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
很多小伙伴都遇到过这样的经历,在一段人际交际圈里,你会发现,绝大多数人的家庭背景,人生起点都是不一样的,但又有些是一样的。那就是大多数人的家境背景都是平凡的。抛去那些家境比较好的,有能力的,有人脉的开挂家庭出生的人来说,绝大多数人都是相同的。可是就是有那么一波人,明明起点和你完全一样,但是就是会在短短的一段时间后赶超你一大截,甚至实现逆袭。这是为什么呢?
我们仔细分析一下,首先,你们使用的时间是一样的,所处的环境是一样的。同样是人身肉长的凡夫俗子,那是哪里不同呢?那一定就是别人在和你处在同样的时间和同样的空间的时候,做了一些和你完全不一样的事情导致的。
这些不同的事,一定是有不同的行为决定的。而不同的行为又是由于做了不同的选择决定的,而做出什么样的选择完全取决于不同的思维方式。驱动选择和行为的最重要的东西一定就是通过一个人的思维决定的。那么,想要做出一套正确的选择,就要有与一般人不一样的思维方式。下面我通过我的观察分析和学习,帮大家归纳总结了一下那些让牛人成功逆袭的6种思维方式。
这篇文章,建议你进行收藏,以便之后重复阅读观看。
01第一种:灰度思维
什么是“灰度思维”呢?
大多数人在看待一些人或一些事物的时候,总是会以一种二元对立是的思维去看待一件事情。当很多人看到黑色和白色的时候,往往认为黑色就是黑色,而白色就是白色,认为这个世界是非黑即白,非善即恶的。总是把事物看成一定是相互对立的。而很多时候事物往往是一种非黑非白的灰色地带。而这种思维,就叫灰度思维。
在很多时候,人们看到一个人做过坏事,就会把它叫作坏人。而没做过好事人,就会把它叫作好人。而认为坏人永远就会是坏人,而好人永远就是好人。但实际上,被定义成的好人,也是会去做坏事的,而被定义的坏人,也是会做好事的。坏人不一定永远都会做坏事,活人也不一定永远回去做好事。因为这个世界上根本就不存在绝对的好与绝对的坏。去判断一个人思维方式是否真的成熟,其中就可以通过,看他判断一件事情,是只能看到事情绝对对立的一面,还是可以从全面的角度来评判一件事情。
在古代,皇帝打下江山之后,一定会想方设法去一一杀掉那些立下大功的人。因为要捍卫自己的*权。朱元璋是我国古代,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在建国初期,大功告成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把那些在行*打仗时立下大功的人都一一杀掉。他通过各种理由,找到了各种巧妙的茬,把那些人都一个一个杀掉了。
而当时徐达是明朝开国的第一功臣,而且他一直也没犯过什么错。但是朱元璋的目标很坚定,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把徐达给干掉。于是朱元璋想出来了一个很损的招,就是让徐达和自己下棋。大家应该可以想象得到,当时徐大的处境是什么样的。徐达不能赢,如果他赢了,徐达就是犯上。徐达也不能故意输给朱元璋,因为,如果徐达故意输的话,因为他明明会下棋却要装作不会,这是欺骗,是欺君之罪。所以,无论是怎么下,到最后反正都是个死。
在开始时,朱元璋告诉徐达,你必须跟我好好下,如果你要是故意输给我,那我就立即杀了你!听完朱元璋的话后,徐达很顺从的说道,是的皇上。然后开始跟他下棋。最后的结果,时徐达赢了朱元璋。朱元璋见状后觉得杀掉徐达的机会来了,不过,徐达随后便跟朱元璋说,您看,我是赢了你,但是你看,我的棋子是不是两个字!朱元璋定睛一看,确实是两个字,“万岁”。这两个字的意思是,我不是在跟您下棋,而是再用我的棋子摆出“万岁”这两字。这次徐达逃过了这次一死。
灰度思维就是,这个世界充满复杂性,大部分的人和事,都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具有不同的“灰度”。
比如说,小孩子的思维,就是典型的“非黑即白”的思维。眼里要么是好人,要么是坏人。但灰度思维告诉我们,好人会做坏事,坏人也会做好事。每个人都不是,纯粹的好人或者是纯粹的坏人。
判断一个人的成熟与否,其中的一个标准就是,在一个人面对事情的时候,能不能告别黑白分化的“简化思维”。而是用能把事情看全面的,灰度思维去思考。
02第二种:双赢思维
什么是双赢思维呢?
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很多时候被灌输的是一种,互相比较我赢你就必须输的,简单对立是思维。双赢思维是一种本着互相尊重,追求互惠互利最后达到双方都受益为目的的共赢思维方式。
在很多人一场竞争当中,希望让自己得到的受益,得到利益最大化,于是就一味盲目的追求应的结果。这无可厚非让自己成功,是整件事情的基本前提。但不可取的是,在竞争中忽略了合作,却伤害了另一方的利益。损人利己的事情做多了,怎么能发展的长久呢?所以很多时候,不能只看自己是不是有利可图,要看能不能也给对方带来受益。这样才能做到长久的持续发展。
年,在美国智库兰德公司,有两位负责做调查的研究员,为了模拟美国和前苏联的合作竞争,做出了囚徒困境的实验。两个共同谋划犯罪的两个犯人,被同时关进入了监狱。两人各自被单独囚禁,关在两个不同的牢房里。因此,两人不能互相沟通相互之间的情况。这时,如果两个人都不互相揭发对方,则由于证据无法确定,每个人都进行坐牢一年。如果一个人揭发,另外一个人却保持沉默,则揭发者会因为立功,会被立即释放。沉默者会因为不合作,则会入狱五年。如果连两个人都互相揭发,那么,两个人都会因为证据确凿,两人都被判刑两年。
由于,因为两个囚徒都无法信任对方,所以都会倾向于互相揭发对方。而不是会同时保持沉默。
双赢思维很好理解,这是一种理想模式,但是并不是很多人都可以直接做到的,本能的思维习惯。相比赢赢模式,很多人生活中更习惯的,反而是输赢模式是生活中更为常见的思维方式。因为人生到处都是比较,更多的人从小到大接受到的教育和思想,往往更倾向于进行竞争。而不是互相竞合。
于是,在相当大的一部分人眼里,人生就是一场竞争比赛的游戏。他们认为只有击败别人,一定要分出个胜负,才能成就自己。这就导致很多人,习惯性的损人利己。但是,事实上,从发展的长远来看,输赢模式的结果,大都往往都是两败俱伤的。只有通过双赢模式,才是能够在需要长期互相依赖的环境中唯一可行的交往模式。
03第三种:跨栏定律
跨栏定律,也被称之为跨栏定理。由阿费烈德首先提出来的,并受到广泛引用。跨栏定律是指,一个人的成就大小往往取决于他所遇到的困难的程度。竖在你面前的栏越高,你跳得也越高。按照阿费烈德的“跨栏定律”,可以解释生活中的许多现象,譬如盲人的听觉、触觉、嗅觉都要比一般人灵敏;失去双臂的人的平衡感更强,双脚更灵巧,所有这一切,仿佛都是上帝安排好的,如果你不缺少这些,你就无法得到它们。一个人的缺陷有时候就是上苍给他的成功信息。
一代杰出的武术家,截拳道创始人李小龙,在他小的时候其实身体非常的瘦弱。他先天的优势和素质并不好,即使成年之后,李小龙的身高,也是只有一米七三的个子。在武术格斗界中,这样的身材并不占优势,那为什么后来的李小龙却能成为众人皆知优秀的一代宗师呢?原来是因为,李小龙之所以能成为一代宗师,原因是因为,他能够,专心致志的刻苦训练的结果。
李小龙7岁时,开始学习太极拳。他13岁时,开始拜访名师,跟随叶问进行学习咏春拳。在此之外,他还和其它师父练习过洪拳、白鹤拳等几十种武术的拳种。为自己日后创立截拳道,打下了结实的基础。不光如此,瘦弱的李小龙还为了增强体质,通过营养改善和大量练习,甚至是电击训练,李小龙练就了一身的,近乎百分之百0体脂的,强壮的肌肉。他的精神也非常体现《刻意练习》一书里的中心思想,而李小龙的这种发展经历,也向我们展现了一个定律,这就是“跨栏定律”。
数字前面的跨栏越高,你将跳的也就会越高。换句话说,当一个人遇到过的困难越大,那么他的成就也就会越大。还有生活中,一些非常有成就的一些教授,之所以他们会走上艺术的道路,很多都是因为受了生理缺陷的影响。所以跨栏定律提醒我们,“劣势本身并不可怕,只要一息尚存,我们就还有希望,就能够通过自己的行动做出改变。”
英国有一句老话说过,如果这件事毁不了你,那它会令你更加强大!
04第四种:奥卡姆剃刀原理
奥卡姆剃刀定律(OccamsRazor,OckhamsRazor)又叫“奥康的剃刀”,它是由14世纪英格兰的逻辑学家、圣方济各会修士奥卡姆的威廉(WilliamofOccam,约年至年)提出。
这个原理称为“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即“简单有效原理”。正如他在《箴言书注》2卷15题说“切勿浪费较多东西去做,用较少的东西,同样可以做好的事情。”
著名科学家,爱迪生年轻的时候,被人都认为,他缺乏系统科学知识,所以都看不起他。普利斯顿大学的毕业生阿普拉与爱迪生在一起工作时,常在卖报纸出身的爱迪生面前,进行炫耀自己的学问渊博。爱迪生为了让阿普拉谦虚一点,他也为了让阿普拉对科学有真正的认识。爱迪生决定出个题目考考他。
就在有一天,爱迪生把一只常见的那种玻璃灯泡交给阿普拉,请他用他渊博的知识算算这个灯泡的体积是多少,这种形状不规则的物体的体积计算起来时十分难的。阿普拉那这那个灯泡一看,灯泡是鸭梨形的。心想,虽然灯泡是梨形的,计算起来并不容易,但是还是难不住我。他拿出尺子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全方位的对尺子量了又量,并仿照灯泡的样式,画出了灯泡的草图,然后在纸上列出来了密密麻麻的计算公式。但是这个灯泡的体积实在是太难算了,他过了一个小时还没算出来。
最后,爱迪生不耐烦了,于是他拿出来这个玻璃灯泡,放进了灌满水的洗脸池中。这时,灯泡里逐渐的被浸泡的灌满了水。接着,爱迪生拿过来了一个量杯,接着爱迪生将灌满水的灯泡里的水都倒进了刚刚拿过来的量杯里。对着阿普拉说:“就是这么多毫升,这就是灯泡的体积,问题解决了!”
这就是奥卡姆剃刀原理。就是所谓的“如无必要,勿增实体。”叔本华曾经说过:“一个明智的人,一定就是一个,不会被表面现象所欺骗的人。他甚至会预见到了事情会将往哪一个方向变化。”所以,在生活中,人们只有看清了事物的本质,找到了问题的根源,才能彻底有效的解决最核心的问题。
05第五种:卢维思定理
卢维斯定理是指美国心理学家卢维斯提出。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而是完全不想自己。如果把自己想得太好,就很容易将别人想得很糟。卢维斯定理寓意了一个“怎样学会谦虚”的道理,而这个道理不经仔细琢磨和咀嚼是难以完全消化和领会的。
正如卢维斯所预料的那样,人们常常总是在某一个错误的思想误区里去理解“谦虚”,老以为谦虚就是把“自己想得很糟糕”。当有些人问某人一些问题的时候,或者一些事情的时候,人们总是会有意无意的说,“我也不大知道啊;我也没有把握,又或者我会尽量做得好些吧;让我来试试吧……”这类的话,所有这些措辞都含有一些“把自己想得很糟”的组成成分在里面,似乎不这样“谦虚”表达的就不行了,有时候明明有些自己能做的事,或者知道的事情,也会这样故弄虚玄的“谦虚”一下,以防被别人扣上什么不谦虚的帽子。
因此,卢维斯定理就显得针对性的单刀直入,首先对这种虚伪的“谦虚”作了解剖和否定,果决的指出“谦虚不是把自己想得很糟”。按中国孔子的话说,就是要“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嘛。为什么知道也要装作不知道呢?装傻和装蒜其实都不好,都缺乏“实事求是”的精神。
在19世纪的时候,有一位著名的法国画家,贝罗尼,在瑞士的景点度假时,每天依然背着画夹,去到各个地方进行写生画画。
有一天,贝罗尼在日内瓦湖的湖边,正坐在自己的画架前面,画着那里的风景画。这时,旁边走过来了三位来这里游玩的,英国的女游客。英国女游客在这位画家的旁边,开始评手论足的评论起来,他画的画。这些女游客,站在贝罗尼的旁边,一会说贝罗尼画的画,画的这不好,一会说他画的画,那里不对,说的非常的起劲。贝罗尼听完之后,一个个认真的修改了过来。最后,结尾时贝罗尼还向那三位英国的女游客,纷纷的进行了道谢。
第二天,在日内瓦湖畔边上,贝罗尼又和那三位英国的女游客遇见了。过了一会儿,那三位英国的女游客也看到了他,于是她们便向贝罗尼走了过来,并向贝罗尼开始询问:“先生,你好,我想麻烦你一下,向您询问一件事情。”贝罗尼看了一下她们,之后那三位英国女游客又说:“我们昨天刚听说到,著名的大画家贝罗尼,正在这附近度假,所以,我们也是特意的来这附近拜访他。请问您知不知道,贝罗尼他现在在什么地方呢?”贝罗尼朝向她们,微微地弯了弯腰,向他们说到:“不敢当,我就是贝罗尼。”
所以,卢维思定理的意思是说,“谦虚”不是试图把自己想象得很糟,而是完全不去想自己。而也就像我们古圣先贤所说的,把自己的姿态放低,把自己想象的,自己根本不存在,一种“清静无为”的思想。
而生活中,不少人也会陷入这样的误区。以为谦虚就是,把自己想得很糟,或者是把自己说得很糟。但是,这种以虚伪的方式,看起来的所谓的谦虚。这种谦虚,充其量只是一种色彩谎言。而这种谎言,也只是作为,在特定环境下的一种社交的“润滑剂”而已。
真正的谦虚,并不是不自尊,不自爱。也不是让你表现自卑,而是一种可以的忘记你自己是谁。专注的做一个倾听者,专心的做一个分析者。卢维斯定理告诉我们,要有意识地进行视角的切换,去调用自身的元认知,以旁观者的视角来看待自己,从而不过多地受到自己,自我本能的干扰。
06第六种:复盘思维
复盘思维是什么呢?我们先来看看,何为复盘。
用通俗的方式来讲,复盘就是把当时“走”过的过程重新在进行推演,进行重复多遍的,并且主动的,去思考当时那时候,为什么进行“走”那一步?在那种情况下,下一步应该如何去设计,接下来的几步该怎么走。
复盘思维,一直以来是古老的东方思维,我国古代,著名哲学家,孟子,曾经说过“仁者如射”,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一个人在练习射箭的时候,射箭的人,摆好姿势把箭射出去的时候,如果箭射不到目标,不要埋怨客观原因,而是要从中间吸取某些营养。这些营养就是指的某些经验,和一些教训。
有一段围棋掌故,这个可能很多人都是不知道的,这个是一个在20世纪80年代的一个事情。在那个时候,我国国家围棋集训队里,有一个非正式的围棋术语,叫作:苑田勇一。苑田勇一这一个词,其实最开始,是一个日本关西棋院的,一位著名的围棋九段的棋手。这位棋手,魄力雄大,泼辣善战,他被号称是“关西宇宙流”。可问题是,一个日本人的名字,他是又怎么成为我国国家围棋集训队的术语的呢?
原来,这个叫苑田勇一的,这一位棋手,他经常多次访华,在他下完棋后,总是会要求,要和他的对手进行一次深入复盘。而这位苑田勇一,每次复盘,都总是要用很长的时间,大有摆尽所有变化的不可之势。而且,他每次复盘时,都是一言不发,只是默默的在那里进行摆棋。于是也就有了“苑田勇一”的这样的一个术语了。之后,国家队的棋手,只要在比赛中下完棋时,觉得有必要复盘一下。一方往往会说“苑田勇一”,对方也就会心领神会,两人就开始了彻底的复盘研究。这样一来,国家队就把这种深入细致的研究,称之为“苑田勇一”。
复盘,并不是要求我们,每一次都真的将过去的做过的事情重做一遍。这种思维更多的是一种,在思维上对做过的事产生一种对事件的重视,通过对过去的思维和行为,进行回顾和反思,从而在过去的经历种发现问题,从而发现过去的问题,吸取经验,最终实现能力的提升。
柳传志创办了联想,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他回顾归因时,他觉得,他自己的优势就是习惯去复盘。他是这么说的:“我对自己的评价是,之上中等偏上,情商较高,和别人比也不是有特别大的优势。那我的优势是什么呢?我的优势是勤于复盘。”这就是,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而复盘起的作用,与磨刀类似。花足时间磨刀,刀刃锋利了,才能正在的提高效率。
曾经,某乎上,有一个热门问题:那些厉害的人,思维方式到底比你强在哪?这个问题,有11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