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和大家分享有關於風濕骨病的話題,很多人一到天氣變化的時候,就會感覺到自己的關節隱隱作痛,這些人像天氣預報員一樣,能準確地預報出降溫、颳風、下雨。這裏面的原因是什麼呢?這是因為他的體內已經感受了風、寒、濕氣,家裏有內鬼,才能招來外賊,外面有風吹草動,有風的變化、濕的變化,或者有寒氣的侵襲,體內就會有感應。那麼中醫是如何正確認識和治療風濕病,關節疼痛的呢。
1.外在因素風寒濕邪氣容易在人體的關節處凝滯,導致關節活動受限
風和濕是兩個概念,風為百病之長,風就像小偷強盜一樣,它先把你的門戶推開,帶領其他的邪氣侵犯到人體。特別是在夏天,因為人體的陽氣順應季節的變化,蒸騰到了體表,人體的腠理和毛汗孔是開放的,當你門戶大開的時候,最容易受到外邪的侵害。所以,很多人受風、受寒並不是在冬天,因為秋天和冬天,人本能地收縮自己的防線,穿一些厚的衣服。相反,正是在夏天,人們衣著單薄的時候,吹空調或者開車兜風,或者是開冰箱拿東西,在這時候容易受到外邪的侵襲。
風濕我們分為兩種,一個叫風寒濕,還有一個叫風濕熱,一個是夾雜了寒邪,一個是夾雜了熱邪,它們表現的症狀不一樣。感受風寒濕氣的人,容易在自己的關節處形成腫痛,但是你摸上去,局部卻是發涼的;感受風濕熱的人,他會出現紅、腫、熱、疼。這裏我主要介紹風寒濕導致的關節痹痛。
濕邪重濁黏膩,在氣血流通不暢的地方,形成結滯,濕氣最容易在人體的關節處形成凝滯。凝滯以後,阻礙了人體的陽氣。我們說濕邪容易傷到陽氣,影響陽氣的通過,所以它在局部會形成冷、痛,甚至一種麻痹的症狀,導致人體的關節活動受限,當關節屈伸的時候,容易加重疼痛。如果在風、寒、濕邪氣裏面風邪又比較大,可能還會出現遊走性的關節疼痛,就是在大小關節附近,一會兒這兒,一會兒那兒,不定時、不定處地出現這種痛。如果寒氣比較重,會形成固定不移的劇痛。
所謂關,是難過的關卡,節,就是氣血停頓、分割的地方。濕氣的凝滯會造成人體的體液迴圈出現障礙,在局部的關節處還會腫。寒濕的腫是陰陰的、不溫不火的那種,不紅、不熱。這些風寒濕造成的關節的腫痛,中醫稱為痹症,是風寒濕三氣的共同作用傷害到了人體。
2.内在因素臟腑內傷,是風濕病發生、發展的重要原因,也是風濕病經久不愈、內傳入裏的結果。《內經》認為:“五臟皆有所合。病久而不去者,內舍其合也。”風濕病初起表現在筋脈皮骨,病久而不愈者可內傳入髒,故古有臟腑痹之說。病邪入裏一旦形成臟腑痹,則更傷五臟。五臟傷則肢體關節之症隨之加重,形成病理上的惡性循環。
《內經》有雲:“腎主骨生髓”。骨髓是骨骼的營養物質對於骨骼強弱有著重要作用。中醫治療骨病秉承“腎主骨生髓,以髓養骨”的骨傷理論。中醫認為,腎能藏精,精又能化生骨髓,髓能充骨,也就是說,髓滿則骨骼強健有力,髓虧則骨骼脆弱無力;大量的臨床實踐證明,通過補腎、治腎可以使人體的骨密度得以提高,增強腰椎間盤纖維環彈性。所以國內中醫專家提出“以腎治骨”之法才是根治骨病最有效的方法。
骨病反復發作根在腎骨不調,中醫認為:治骨必強腎。腎為腰之府,腎主腰腳、損於腎,動傷經絡,又為風冷所侵,血氣搏擊,故腰腿痛也。同時元充精、精化氣、氣生血”,所以不解決腎元不足的問題,骨病就不能算治好。
在骨病的治療中,如果抓不住治療的關鍵點一腎元不足,腎精虧,腎氣損,經絡放堵,血脈不通等進行全面徹底的治療,骨病就會反復發作,導致肌肉萎縮,關節畸形、殘疾,甚至癱瘓!
相對比而言,如果腎好,青少年則骨骼發育健康強壯,骨質緻密,精力充沛,不易生病;中老年則骨骼堅韌不老化,精神充足,不易疲乏;相反,如果腎虧虛,青少年則骨骼發育不良,生長遲緩,免疫力低下,易得病,精神萎靡;中老年則骨骼脆弱,骨質疏鬆,行動遲緩,耳聾眼花,有氣無力。
“以腎治骨,腎骨同治”能做到內外兼顧、標本兼治,達到徹底治癒風濕骨病不復發的目的!故“腎元不足,髓虧骨枯”是骨質病變的根本原因。
五毒月到来,该如何应对?正值夏季除湿排寒很有必要!夏天不养背,明年要遭罪!预览时标签不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