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封母亲写给儿子的信,在高二学习的转折点,母亲舍弃工作,陪伴儿子读书,为最后的高考做准备。字字锥心,戳痛得又何止是父母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看了了这位妈妈给孩子的信,你有什么感受呢?
孩子:
从初中开始,我们母子都做好了“高中住校”的准备。虽平时敌我冲突不断,但主题还是和平的,彼此都在珍惜这不多的共处时光。高二,自然是住校。一切顺利。从来没想到:我也会陪读!
你知道我为什么决定陪读吗?
因为暑期的同学聚会。我的同学多在学校工作,有大学,有高中……对孩子教育的认识都是很专业的。住校?走读?是话题中的热话题。经过讨论、事例分析,我做出了决定:抓住能够陪伴你的最后几年时间,风里雨里,吃苦享福,我陪你!
一说走读,你很开心,参与度非常高,初步定哪个小区后,就自己骑车子去进行考察,走时只说出去转转回来才告诉我是去考察一下。我从没去过,只是在家长群中看到别人发的出租信息进行的电话联系。一开始,你担心经济问题,还记得我说的话吗:妈妈一个半月工资足够,还是很轻松的。妈妈不想让你有心理负担。责任必须有,但不能是负担,更不能是内疚。
妈妈从小就被你姥姥灌输:养你们不容易,看我多作难。你舅舅他们三个也许没感觉,但妈妈从小都是小大人,乖得很,导致性格小心翼翼、唯唯诺诺。所以,妈妈一直想告诉你的是:你给妈妈带来的是成长和自我完善,养你是我最大的幸福。你和我谁都不欠谁的,养你是我的责任,超越妈妈是你的责任。
包括陪读,不单是为了你,更是为了自己,我就是想让你再陪我几年。你愿意吃我做的饭,愿意和我分享成长的烦恼和快乐,我在你身上总能够找到自己成长的力量……陪你,首先受益的是我,其次是你。在这个过程中,我不应该也不会拿付出说事。对我来说,对孩子付出是纯粹的幸福,没有条件,不求回报。
也许是因为学习压力大,你总是不太开心的样子,回家不怎么跟妈妈说话,妈妈觉得很难受,那天一大早,看你快吃完了,我忍不住向你控诉我的压抑:“请换位思考一下我的感受,高高兴兴等你回来,连声娘都不叫,脸好难看,弄得我不敢大声说句话,我想回家住,你自己在这住吧。”
你解释说:“学习压力太大,不太想说话。”
我说:“那不行,这是家。你必须有起码的礼节。”
我让你选择,我是留还是走。我知道你自然是留我的。
妈妈这样做,是想让你知道,脸无表情,话不温暖,是冷暴力。家人的情绪是相互影响的。
你当天晚上就一个大转变。我希望你知道:
无论学习还是工作都不是生活的全部,不要疏忽家人。在一个特定的场合有一个与之相匹配的心理状态。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分量,不要忽略自己在家中的影响力。
我希望你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现在在乎爸爸妈妈,以后在乎老婆孩子;对大家庭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