防己
●祛风湿药
防己,。为防己科植物粉防己StephaniatetrandraS.Moore的干燥根。秋季采挖,洗净,除去粗皮,晒至半干,切段,个大者再纵切,干燥。
关于防己的小故事
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分别于秦始皇三十四年(公元前年)和三十五年(公元前年)下令焚烧《秦记》以外的列国史记以及私藏的《诗经》、《尚书》并将四百六十多名方士和儒生挖大坑活埋,史称“焚书坑儒”事件。
大批方士和儒生迫于秦始皇的淫威,纷纷居家南迁,逃到岭南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以及湖南及江西等省的部分地区)隐居。
在这批隐居的人当中有一个叫方吉的人,此人嗜好读书,爱书如命,所涉范围极广,尤爱医药典籍。我国岭南地区,药物资源极其丰富,方吉常常独自一人上山采药发现了众多在中原地区都没有见过的中草药材,并为周围的百姓解除病痛。
那年春夏之交,岭南地区阴雨连绵数月,加之气候炎热,不少百姓都患上了全身浮肿,小便少,四肢疼痛等症状,百姓皆恐慌,认为是老天在惩罚他们,农田都荒废了。看到这些,方吉想到他前不久用山上采的一种树藤治好过这种病症,于是,便决定为百姓解除痛苦。
随着治好的病人越来越多,人们纷纷奔走相告,于是患有这个病的人都知道要来找方吉看。前来求诊的病人越来越多,方吉每天所采的草药不够用,他便教会那些前来求诊的病人如何识别、采摘和煎煮这种草药。由于这种草药是方吉教他们的,于是他们便把这种可以用来治疗全身浮肿,小便少,四肢疼痛等症状的草药叫做方吉。随着一代代的口口相传,方吉也逐渐被读作防己,也就是我们今天所用的中药材防己。
鉴别特点:根呈圆柱或半圆柱形,薯状两端渐细,弯曲不直,形似猪大肠。长约5~15厘米,直径1.5~5厘米,未去表皮者褐色或棕褐色。皮较细,有的带有细支根痕及横长突起皮孔。去净外皮的白色或类白色,半圆柱形的纵切面白色或类白色。质坚实,断面显粉性,有淡黄绿色维管束,呈断续放射状。味苦。以质坚实,粉性足者为佳。
功能特点本品苦寒降泄,辛能走散,既入膀胱经,又入肾经,脾经。尤善治风湿热痹及水肿兼热者。此外还清泻下焦湿热,用于湿热下注诸证。
功效祛风湿、止痛、利水。
主治病症风湿痹痛,尤以热痹为佳;水肿,腹水,脚气浮肿,小便不利。
临床应用1、用于治疗水肿、脉浮、身重、呼吸迫促或喘息(如心力衰竭引起的水肿和喘息)。也可治疗胸积液,常配党参、桂枝等同用,方如木防己汤。
2、用于治疗风湿性关节炎,取其有镇痛作用。对于表现湿热身痛(口渴、心烦、舌苔黄腻、脉滑数)者尤为适宜,配蚕沙、威灵仙、秦艽、薏苡仁等加强祛风利湿作用。
如属风湿性关节炎急性发作,既有表虚(汗出、恶风、脉浮),又有里虚(食欲不振、心悸、头昏、易倦、苔淡白)者,须配黄芪、白术等补益药,方如防己黄芪汤。如属热痹(关节红肿痛热较明显,发热、口渴亦较甚),可配知母、黄柏、牛膝。
使用注意:如有阴虚自汗、口苦咽干和盗汗者,慎用防己,因过多服用可能会伤阴。
与广防己基本上相同,但习惯上认为广防己功用以祛风利湿为主,而汉防己以利水渗湿为主,故治风用广防己,治水用汉防己。汉防己已配茯苓、桂枝等可治一般体弱水肿、脚气浮肿,方如防己茯苓汤。治风湿,广防己和汉防己都可以用。
近年来,防己总生物硷还用于手术麻醉时作肌肉松弛剂用。
又汉防己硷(亦称汉防己甲素)已提纯生产,有片剂和针剂供应,用作镇痛消炎药。以治疗关节风湿痛、神经痛等,用于治疗高血压病,也有一定疗效。
药理作用利水渗湿止痛,其原理为:
1、镇痛。其煎剂和流浸膏具有一定镇痛作用,但剂量增大后镇痛作用反而减弱。
2、解热。作用较缓弱。
3、消炎。对大白鼠实验性关节炎,有一定程度的消炎作用。
4、肌肉松弛。动物实验证实有一定的肌肉松弛作用。可作为辅助麻醉的肌肉松弛剂用。
5、利尿。作用明显,可使尿量增加47%。
此外,动物实验还观察到有抗过敏性休克和降低血压的作用。又体外试验对痢疾杆菌有抗菌作用
用法用量内服:入煎汤剂,4.5~10g。
使用注意本品苦寒伤胃,故内服不宜大量,脾胃虚寒,食欲不振,阴虚及无湿热者忌服。
赞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