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为发热
发热,医学术语,又称发烧。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称为发热。[体温高出正常标准,或自有身热不适的感觉。]
体温
正常值
正常人体温一般为36~37℃,口腔体温在36.3~37.2℃;肛门内体温36.5~37.7℃;腋窝体温36~37℃。
异常值
发热分为:低热:37.4~38℃;中等度热:38.1~39℃:高热:39.1~41℃;超高热:41℃以上。
?
发生机制
在正常情况下,人体的产热和散热保持动态平衡。由于各种原因导致产热增加或散热减少,则出现发热。可分为致热源性发热和非致热源性发热。
致热源性发热 包括外源性和内源性两大类。 (1)外源性致热源:外源性致热源的种类甚多,包括:①各种微生物病原体及其产物,如病毒、真菌及支原体等;②炎性渗出物及无菌性坏死组织;③抗原抗体复合物;④某些类固醇物质,特别是肾上腺皮质激素的代谢产物原胆烷醇酮;⑤多糖体成分及多核苷酸、淋巴细胞激活因子等。外源性致热源多为大分子物质,特别是细菌内毒素分子量非常大,不能通过血脑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而是通过激活血液中的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和单核一吞噬细胞系统,使其产生并释放内源性致热源,通过下述机制引起发热。
(2)内源性致热源:又称白细胞致热源,如白介素(IL一1)、肿瘤坏死因子(TNF)和干扰素等。通过血一脑脊液屏障直接作用于体温调节中枢的体温调定点,使调定点(温阈)上升,体温调节中枢必须对体温加以重新调节发出冲动,并通过垂体内分泌因素使代谢增加或通过运动神经使骨骼肌阵缩(临床表现为寒战),使产热增多;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使皮肤血管及竖毛肌收缩,停止排汗,散热减少。这一综合调节作用使产热大于散热,体温升高引起发热。
非致热源性发热
常见于以下几种情况: (1)体温调节中枢直接受损:如颅脑外伤、出血、炎症等。 (2)引起产热过多的疾病:如癫痫持续状态、甲状腺功能亢进症等。 (3)引起散热减少的疾病:如广泛性皮肤病、心力衰竭等。
病因与分类
感染性发热:
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寄生虫等引起的感染,不论急性、亚急性或慢性,局部性或全身性,均可出现发热。
非感染性疾病:
原发性肝癌;恶性淋巴肿瘤,包括霍奇金病和非霍奇金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急性白血病。
特殊热型发热患者在不同时间测得的体温数值分别记录在体温单上,将各体温数值点连接起来成体温曲线,该曲线的不同形态(形状)称为热型(fever-type)。常见的热型有以下几种。
1.稽留热(contimledfever)是指体温恒定地维持在39~40℃以上的高水平,达数天或数周,24h内体温波动范围不超过1℃。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斑疹伤寒及伤寒高热期。2.弛张热(remittentfever)又称败血症热型。体温常在39℃以上,波动幅度大,24h内波动范围超过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常见于败血症、风湿热、重症肺结核及化脓性炎症等。
3.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体温骤升达高峰后持续数小时,又迅速降至正常水平,无热期(间歇期)可持续1天至数天,如此高热期与无热期反复交替出现。常见于疟疾、急性。肾盂肾炎等。4.波状热(undulantfever)体温逐渐上升达39℃或以上,数天后又逐渐下降至正常水平,持续数天后又逐渐升高,如此反复多次。常见于布氏杆菌病。
5.回归热(recurrentfever’)体温急剧上升至39°C或以上,持续数天后又骤然下降至正常水平。高热期与无热期各持续若干天后规律性交替一次。可见于回归热、霍奇金(Hodgkin)病等。6.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发热的体温曲线无一定规律,可见于结核病、风湿热、支气管肺炎、渗出性胸膜炎等。
不同的发热性疾病各具有相应的热型,根据热型的不同有助于发热病因的诊断和鉴别诊断。但必须注意:①由于抗生素的广泛应用,及时控制了感染,或因解热药或糖皮质激素的应用,可使某些疾病的特征性热型变得不典型或呈不规则热型;②热型也与个体反应的强弱有关,如老年人休克型肺炎时可仅有低热或无发热,而不具备肺炎的典型热型。
伴随症状1、寒战: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急性肾盂肾炎、急性胆囊炎、败血症、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疟疾等。
2、皮疹:常见于麻疹、风疹、猩红热、斑疹伤寒、水痘、风湿热及药物热等。
3、口唇单纯疱疹:急性发热性疾病,常见于大叶性肺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感冒等。
4、结膜充血:流行性出血热、麻疹、斑疹伤寒、钩端螺旋体病等。
5、淋巴结肿大:淋巴结结核、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淋巴瘤、风疹、丝虫病、白血病及转移癌等。
6、关节肿痛:败血症、痛风、猩红热、布氏杆菌病、风湿热及结缔组织病等。
7、皮肤黏膜出血:重症感染、某些急性传染病和某些血液病,如流行性出血热、斑疹伤寒、病毒性肝炎、败血症、重型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及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8、肝脾肿大:常见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病毒性肝炎、胆道感染、淋巴瘤、疟疾、白血病、急性血吸虫病及结缔组织病等。
9、昏迷:先发热后昏迷者常见于中毒性菌痢、中暑、流行性乙型脑炎、流行性脑脊髓膜炎及斑疹伤寒等;先昏迷后发热者见于脑出血或巴比妥类中毒等。退热方法
物理退热1.温水擦浴
适用于高热。水温应略低于皮肤温度(即32℃~34℃)。皮肤受刺激后,可适毛细血管收缩,继而又扩张达到降温效果。擦浴时亦可用按摩手法刺激血管被动扩张,促进热的散发。
2.酒精擦浴
适用酒精擦浴时要注意酒精的浓度,一般以30%~50%浓度为宜。酒精不要太凉,温度以32℃~35℃为佳。用纱布或毛巾浸蘸酒精后,从颈部自上而下擦拭。[PS:擦浴时不可过度用力,以免损伤皮肤,擦浴过程身体不要暴露过多。]
3.冷盐水灌肠
降温效果显著,但不适合家庭操作。
4.冷敷高热无法耐受时,可以采用冷敷帮忙降低体温。在额头、手腕、小腿上各放一块湿毛巾,其他部位星以衣物盖住。当冷敷布达到体温时,应换一次,反复直到烧退为止。也可将冰块包在布袋里,放在额头上。
5.热敷假使体温不是太高,可以采用热敷来退烧。反复擦拭病人额头、四肢、直到烧退为止。[PS:39℃以上勿用]
6.补充液体当发高热时,身体会因为流失太多水分而关闭汗腺,以阻止进一步的水分流失,使身体无法散热。因此,需补充液体,喝大量的白开水及果菜汁,尤其是甜菜汁及胡萝卜汁。
药物退热若感到非常不舒服,可服用止痛药。成人服用阿司匹林或扑热息痛。服用这些药物时,需先经医师同意。
好了,今天的小课堂就到这里啦,小伙伴们,下课啦~!!!
不知道你有没有get到发热小知识呢?
如果你有想要了解的知识,欢迎来留言区踩踩哦~我们下期见
未完待续整理/李铁梅
编辑/李铁梅
图片来源/网络
校对/李诗琪
审核/王宏杰罗家保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