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源:YINJISPACE
----------设计师说第4期----------
"跨界”这个词汇在创新领域中变得越来越热门,它不仅仅是一个流行的概念,更是一种思维方式,一股变革力量。拙雅设计年10月“设计师分享会”的主题词是“跨界pro”,设计师宝霞通过定义跨界的“界”究竟是什么,借助佐藤大和nendo工作室的几个设计案例,与大家分享工业设计师如何揭开“标签”的小tips,以便在平凡的事物中找到创新思维。
从央视明星财经访谈类节目《跨界见真章》到各大卫视相继推出的唱、跳、演跨界综艺,“跨界”一词铺天盖地席卷互联网。“跨界”带着冲击的意味强势突破行业界限,又揣着协作的心思从细枝末节不动声色融入。但是,“跨界”中的“界”仅仅是行业的“界”吗?如果不是,大力推崇的“跨界”理念,要“跨出”的究竟是什么“界”呢?
在进行自我审视和思考之后,设计师宝霞作出了一个对于“界”的解答--“标签”。此处的“标签”,更倾向于思维层面,如标签印象、标签思维。
“为什么是标签呢?”
在认知客观事物时,人类先借助五感,即所见、所闻、所听、所触进行分类、归纳,进而标签对应的行为方式,从而认识客观事物。例如,生活中我们常用“温柔”、“腼腆”形容女孩子,就是通过标签思维来塑造和记忆人物形象,甚至在全社会中,贴标签已经是潜意识中惯用的处理方式,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我们有序且高效地认识事物、抓住重点。但标签思维的背后是思维定式泥潭,无节制降低思考成本让人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被迁移来的认知围堵,甚至在潜意识里抹杀掉一些超出标签的可能。
这种由于深陷标签思维所引发的思维定势,与一个心理学概念极为贴近--“潜念”。所谓潜念,是指一个人局限于既定的概念,透过单一的视角来审视世界。简单来说,就是用过去来判断现在。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相关实验:研究人员扮演伤员,寻找路人为腿部受伤的自己购买“绷带”,用于进行伤口包扎。于此前,研究人员与药师沟通好,都以“绷带已经售空”回复前来购买绷带的问询者。最终,共有25名路人施予援手,可惜的是,所有人都空手而归。
也许现在看到这样的实验结果大家会震惊,买绷带这么容易的事怎么会“全军覆没”?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当人们接收到“买绷带”的请求时,“潜念”开始发挥作用。首先单一触发了“绷带”这一关键词,“绷带”作为非常具体的需求类别,在脑中加大加粗呈现;其次,“扭伤就该用弹性绷带”这一生活实践经验进一步为“绷带”二字加上着重号;最终,不说纱布、胶带等其他可用的医疗器材和药品,甚至连最常见的创口贴,都没有挤进施助者的可用列表。
固定需求+既往实践,”潜念”紧紧束缚住施助者的思维。这项研究直观揭露了“潜念”思维的弊端,以及极可能埋没潜能的危害。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当“潜念”主导思维时,人的表现很像倒退着前进。倒退前行时,虽然目标明确,但背后的未知会让人变得拘谨,不仅行动缓慢,还不得不忽视路上的风景。对于设计师来说,广泛涉猎带来的远瞻是启发灵感创意的重要方式之一。如果长期执着于既定的“标签”,深受“潜念思维”的束缚,必将埋没更多的可能性。
那么,我们如何有意识地摆脱“潜念思维”的束缚呢?
心理学家在“潜念”的基础上引出了一个相对的概念作为解答--“专念”。爱迪生测量灯泡容积的故事就是典型案例。爱迪生的助理阿普顿毕业于普林斯顿大学的数学系,在测量灯泡容积时,他借助学过的大量复杂公式,利用皮尺比比划划,画出许多草图后,仍然未能得到结果。此时,爱迪生将水倒入灯泡中。阿普顿为之一怔,只需将灯泡中的水倒入量杯然后读出体积即可代替灯泡的容积。爱迪生跳出固有的计算公式,简单替换,化繁为简,巧妙用液体体积得到了灯泡容积,而助理下意识选用的复杂数学理论将他困在死胡同里。
专注当前,活在当下,对以往经验有所怀疑和保留,多角度思考,这就是“专念”,爱迪生就是专念思维的受益者。
图片来源于网络
心理学家埃伦·兰格基于“专念”的思维模式,得到一些从平凡事物中寻找设计创新小巧思的启发:
下面借佐藤大和nendo工作室的设计案例做印证。
图片来源:nend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