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权威精品知识
喜欢,就为我标星
小编导读皮肤是人体最大器官,很多女生经常为了“面子”工程而烦恼:皮肤干燥,经常出油,过敏、暗沉等。那么中医是怎么看皮肤问题的呢?
1
皮肤状态与气血、脏腑有关
一健康的皮肤营卫调和皮肤是我们全身面积最大的器官,覆盖在身体的表面,是体表的一道皮肤屏障,对体内的器官、组织起到了保护的作用。抵抗外邪的能力就是营卫的作用,若是营卫不和,则皮肤可能发生病变。外感风湿热燥等邪气,阻滞皮肤之间,对内则不能通降,对外则不得宣泄。
二皮肤的状态依赖于气血的供养皮肤的功能依靠于营卫,营卫来源于气血。气血的化生和运行正常与否都能在皮肤上反映出来。如气血不足,不能濡养皮肤,则会出现肌肤干燥、皮肤肥厚等问题。
三与脏腑功能联系密切皮肤问题虽表现在外表,但却与内脏关系联系密切,如肺阴虚,导致宣发失常,肺不布津,则皮肤粗糙,毛发干涩。肝肾不足则容易出现面色晦暗,易生黄褐斑等。
2
皮肤瘙痒、过敏与风邪有关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风者,百病之始也。”风为六淫之首,百病之长,皮肤问题风邪占了相当重要的地位。风也分为内风和外风。
一外风是指自然界中的风邪外风常侵犯人体的肌表和头面部,发无定处,发病迅速,消失得也快。所以若是常觉怕冷、出汗、怕风,皮肤常出现瘙痒性、急性的风团、疹等不适,就和外风脱不了干系,比如说常见的荨麻疹,来去无踪。
二内风多是因肝而起肝主风,藏血。若阴血不足,血不养肝,则会引起肝风内动,或是肾水不足,肝肾同源,肝阴也受到了影响,肝风胜则生内燥,出现皮肤干燥瘙痒,常见于老年性的皮肤瘙痒等问题。
三一剂定风丹,内外同用,养血驱风止痒在《西游记》中,孙悟空大战铁扇公主时屡次被芭蕉扇扇得无影无踪,孙悟空在灵吉菩萨处求得灵药,服后能在狂风中安然无恙,这个灵药就是定风丹。
这虽为神话故事,传统医学里也有一剂名方,叫定风丹,由首乌和蒺藜组成。首乌补肝肾,养血行血,血行风自灭,蒺藜平肝,活血祛风,两者合用可滋养肝肾,乌须发,养血驱风止痒。各30克水煎煮可内服,也可用于外洗瘙痒处。
3
皮肤“大油田”的状态与湿邪有关
很多女生用“大油田”来形容自己的皮肤,油总是出不尽,脸上总是脏脏的,这又是怎么回事呢?都是湿邪在作怪。
西医学将皮肤油或是干称之为“水油平衡失调”,中医学的理解是,津液广泛存在于皮肤中,起着润泽濡养的作用,若是这个津液不足,则就会皮肤干,若是过剩,则会觉得湿漉漉甚至是油腻腻。这个不健康、过多的液体就是我们常说的湿气。
一湿气的内外之分在春夏、夏秋之交,湿热熏蒸,水气上腾,湿气最盛。湿性重浊、黏腻,若是湿邪侵犯皮肤肌表,其中一种表现就是皮肤黏腻、油腻。
饮食入胃,脾开始运化,化生为气血津液,其中一部分就濡养着皮肤,若脾胃虚弱,水、食物不能转化为有用的五谷精微,停滞在中焦,则变成痰湿垃圾,痰湿随着经络至全身各处至皮肤,则表现为皮肤易油腻污垢。
二微微出汗有助于祛湿但对汗法祛湿,张仲景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方法,提倡微微出汗。《金匮要略》记载:“若治风湿者发其汗,但微微似欲出汗者,风湿俱去也。”湿气较重的同学们可做瑜伽、慢跑等有氧运动,使微微汗出。
三平日可试试健脾祛湿茶痰湿重者也易脾虚,脾虚为本,痰湿为标。想要清清体内的痰湿,也要注重健脾哦。赤小豆茯苓茶
成分:赤小豆、茯苓、芡实、薏苡仁。
方中茯苓、芡实为健脾化湿常用之品,薏苡仁、赤小豆可利尿祛湿,均为甘淡渗湿之品,可将水湿从小便中利,其中赤小豆、茯苓、芡实为平性,薏苡仁虽凉,但经炒制后,可去除其凉性,祛湿又不至于伤脾阳。可日常饮用。
4
痘痘与身体内“火”的相关性
长痘痘这事好像总是伴随着我们,小时候有青春痘,长大了有姨妈痘,有熬夜痘,甚至有情绪痘,这痘痘什么时候可以消?你仔细观察这些痘痘,像不像一个个小火山,随时可能会喷发那样?中医学常认为,这可能和火有关,一般可分为两种,实火和虚火。
一实火,多属于阳气有余实火,多属于阳气有余,或者是邪郁化火,或是情志过极化火,全身可伴面红、怕热、口渴喜饮冷水、小便黄赤、大便干结等症状。
二虚火,多由生活习性不良引起虚火,多数痘友属于这种,上热下寒,除了有痘痘、口腔溃疡、口臭等上火症状外,还伴随着寒气症状:手脚冰冷、腰膝酸软、尿频、小便清冷、便溏腹泻、腹冷胃痛,女性出现白带清稀、宫寒不孕等。常常脸上冒着痘痘看似“火气冲天”,四肢却冰冷。现代人因生活习性不良,熬夜,喜饮生冷或久居潮湿寒冷之地而受凉,导致阳气分布不均衡引起的。
三内用——长痘上火,冰糖乌梅水冰糖乌梅水
一般用45~60g乌梅,30g冰糖(可根据个人口味加减),加用适量水煲40分钟左右即可。
乌梅味酸、涩,归肝、脾、肺、大肠经。有收敛的功效,与冰糖的甘味结合,酸甘化阴,可补充阴液,又引火下行,不伤阳气。
皮肤美容是广大爱美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