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鹿姐
图/网络
最近鹿姐有个认识许久的小姐妹刚生下二胎,让我非常意外的是,已经有育儿经验的她,竟然还常问我一些关于哺乳或者育儿类经常犯错的问题。
比如某天直接一通电话打过来,哭着跟我说她发烧了,好像是乳腺炎,是不是不能喂奶了?买什么奶粉好?
而另一个孩子已经1岁多的朋友也会偶尔跟我求助育儿问题,而这些问题,在一些小月龄的妈妈群也时常被提起。
我这才发现,其实在妈妈的孕期、哺乳期,以及宝宝的育儿期,依然还有很多发生率很高,但妈妈们通常会误解、甚至会错误处理的问题存在。
于是我抽时间整理了一些大家容易犯错的30个知识点,在这里分享给各位小主,希望能给孕妈、新手妈妈们提供一点有效的帮助。
误区1、怀孕了生病要硬扛着,吃药会影响宝宝。
真相:无论是怀孕期还是哺乳期生病,都有对应安全等级的药物可以使用,小病可以等自愈,但如果是细菌感染类疾病,千万不要硬抗。
这个知识的普及率低其实也让我曾经非常寒心,医院里一些较为守旧,没及时更新专业知识的医生,也都认为怀孕或者哺乳期没法用药。
最记得是我还在哺乳期时,有一次过敏特别难受,昼夜难眠,于是就医院。结果医生一副看热闹的态度:要是要坚持吃药,就戒奶吧,不要喂了,不然你就自己硬抗着。
我无奈下只能医院的皮肤科,第二天就成功拿到了医生开的抗过敏药,网上查过确实是哺乳期安全可吃。
误区2:产检不要照太多次B超,能免则免,别让放射性物质影响了胎儿。
真相:正常妇产科B超的探头发射声强度不大,单次检查时间也很短,所以按医生要求进行B超检查,对胎儿影响不大,不需要过分担心。
误区3:孕期水肿是因为喝水太多了。
真相:孕妇水肿是血管内的液体成分渗出血管,积聚在组织间隙中造成的,控制水分摄入对缓解症状的帮助其实不大。
应该通过少盐少糖的饮食,以及做孕妇体操、少站多抬腿等措施减缓水肿现象。
误区4:第一口奶太脏了,要挤掉。
真相:第一口奶是十分珍贵的初乳,它颜色发黄、粘稠,更接近于母体血浆的成分,它的蛋白质、维生素、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的含量,都是正常乳汁的3倍多。
最为重要的是,初乳中所含有丰富的免疫球蛋白,能够给新生儿补充很多有用的抗体,从而提高新生儿的机体免疫能力,帮助宝宝减少患病的概率,让宝宝更健康。
误区5:胸小肯定会奶水不足,所以导致坚持母乳喂养的信心不足。
真相:母乳的分泌量跟乳房大小关系不大,跟母体的泌乳素含量、乳腺细胞的腺管等生理结构关系比较大,而且保持心情良好、宝宝充足的吸吮次数都有利于乳汁的分泌。
大鹿认识一个双胞胎宝妈,就属于非常纤瘦、胸前不丰满的类型,在怀孕前内衣码数都是A的。但生下双胞胎后,她一直坚持母乳喂养直到宝宝们1岁后,才开始转为奶粉喂养,所以说不需要因为胸小就自卑。
误区6:产妇要多喝汤水才容易产奶。
真相:想要乳汁分泌足够,保持身体有足够的水分确实很重要,但跟喝汤关系不大,更不提倡喝过于油腻的汤水,否则容易引起乳腺堵塞。
此外要注意保证睡眠,特别是新手妈妈,不喂奶的时候多休息,让另一半和家人来照顾孩子,以及多亲喂,这样才能刺激泌乳。
误区7:哺乳期不来月经就不用避孕。
真相:很多产后已经恢复正常夫妻生活的妈妈,都曾听说只要不来月经,就不会怀孕的说法。
无可否认,哺乳期确实会影响黄体功能,从而会压抑排卵,所以月经就不来。但谁也不知道下一个周期会不会来月经,所以哺乳期不避孕不靠谱。
相反,鹿姐身边有好几个朋友都是在哺乳期意外怀上二胎的,还好都打算生下来了,也算是一份惊喜礼物。
但如果你还没准备好再次当妈妈的话,即使还没恢复月经,也应该正常避孕,这样也是对自己身体健康负责的行为。
误区8:喂奶前先挤掉一点,后面的奶比较浓,宝宝才吃得饱。
真相:喂奶前不需要挤掉前面的奶,这些都是宝宝所需要的。开始喂奶时宝宝吃到的是前奶,后面吃到的是后奶,两者同等重要。
前奶主要提供水分,后奶主要提供营养,喂奶时应该两边乳房轮流喂,彻底吃空了一边然后换另一边,保证前奶和后奶都能均衡摄入,才是正确喂奶方式。
误区9:奶水一直很稀,去医院做过奶水成分鉴定,说是营养不足。
真相:每位母亲的乳汁分泌都非常智能,是为自己的宝宝个性化定制的。正因为每个宝宝都是不同的个体,所以他们母亲分泌的乳汁,才是最适合自己的。
乳汁能根据宝宝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需要,而自我调节营养物质的含量,所以作为妈妈保持营养摄入均衡就不需要担心奶水没营养了。
误区10:不会涨奶了,我应该是开始不够奶了吧?
真相:不涨奶了也有可能是奶水达到了平衡期,也就是喂奶时光里最舒适的阶段:宝宝要喝时你会自动分泌,宝宝不需要时你不会过度分泌。
此外宝宝也会遇上身体的猛涨期,这个时候会有连续几天到一周的胃口特别猛,过后会恢复正常,这几天会让你感觉比较吃力,但更要坚持多让宝宝吮吸,跟宝宝一起度过猛涨期。
误区11:妈妈发烧了不可以喂奶,这时候的奶有病菌。
真相:如果是病毒引起的发烧,比如病毒感冒等,只要戴好口罩喂奶,就不会传染到给宝宝。相反,此时的母乳还会含有抵抗疾病的抗体,更应该通过喂奶让宝宝获得抗体。
如果是乳腺类疾病导致发烧,比如轻度乳腺堵塞,也提倡多哺乳,以便疏通乳腺。但如果一侧乳房出现了红肿化脓,那就暂时先把母乳挤出来,另一侧没事的话可继续亲喂。
误区1:应该为宝宝保存脐带血,以后或许还可以救宝宝一命。
真相:脐带血的价值确实非常大,但是在小孩出生后20年内,有可能用到自己脐带血的概率极其低,99.99%被脐带血治愈的患者,用的都是别人的脐带血。
因为需要用到脐带血治疗的大多为基因性疾病,这样一来,带有基因缺陷的脐带血也无法用以自救。
但如果是因兄弟姐妹等近亲有重大疾病需要用到脐带血治疗,配型成功的健康新生儿脐带血是可以帮助到他们的。
所以目前科学界和医学界的主流态度,都是提倡人们将健康的婴儿脐带血捐献给公共脐带血库,这比自己出钱保管脐带血,作用会更大。
误区2:宝宝刚出生就哇哇大哭,还没开始产奶,只能先喂奶粉。
真相:很多人以为宝宝出生后大哭是因为饿了,其实并不然。胎儿出生后要形成自主呼吸,当气体通过新生儿气管和咽喉部位时,形成啼哭。
而新生儿体内还存有充足的营养物质,一时半会儿是饿不了的,但还是提倡尽快让母亲和婴儿接触、尽快哺乳,有利于宝宝安全感的建立,帮助妈妈顺利开奶。
误区3:宝宝隔着玻璃晒太阳,这样既不会被风吹,又能补钙。
真相:隔着玻璃晒太阳是起不了补钙作用的,而且只晒太阳的补钙效果也很有限。
应当在早上或者下午3点后,阳光不猛烈的时候,护着宝宝的眼睛,让四肢和躯干充分暴露在太阳底下,才是标准的晒太阳。
此外从新生儿15天起,就应该每天摄入IU维生素D3,有吃奶粉的宝宝,可以酌情减量,这才是给宝宝补钙最重要的渠道。
误区4:小宝宝嘴唇干了,证明口渴,要时不时喂点水。
真相:在《美国儿科学会育儿百科》里面关于喝水一事是这样描述的:“半岁内,吃母乳或配方奶的婴儿通常无需补充水和果汁。
特别是纯母乳喂养的宝宝,6个月以内是不需要额外补充水分的,因为母乳本身的水分就能满足宝宝的需要,再额外加水,就会增加宝宝的饱腹感,导致奶量摄入下降。
如果总感觉会渴着宝宝的小主们,我个人的看法是,可以在喝完奶后适当给几口水当漱口,但不要给太多,不然容易增加宝宝的肾脏负担。
误区5:宝宝手冷,代表衣服穿少了,要多加一件。
真相:婴幼儿的手脚末端血液循环系统发育不还完善,血液循环流到手脚部分的不多,所以宝宝的手摸起来凉凉的。
正确的判断方法是摸靠近宝宝心脏附近位置的温度,比如后背等躯干位置,如果感觉温暖,没有出汗就代表温度适合。
误区6:宝宝皮肤幼嫩,不需要涂润肤霜,多涂无益。
真相:宝宝的皮肤屏障不完善,更需要婴儿润肤霜的保护。特别是干燥的秋冬天,更要保持皮肤湿润,这样才能有效防止宝宝湿疹(没错!防止湿疹除了要留意过敏食物外,保持肌肤湿润也很重要)。
选润肤霜的时候多注意成分,选择成分比较天然的婴儿润肤霜即可。
误区7:小宝宝晚上没醒来喝奶,怕他饿了,应该主动把他弄醒喂奶。
真相:如果宝宝没有低血糖等疾病因素,晚上饿了自然会醒来哭泣,不需要主动叫醒。
而且随着月龄的增长,宝宝晚上睡的时间会越来越长,没必要打扰他,等他主动醒来即可,如果你实在涨奶了,可以用吸奶器吸出来。
误区8:宝宝哭了不要马上去抱,不然就依赖惯了。
真相:宝宝在3岁前,都是安全感建立的关键期,婴儿期的宝宝会因为不舒服、害怕、饥饿等原因而哭泣,大人应该及时给予安抚和抱起。
至于幼儿期的宝宝,只要区分清楚,宝宝是真有需求的话,也应该及时回应,而不是硬着心肠不予理会。
如果执意用曾经风靡一时的“哭声免疫法”,你可能会获得一个表面乖巧、但内心极其缺失安全感的宝宝。
误区9:宝宝断奶不要选太热或者太冷的季节,否则断奶后容易生病。
真相:季节不是判断是否应该断奶的首要标准。
要不要给宝宝断奶,最主要的判断因素有两点:一是宝宝对母乳喂养的依赖度,二是除了母乳,是否有其他宝宝已经接受了的、营养充足的代替品,以及有没有形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慢慢减少喂奶频率,让宝宝同步接受其他母乳代替品,这样断奶对宝宝和妈妈而言会轻松很多,只要宝宝营养摄入充足,无论季节寒冷或者炎热,都不会因为断奶而变得更容易生病。
误区10:孩子怕黑,可以给他开着小台灯睡觉,增加安全感。
真相:晚上是孩子生长素分泌的高峰期,但生长素的分泌容易受光线影响。长期开灯睡觉,会抑制孩子生长素的分泌,导致孩子长不高、长不好。
所以怕黑的宝宝,也应该在他熟睡之后,将灯源关掉,可以选择可定时关闭的台灯会更方便。
误区11:孩子发烧用额温枪测量比较方便,不会抗拒。
真相:最靠谱的测量方法如下:水银体温计>耳温枪>额温枪,额温枪受外界干扰因素多,所以误差比较大,适合大致判断孩子有无发烧。
想知道具体界限来判断是否需要退烧药的话,还是用耳温枪或水银体温计比较靠谱。比较小的宝宝可以用耳温枪,宝宝大点可以主动配合后,换回水银体温计更准确。
误区12:孩子很早就会走路了,爬不爬就无所谓了。
真相:宝宝学爬行好处非常多,比如能锻炼平衡感、手脑协调能力以及增强心肺功能,提高身体免疫力。
所以不要以为爬行期可有可无,实际上如果宝宝肯爬,就不用主动引导他先学走路,让宝宝享受人生中仅有的几个月爬行期也很重要。
对于不是很热爱爬行的宝宝,如果不是孩子走路意愿过强,可以用游戏方式和语言鼓励孩子爬行。
误区13:孩子有点肋骨外翻,是不是缺钙了,或者得了佝偻症。
真相:2岁前的孩子多半都有生理性的肋骨外翻,不需要过于担心,保持每天定量摄入维生素D3,比盲目补钙更重要。
另外就是要定期带宝宝去做儿保,不要自己盲目给孩子补钙。
误区14:既然宝宝发烧不能捂,那么应该想尽办法降温。
真相:现在很多妈妈都知道,宝宝发烧不能按照老一辈的做法去给宝宝捂汗。
于是在遇上孩子发烧时,就会想办法散热降温。但在准备降温之前,我们可以先简单分辨下,宝宝发烧是在哪个阶段,再分别对待。
第一阶段:体温上升期,也就是所谓的“寒战期”,这时候宝宝的体温升高但是手脚发凉,他的体温还会持续上升,自身感觉发冷,应该做好保暖措施,多喝热水。
第二阶段:高热持续期,这时候宝宝浑身都非常烫,像个小火炉,这个阶段千万别捂着了,应该尽量让宝宝感觉舒适,帮助他散热,比如开空调、温水擦拭、吃退烧药等。
第三阶段:体温下降期,这时候宝宝开始降温,身体会比较大汗,出汗有利于降温散热,这时候应当注意及时擦汗、换衣服,保持宝宝干爽。
误区15:宝宝腹泻要及时止泻,不然看着好心疼。
真相:不能盲目止泻,要根据检查结果听从医生医嘱。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