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学中医推荐:万病从根治系列!(寒湿、上火、湿热)
万病从根治1寒湿证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余浩郑黎
晚上腿疼,早上腰疼,大多是寒湿证的表现
天冷了,早上洗脸用的是热水,洗完后,我将毛巾挂在阳台上。晚上洗脸时,发现毛巾上半部分已经干了,而下半部分仍然是湿的,而且最下端居然还结了少许冰块!我拿着毛巾沉思了很久,想明白了最近一些疑难病症的病机,同时也想通了治疗方案……
“湿性趋下”,毛巾湿透后挂起来,水自然而然向下流,上半部分先干了,下半部分反而更湿,加上天气冷的原因,时间长点,下半部分就会慢慢结冰了。作为中医,“湿性趋下”这句话,我们记得熟,却用得少,临证时常常容易忘记!
其实,就像这毛巾一样,白天人站立时间长,湿性趋下,所以下肢的湿邪就会偏重。“湿性重浊”,当人体内湿邪稍重,会出现双腿很累的感觉;如果是湿邪较重的病人,表现就是“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
在人体,如果肾阳足,没有亏虚,或亏虚不重,则下半身湿邪会被肾阳蒸腾,化为气而上升,在人体进行循环;如果肾阳虚衰,就好比这冬天挂湿毛巾一样,湿邪盘踞下焦了,自然“两腿好像灌了铅,沉重无比”!
夜晚卧床休息,处于人体最下端的地方就不是双腿了,而是与床面接触的部位。按照“湿性趋下”,应当是与床接触的部位会不舒服啊!
事实正如此,不少病人反映,白天还好,只是感觉双腿有些累,到了晚上睡觉,前半夜还可以,但后半夜开始慢慢出现腰痛,凡是与床接触的部位都感到很累很痛,早上五六点痛醒,起床后活动活动就好了。
温补肾阳是治疗寒湿证的关键。
我曾经诊治过这样一位患者,40来岁的女性。一周以来都觉得自己的两条小腿沉重难受,上午病情还算轻,下午加重,每晚下班回家,上楼梯时双腿如同灌了铅,沉重异常。医院就诊,医生建议她做头颅CT,她因嫌费用太贵,放弃检查,寻求中医治疗。
我给她讲了湿毛巾的故事,病人高兴地笑了:“听你这么一说,我立刻就明白了是怎么回事,那如何治疗?”
“也好治疗,只需要将您体内向下沉的寒湿向上输送就可以了!以后注意保暖,少接触凉水。”
“水能向上流动吗?”
“你看看这地上的水,太阳照射后不就化为了水蒸气,向上升成为云彩吗?人体也是这样的,只要肾的火力足了,双腿就不怕冷,下面的寒湿就会化气上升了。”
谈完这些话,我给病人开了处方:乌附片、炒白术、茯苓、干姜、黑豆、甘草。
肾居人体下部,肾火足了,就能将下肢的寒湿化为水汽,徐徐上升。这里面的乌附片就是附子炮制而成的,附子辛、甘,大热,能够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它是补肾火的良药,用上它,人体肾阳就会旺盛,下肢的水湿就会被蒸腾,化为气而上升。但因为附子有一定的毒性,所以需要先煎一到两个小时,去毒后才能使用。
白术、茯苓、干姜是温脾健脾的药物,因为脾主湿,主运化。脾脏位于人体中部,只有通过脾脏的传输,肾脏将水湿化为气之后,水汽才能向上升,才能到达人体的上部。用黑豆是因为它能入肾,利湿,直接将体内的湿邪通过小便排泄出来。
患者服用两天后,双腿的沉重感明显消失了,随后我让她再继续服用三天,巩固疗效,平时间断性服用补肾的桂附地黄丸,半年来,患者病情没有复发。
除寒湿,可用艾叶水泡脚。
也有些患者嫌中药味道太苦,难以下咽而不愿意服用,遇到这样的患者,可采用艾叶水泡脚的办法。
有一位40多岁的男性患者,是下岗工人。一个月来,每天凌晨5点左右就开始腰痛,起床后,活动活动腰部,疼痛很快缓解,患者笑着说,想睡会儿懒觉是不可能的事情。最近他发现疼痛的发作提前了,早晨4点钟就开始,大冬天的,不能得到很好的休息,他十分苦恼。
听完他的描述,再看舌象,切完脉。我发现他的身体也是肾阳虚衰,寒湿偏重。据他自己说,以前从事过体力劳动,腰部有劳损的旧伤。
这就是典型的肾阳虚衰,体内寒湿停留,由于体位变化的原因,白天积于下肢,夜晚则汇集于腰部,因为湿邪不重,下岗后在家休息,所以双腿感觉不明显,但腰部有过劳损的旧伤,属于薄弱环节,晚上刚入睡时,湿邪尚未汇集,所以疼痛不明显,睡到凌晨,寒湿在腰部的汇集慢慢增加,就必然导致局部气血不畅,腰部僵硬、疼痛。
我讲明上述这些道理,患者对自己的病情也就不那么担心了,但他不愿意喝汤药,问我还有没有简单、便宜、效果又不错的办法。
于是我告诉他,艾叶几块钱一千克,买上两千克,每天晚上用艾叶煮水泡脚20分钟。艾叶可以起到温经散寒的作用,这样体内的寒湿会慢慢减少,病情也就可以慢慢恢复了。
如果想要好快点,还可以将艾叶锤绒,用火纸卷成艾条,点燃后熏烤腰部,以发热发烫为度,将腰部劳损形成的淤血、寒湿散开,这样用不了几天,就会有明显的效果。果然不出我所料,他采用这样的治疗方法,一周后就好转了。
万病从根治2——上火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余浩郑黎
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
妻子说:“过年这几天,吃了太多荤菜,上火了,牙痛,家里有没有去火药?”“咱家药铺都是中药,没有中成药,等会回家后,我给你弄点中药泡茶喝。”
“太苦了。”
“那就去买盒黄连上清片吧。”
“为什么叫黄连上清片,有没有‘下清片’?”妻子开玩笑地问。
下清片?为什么没有下清片?妻子是学西医的,她这一句玩笑话还真把我问住了。
我一边走,一边思考,不由得回想起放孔明灯的小姑娘和她所说的话:“火为什么向上烧,不会向下烧?”
这不就是中医所说的“火性炎上”吗?
火往高处走,上火必然先上头
因为热升冷降的原因,大自然中的火都是向上的,同样的道理,人体内的火也是向上的,所以人体上火,都表现在上焦,表现在头面部,这是自然规律,也是最基本的法则。
也正因为有了火性炎上的特性,人体头面部才会火力旺盛,才会不怕冷。《黄帝内经》说:“头为诸阳之会。”也就是说,人体的阳气就应该汇集在头部,一旦头部的阳气不足或过剩,就会出现病理变化。
当阳气过剩时,“气有余便是火”,人体头面部就会表现出各种上火的症状,咽喉肿痛、口舌生疮、牙龈红肿,目赤肿痛,脸上长包……这些都是上火,都是火性炎上的结果啊!
而当阳气不足时,人体头部就会畏寒、怕风,出现一些慢性虚寒型疾病,就是头部阳气不足的表现。
由下清片联想到孔明灯,由孔明灯联想到火性炎上,由火性炎上联想到头为诸阳之会,由头为诸阳之会联想到头部阳气的亢盛与不足……我一下子明白了很多,突然觉得很多头面部慢性疾病的病机清晰起来。
妻子服用黄连上清片后,咽喉不适很快就好转了。没过几天,一个慢性鼻炎患者的治疗,又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
这位患者鼻塞已经三年了,最近一个月明显加重。
借用患者的话说,三年来,每天鼻塞,鼻子时常处于通而不畅的状态,稍稍遇冷,立即喷嚏不断,早上起床时病情也会较重,但活动后就减轻。一月前吹空调后,病情加重,晚上睡觉只能靠嘴来呼吸,长时间用嘴呼吸又导致口腔干燥,嗓子难受。
使用麻黄素滴鼻液后,当时效果挺好,但使用后不出两小时,病情依然如旧。医院诊断是慢性过敏性鼻炎,治疗一周,病情不见明显好转,于是寻求中医治疗。就诊时鼻流清水,鼻塞不通,伴有额头疼,颈部僵硬。舌苔薄白,六脉浮紧,左寸虚无。
切完脉后,我告诉她,鼻塞是头部受寒所致,受寒是因为头部阳气不足,阳气不足又是因为体内心火不够。就好比阴天,我们头顶上没有了太阳的照射,感到很阴冷一样,人体心脏没有火力,头部就会阳气不足,就会怕冷,稍稍遇到冷空气,就容易伤风鼻塞。
病人似懂非懂地听完了我的分析,然后问道,那以后是不是要少吃生冷的食物,多吃“上火”的东西?
我点了点头,给患者开了一个处方:桂枝、白芍、葛根、生麻黄、通草、生姜、大枣。我让她先服五剂,每天一剂,早、中、晚分三次,饭后内服。
患者才服用三剂后,病情就大为好转,五剂服完,头疼鼻塞,彻底痊愈。
这是一个典型的头部阳气不足的案例,组成以葛根汤为基础方,加了一味通草。
许多人都知道,通草是下奶的药物,它有清热利尿、下乳的作用。其实通草还有其他功效。此物色白,入气分,能疏通体内气机。凡是遇到体内气郁不畅,导致血淤、湿阻的问题,搭配通草皆有奇效。另外,通草能上行于头,所有头面部孔窍不通的问题,也都可以配伍使用。上面这个案例中加入一味通草,就是考虑到它有通鼻窍的功效。
头面部阳气不足,便会生寒;阳气有余,则会化火。
临床上经常见到头面部长包长疖,这都是上火的标志。为什么头面部长包的多,而下肢很少长包呢?这都是“火性炎上”的结果,火属阳,阳气主升,所以火邪伤人,就容易出现在头面部了。
去火有讲究,药物勿滥用
上火了如何治疗呢?
懂得一点保健知识的人都知道,吃去火药!
吃什么去火药呢?
清热解毒类的中成药、中草药很多,是不是可以随便选用?
其实治疗上焦的火,很有讲究,因为用药不当,还会加重体内的寒,火没有清掉,寒邪反倒是加重了。
上火的病机可以归结到温病这一块,清代温病学家叶天士在《外感温热论》中提出的“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就是治疗头面部热性病的重要指导思想。根据“升降浮沉”的理论,药物的升降浮沉趋向,除了和药物的气、味、药用部分、质地轻重有关外,还与用药量的大小有关。
同一味药,量轻可上达表,量重可下降走内。
比如说,桑菊饮能治疗风热外感,对只是咳嗽、不发烧的人效果最好,它在选药上就非常讲究,不但气味俱薄,而且方中“菊花一钱,桑叶二钱五分,杏仁二钱,连翘一钱五分,薄荷八分,桔梗二钱,甘草八分,苇根二钱”,都是分量非常轻。
又比如桑杏汤,也是治外感的良药,组方为“杏仁一钱五分,桑叶一钱,沙参二钱,象贝一钱,香豉一钱,栀皮一钱,梨皮一钱”。方中用量最大的也没超过二钱,足见其量之轻!
轻者,轻如羽毛,飘荡而上,直达上焦,因势利导,驱邪于外,反之若用量重则沉而下降,引邪内陷或变生他证。“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有两层意思:其一,用量要轻;其二,要选用气味俱薄的药材,如桑叶、菊花、蒲公英、薄荷等。
吴鞠通在《温病条辨》桑杏汤一方后的自注里也说:“轻药不得重用,重用必过病所。”用量多少合适,患者自己是不好掌握的,这时我建议患者服用中成药,如黄连上清片、牛黄上清片、三黄片等,饭后服用,即可起效。
中成药一次吃几片,用量很轻,饭后服用,药走上焦,也符合“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的原则。对于经常上火的人,除了服药外,还建议大家平时多用菊花、桑叶等泡茶喝,这些轻轻之品可以起到很好的治疗和预防作用。
五脏之火上于头,可按表现部位来辨别
“火性炎上”,这里的火,既包含外邪侵袭头面化火,又包含脏腑之火。五脏气血郁滞而不畅,气有余便会化火,化火之后,会借其所属经络上行于头,所以我们看到头面部“上火”的时候,除了考虑到清上焦之外,还得思考火的源头,即五脏之火。
火走头皮(发痒、长疙瘩),与肺火亢盛有关,因为“肺主皮毛”。
火走眼睛(红肿热痛),与肝火亢盛有关,因为“肝开窍于目”。
火走面部(长疙瘩),与心有关,因为“心之华在面”。
火走耳朵(疼痛、长疙瘩),与肾有关,因为“肾开窍于耳”。
火走鼻子(鼻腔发热生疖),与肺有关,因为“肺开窍于鼻”。
火走口舌(长疮),与心有关,因为“舌为心之苗”。
火走牙龈(肿痛),与胃有关,因为“牙龈属胃”。……
通过这些属性,就可以对号入座,在选用清轻之品治疗上火时,就可以有目的地选择药物,做到有的放矢。
或许有人会问,火性炎上,也就是说人体内的火,都会向上移行,达于头面,但为什么有些人出现下肢红肿呢?为什么许多妇科炎症,中医认为是有热、有火呢?
我们来看另外一个故事:湿衣服的故事。
万病从根治3——湿热证的诊断与治疗
作者:余浩郑黎
传奇中医师多年临床经验的感悟与总结
夏天的脏衣服,我经常是泡上水之后及时洗干净。有一次因为临时有事,衣服泡在盆子里没有及时洗,第二天回家,才记起这件事。令我诧异的是,衣服明明是用冷水泡的,放了一天后竟然开始发热、发酵,盆内衣服温度变高,水都成热水了。
我一边洗衣服,一边思考为什么会发热?
脏衣服如果是干燥的,没有泡在水里,纵然放上三五天,也不会发热。但衣服浸水后,加上夏天天气炎热,一旦不及时洗涤,就会出现发热发酵的情况。
这其中的关键问题是水啊,水湿导致了衣服不透气,郁积而化热!想到这里,我立刻想到了人体湿热型疾病的病机——湿阻气机!这才是湿热证的致病关键啊!
湿热证的治疗重点不在清热,而在除湿
在人体,如果湿邪偏重,阳气运行容易受到阻滞,进而产生郁积,气有余便是火,火与湿相合,即化为湿热,有的甚至化为湿毒。因为湿性趋下,所以容易形成湿热下注,在人体的中下部分出现相关的疾病表现。
比如妇科带下病、男性前列腺炎、慢性肠炎、脚气、湿疹等。正如这衣服,泡湿后遇上天气炎热,衣服内空气不能流通,郁积化热。
治疗人体湿热为患的疾病,许多医家认为是湿毒,要采用清热解毒的办法,以寒凉之药治疗湿热之病。这样用药虽然可以暂时缓解湿邪所化之热,但不久病情还会反复发作,因为湿邪依然存在,人体阳气依然被阻滞。
当病情反复发作的时候,我们是不是应当思考治疗方案不对呢?
有些鲁莽的中医,反而认为是下药太轻,力道不够!于是加大用量,用上大剂量苦寒的药物,损伤人体的阳气。当人体仅有的这一缕阳气被消耗殆尽,湿邪自然就不会化热,也无法化热了,于是湿从寒化,成为寒湿。一病未除,一病又起,患者就会感到下肢冰冷。
其实治疗湿热为患的疾病,就如同洗衣服一般,只需要洗干净后,及时将衣服晾起来,衣服中的水分自然会蒸发掉,而不会发热发酵。
所以说,治疗湿热证的最佳办法,不是针对“热邪”来用药,而是针对“湿邪”来用药,运用利湿的药物,把湿邪化去,人体阳气自然会上升,“湿阻气机”的病机就会扭转。这个症结解开了,问题就简单化了。
在上一个故事中,我谈到过,阳气主升,当阻滞阳气上升的湿邪消失之后,体内阳气就会自然而然升腾,整个气机就能正常循环,疾病也就可以治愈。
本文来自《万病从根治》一书
转自医品阁本号所发布的文章大多精摘自网络公开内容,仅供大家参考学习,不作为诊断治疗依据。如有需要,请在医师指导下使用。若涉版权立删。
国医大师一招恢复视力.治好老花眼.白内障
刘渡舟实战经验集
被西药绑架了的西医治疗
“对抗”抗出的白血病
“细菌致病论”与“科克前提”
老年人的虚损应该如何补-陈可冀
三位中医泰斗精心研制的糖尿病专方
当归贝母苦参丸的5种用法-四川名医郭贞卿
怎样选择中成药
世上所有疾病都是假象
打开经方宝库的金钥匙方证-曹延鸿
孩子生病反映了家里的气场
中医人为什么要学习《金匮要略》-宋柏杉
张仲景传奇
如果没有心脏支架或搭桥手术.心血管堵塞怎么治?
人生除了死亡.其他都是擦伤-日本和尚清明节感悟
白发不可胡乱拔,“拔白生新”有深意-唐略
人体健康的第一杀手.寒
科学家发现.打坐可以治疗癌症等不治之症
睡眠不好怎么办-姜山如故
孩子生病反映了家里的气场
是什么力量快速摧毁了中国孩子的体质
论众多肺癌病人完全没有吸烟史-倪海厦
幼儿护养——老袓宗的经验-黄成义
一个晚期癌症患者中医自救的经历和感悟
錯失先機的感冒續-WENDY传经
我有2项武器治重症.倪师经方和中医计算机程序-林大栋
怎么让孩子重新爱上吃饭-崔玉涛
不知魂魄.何谈中医-徐文兵
三七粉不是随便吃的
民国的中药铺.竟然有这么多好宝贝-罕见老照片
刮痧刮多了,身体就虚了吗?
发烧时怎么办-姜山如故
身材瘦小的人应该怎么吃?-姜山如故
带你走进真正的中医世界-姜山如故
身正是扶正的根本-姜山如故
红斑狼疮的病因及经方-倪海厦
我的临证心得-余浩
南怀瑾大师一生收集的秘方大全
经络真的存在吗?
女人少吃不如少说.既可减肥又可养血-胡维勤
和中医师父郭生白先生的点点滴滴-王心强
一个会治病的中医博士.荒唐现象思考-毛嘉陵
身患重病大病怪病的解救之道-董洪涛
中医粉必备技能:X形平衡治疗-佟博然
话谈补药-张雷国医
条条大路通中医.你适合哪一条
回归自然亲近传统-徐文兵
怎么样发现肾虚-中医肖相如
辛丑运气分析与庚子疫情回顾-顾植山
人体自带的“十全大补药”,功效远胜鹿茸和虫草…
针灸有一种境界,叫“意气合一”-胡溪恬
瞧瞧人家的活法
都是自己一直在加害自己的健康-JT叔叔
跟诊刘渡舟老的心得体会
董氏奇穴:三种特效的实用针法
60年中医诊法之体会与技巧-国医大师周仲瑛
最伤肾的是恐惧和烦躁-唐略
一味药用的好,一张方子就灵了-金寿山
心律失常治疗10法
金匮肾气丸可治多种疑难杂症
你必须懂的中医名词
全国脱贫攻坚奖章的奥秘
看看经方对应哪些现成的中成药
留一份邪气以愈病强体
郭贞卿
神奇!一根银针避免了使用呼吸机
眼镜能延缓近视是一场世纪骗局
全世界最前沿的个科学问题-Science公布
宇宙到底有多大?-人.地球和宇宙
大承气汤-痉湿暍病脉证第二.4(痉篇)-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2)
葛根汤-痉湿暍病脉证第二.3(痉篇)-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2)
栝蒌桂枝汤-痉湿暍病脉证第二.2(痉篇)-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2)
痉湿暍病脉证第二.1(痉篇)-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2)
五行五运.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1.2)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1)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症第一(1.1)胡希恕《金匮要略》讲座(1)
总目录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