{SiteName}
首页
免疫风湿热
风湿热病因
医治风湿热
风湿热防治
急性风湿热风湿热传染
风湿热肝脏

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连载十九益

第二章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诊疗概要第五节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技术方药篇一、常用中药

苍术——痹证湿盛用之瘥

苍术为菊科植物茅苍术或北苍术等的根茎。其味辛、苦,性温,能芳香化浊、祛风辟秽、燥湿键脾,常用于痹证之湿盛者。以苍术为主组成的著名治痹方剂,有《丹溪心法》的二妙散、《医学正传》的三妙散以及《丹溪活法心要》的上、中、下痛风方等。治筋骨疼痛因湿热者:黄柏(炒)、苍术(米泔浸炒),上二味为末,沸汤入姜汁调服。两物皆有雄壮之气,表实气实者,加酒少许佐之(《丹溪心法》二妙散,即《世医得效方》苍术散)。

苍术善治风湿痹痛,痿证。治风湿痹痛,如湿邪偏胜,肢体酸重而痛,常配防风、萆薢、薏苡仁等同用;若湿热偏胜者,可配知母、黄柏、秦艽;若湿热下注所致脚膝肿痛,或足痿不利,常与黄柏等同用,方如二妙散。

《神农本草经》只有术,而不分苍术、白术。苍、白术之分始于仲景。《医学启源》说:“苍术,主治与白术同,若除上湿发汗,功最大,若补中焦除湿,力少。”《玉楸药解》:“白术守而不走,苍术走而不守,故白术善补,苍术善行。”现代药理研究亦证明,两者所含成分和药理作用确有不同,一般说来,苍术味苦,偏于燥湿,以治外湿为长;白术味甘,偏于健脾,以治内湿为善;内外湿邪并盛则苍术、白术同用。常用量为6~9克。

麻黄——宣散透邪为痹证要药

本品为麻黄科植物草麻黄、木贼麻黄或中麻黄的草质茎。味辛、苦,性温。功能发表解表、平喘利水。主用于寒湿型痹证。

《药性论》说:麻黄“治身上毒风顽痹,皮肉不仁。”《日华子本草》记载:“通九窍,调血脉。”以麻黄为主组成的治痹方剂,有《金匮要略》的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三因极一病证方论》的麻黄左经汤等。

麻黄的功效特点可以概括为“宣、散、通”三字。虽然临床上麻黄被认为是一味峻药,但用之得当,收效甚捷。痹证初起,感受风、寒、湿邪,见关节、肌肉冷痛,麻木,得温则舒,或怯冷倍于常人,手足不温,舌淡红,有紫气,脉沉弦或细弦。宜大剂温峻猛药祛寒除湿,宣通经络。朱良春常用麻黄、附子、黄芪、桂枝、羌活、防风、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细辛为主药。配露蜂房、地鳖虫、徐长卿、鸡血藤、当归、宣木瓜、甘草、生姜,温阳散寒,祛风通络。方中加入黄芪、当归、鸡血藤益气补血之药及补骨脂、仙灵脾、鹿角片等益肾壮阳之品,力专效宏。苔白腻,头身困重,加生薏苡仁、苍术、白术。麻黄配附子、黄芪,麻黄行表以开泄皮毛,逐邪于外,附子温里以振奋阳气,鼓邪外达。三药攻中寓补,汗出而不伤正,扶正而不敛邪,共奏温阳散通之效。清代钱秀昌《外科补要》中的麻桂温经汤,也是一治疗寒湿痹证可用之方,此方组成麻黄、白芷、桃仁、红花、赤芍各6g,桂枝9g,细辛、甘草各3g。加葱、姜水煎服。有温经、活络、祛瘀之功。该方对寒邪伤及经络、血滞不和的肢体疼痛,颇为适宜。

朱良春先生的高徒何绍奇认为,麻黄为痹证要药,仲景乌头汤、桂枝芍药知母汤、麻黄加术汤等治痹名方都用麻黄。他深有体会地说:“我治风寒湿痹,多以麻黄附子细辛汤为主方,张璐说麻黄得附子则‘发中有补’,诚是。即湿热痹、久痹、顽痹,也有用麻黄之时,取其开达腠理,温阳散寒,通畅经络之功。”   《黄帝内经》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成痹。风、寒、湿相合,性质偏寒,盖风为寒风,寒、湿皆为阴邪也。何绍奇曾治中央党校司机张某风寒湿痹(类风湿关节炎),以麻黄、川乌、附子、细辛、桂枝、干姜、甘草合为一方,服百余剂而终获痊愈。又治张某,女,中学教师,下半身恶寒甚,虽盛夏也见不得一点风,屡用附子、姜、桂辈得小效,然腿寒终不除。于是改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温而散之,仅三剂,即有豁然通畅之感。去麻黄,再用温阳益肾之剂数十剂而愈,其温散通阳之功,于兹可见。

现代药理研究证实,麻黄具有抗炎、镇痛作用,对大鼠佐剂性关节炎有抑制作用;麻黄不同提取物对细胞免疫的抑制作用。

痹证初起,寒湿阻络,可冀麻黄一汗而解;但久痹、尪痹,气血亏耗则不宜大剂量应用麻黄,以防耗血散血。笔者对痹证疼痛甚者,常嘱患者用汤剂冲服九分散(乳香、没药、麻黄、马钱子),消肿、止痛效果明显。

桂枝——温经通脉除痹病

本品为樟科植物肉桂的嫩枝,性温,味辛、甘。功能发汗解肌、温经通脉。主治上肢痹证,尤以风寒、寒湿型为切当。

《长沙药解》曰;“桂枝,入肝家而行血分,走经络而达营郁。善解风邪,最调木气。……舒筋脉之急挛,利关节之壅阻。入肝胆而散遏抑,极止痛楚,通经络而开痹涩,甚去湿寒。”《药品化义》称桂枝“专行上部肩臂,能领药至痛处,以除肢节间痰凝血滞。”

现代药理学研究证实,桂枝有降温、解热作用。此作用系通过中枢及末梢,而使皮肤血管扩张,调节血液循环,使血液流向体表,有利于散热与发汗,并能加强其他活血化瘀药的功效。

桂枝配刺猬皮、五加皮、地骨皮、炙山甲等可软皮行皮、活络化瘀以治皮痹;配葛根、麻黄、马钱子、炙乳没等能发表解肌、行瘀止痛以治肌痹;配川芎、地龙、水蛭、归身等可活血逐瘀、通脉解结以治脉痹;配伸筋草、牛膝、木瓜、五加皮等舒筋活络以平筋痹;配透骨草、寻骨风、川草乌、威灵仙,独活等逐寒祛湿以治骨痹。因其横行手臂,故为上肢痹证之引经药,常与片姜黄并用。

肉桂与桂枝:来源均是樟科植物肉桂,嫩枝为桂枝,干皮及桂皮为肉桂,但功用各有所长,一偏于发汗解肌,一偏于温阳逐寒;一偏于表,一偏于里。肉桂香气浓烈醇厚,用熏洗治疗痹证,欲其透达力专,肉桂较桂枝为上。

朱良春指出,桂枝以其有温通之功,所有痹症,不论风、寒、湿、热诸证,参用之多有良效,舌质淡,苔白厚者,用量宜15~20g;痛轻或苔黄或质微红者,用量宜为6~10g。

威灵仙——疗痛风,治骨刺,功在通利

本品为毛茛科植物威灵仙、棉团铁线莲(山蓼)或东北铁线莲(黑薇)的干燥根及根茎。又名铁脚威灵仙、黑脚威灵仙、灵仙、黑骨头。性温,味辛、咸。功能祛风除湿、通络止痛、消痰散积。其性走窜,无处不到。主用于风湿、痰湿型之痹证。风湿盛者,威灵仙常配羌活、防风、苍术、秦艽;痰湿盛者,常配白芥子、制南星、云茯苓、晚蚕砂、节菖蒲等。

《药品化义》说:“灵仙,性猛急,盖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主治风、湿、痰壅滞经络中,致成痛风走注,骨节疼痛,或肿,或麻木。风胜者,患在上,湿胜者,患在下,二者郁遏之久,化为血热,血热为本,而痰则为标矣,以此疏通经络,则血滞痰阻,无不立豁。”古已有用威灵仙一味治疗痹证,如《太平圣惠方》的威灵仙散。

威灵仙对痛风性关节炎有良效。朱良春指出,痛风早、中期以关节炎为主要临床表现者,当属广义痹证范畴,又因发作时好发于下肢关节,疼痛、红、肿热,近于痹证中的风湿热痹。但是,此病又自有其特殊性,即其本在脾肾,脾虚则运化无权、升降失调,肾虚则气化失常、清浊不分;其标在筋骨、关节,缘于瘀浊、湿痰结聚流注,气血痹阻。基于以上认识和大量临床实践,朱良春拟定了痛风汤:土茯苓、萆薢、威灵仙、桃仁、红花、泽兰、泽泻、薏苡仁、车前子、苍术、山慈菇等。以土茯苓、萆薢、威灵仙三味为主药,三药合用,有显著的排尿酸的作用。其中,威灵仙辛散宣导,走而不守,“宣通十二经络”(《药品化义》),“积湿停痰,血凝气滞,诸实宜之”(《本草正义》),对改善关节肿痛确有殊功。汤剂用量一般为30g,少则乏效。

曾治赵某,男,40岁,供销员。左足踝及拇趾侧经常灼热、肿痛,以夜间为剧,已起病3年,近年来发作较频,痛势亦剧。曾服秋水仙碱、别嘌呤醇等药,能顿挫病势,但胃肠道反应较剧,不能坚持服用;又因工作关系,频频饮酒,常食膏粱厚味,而致经常发作,颇以为苦,乃来求治。查血尿酸高达μmol/L,确系“痛风”无疑。舌苔白腻,脉弦滑。此病多由脏腑功能失调,升清降浊无权,痰湿滞阻于血脉之中,难以泄化,与血相结而为浊瘀,闭留于经隧,则关节肿痛作矣。治宜泄化浊瘀,蠲痹通络,并需戒酒慎食,庶可根治。处方:土茯苓60g,威灵仙、虎杖、生薏苡仁各30g,萆薢、泽兰、泽泻各20g,桃仁、山慈姑、苍术各12g,甘草4g。二诊:服药5剂后肿痛显减,已能行走,效不更方,继进。5剂。后以“痛风颗粒”每服1包,每日3次善后,3周后复查血尿酸已趋正常,基本痊愈。

骨刺属中医“骨痹”范畴。近30多年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出现,颈椎、腰椎、跟骨骨质增生病人来诊者日益增多。朱良春根据中医学“肾主骨”的理论,对骨刺的治疗,皆以补肾壮骨治其本,活血调气、化痰、温经、泄浊治其标,常用熟地黄、淫羊藿、鹿角胶、穿山甲、山茱萸、赤芍、白芍药、地鳖虫、骨碎补、续断、制川乌、没药、丹参、红花、鹿衔草、露蜂房、威灵仙、自然铜,病在颈椎加葛根、川芎,病在腰椎加杜仲、桑寄生,病在膝盖、跟骨者加牛膝。威灵仙为必用之品,因为威灵仙不仅能通利关节、宣痹止痛,而且从其能治鱼骨鲠喉推论,它可能有使病变关节周围紧张挛缩的肌肉松弛的作用。

曾治凌某某,女,48岁,清华附中体育教师。患腰椎骨质增生,疼痛不可俯仰转侧,已3年余,近数月加重。舌脉无异常。拟补肾壮骨、活血宣痹法:威灵仙30g,熟地黄、续断、骨碎补各12g,淫羊藿、丹参、豨莶草、赤芍药、白芍药各15g,地鳖虫(研粉吞)、制川乌、炙甘草、山茱萸、山甲珠、路路通各10g,没药、红花、细辛各6g。病人服药5剂后,即觉疼痛明显减轻,遂再取12剂,痛竟止,可带领学生打腰鼓。继予壮骨关节丸10瓶,以善其后。

现代研究,威灵仙煎剂能轻度提高痛阈,具有一定的镇痛作用。今人有用威灵仙注射液,治疗肥大性脊椎炎和腰肌劳损,穴位注射取肥大椎体旁的华佗夹、脊穴,一般取2~4穴,每穴注射1毫升,每1日或隔日1次。治疗脊柱肥大余例,有效率为83%~93.81%;治疗腰肌劳损32例,显效14例,有效18例。还有用天南星0.25克,白芷、威灵仙各1克,制成浓度为62.5%的2毫升新方威灵仙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日或隔日1次,每次4毫升,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有报道用威灵仙叶作“冷灸”发泡法治疗鹤膝风。因此法和艾叶直接灸相似,但不用火燃,故定名为冷炙。方法是采取威灵仙叶(以嫩为佳)捣成泥状,再加入少量的红糖,捣融。如冬日无嫩叶,可在深秋时采来备用。或是将干黑的威灵仙叶用水泡透再捣烂,即可。以患侧的内外膝眼为冷灸点。当局部有风行蚁动感后,在5分钟内必须除去“灸料”。

威灵仙善走窜消克,故久痹虚羸、气血衰弱者用时宜慎。常用量为6~12克。

未完待续

(本篇文章出自朱婉华院长主编《朱良春益肾蠲痹法治疗风湿病》,医院全国名老中医学术传承工作团队整理上传,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赞赏

长按







































中科白癜风医院微博
北京最专业白癜风医院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pgs.com/jxfsrfsrcr/1366.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