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由于近年来牲畜流动性较大、人们在牲畜生产经营中不注重自我防护及对布病预防的内容了解较少,对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畜牧业的稳定发展造成了一定的影响。“红庆河发布”特别整理以下布病相关宣传和预防内容,供广大农牧民了解学习。
一、布鲁氏菌病简介
布鲁氏菌病简称布病,是由布鲁氏军引起的一种人畜共患的传染性疾病,牛羊等家畜为主要传染源。人们通过直接病畜活病畜的肉制品、奶类及流产物而被感染。我国已将布病列为乙类传染病。我镇年共检测出只牲畜感染布病,传染农牧民15人。共涉及8个村子。
二、布病的传播途径
1.直接接触传播
直接接触传播是指患者在接羔、挤奶、剪毛、皮毛、肉食品加工等过程中直接接触病畜时,布鲁氏菌通过破损的黏膜进入人体而被感染。
2.食物传播
患者因使用未经高温处理的带菌肉食或奶制品时,布鲁氏菌经过口腔和胃肠道黏膜进入人体而被感染。
3.空气飞沫传播
患者因吸入被布鲁氏菌污染的飞沫、尘埃是进入人体呼吸道而被感染,多见于打扫棚圈、皮毛加工等过程。
三、布病的临床症状
布病一般有1—3周的潜伏期,平均2周,潜伏期内人体无明显异常症状。随着布病感染的加深,人体开始出现类似重感冒的症状。主要表现为(1)发热多汗。尤其出汗相当严重,多与发热相伴,体温下降时更为明显。可使患者湿透衣裤,甚至虚脱,急性患者更为严重。(2)头痛乏力。多数患者有明显的头痛乏力症状,慢性患者更为严重,患者感觉能吃无力、不愿动。(3)骨关节和肌肉疼痛。骨关节和肌肉疼痛主要表现在大关节,急性期多表现为游走性疼痛,与风湿热多为相似;慢性期疼痛一般局限于某一确定部位,影响关节活动。
四、布病的危害
布鲁氏菌可侵犯人体全身各个器官,不及时进行有效治疗会造成终身残疾,丧失劳动力或死亡。
家畜患布病会出现流产、不孕、繁殖成活率下降等现象,直接影响农牧民的经济收入和畜牧业的稳定发展。
五、布病的预防
1.饲养管理中的预防
尽量把牛棚、羊圈等养殖场所建立在距离住所较远的地方,将牲畜生产场所和人的居住场所分开。
牛羊要定期检疫,检疫阳性的牲畜要报告畜牧部门统一处理,不得自行宰杀或随意转卖。
布病疫区出产的牲畜可能携带布鲁氏菌,所以在剪毛、接羔时需穿戴工作服、戴口罩和乳胶手套,用后要彻底消毒。
牛羊的流产物可能携带布鲁氏菌,一旦接触被感染的可能性非常大,因此流产的胎盘、胎膜、胎儿等不得随意丢弃,应进行焚烧或深埋处理,以免传染源扩散。
牲畜的排泄物中也可能携带布鲁氏菌,因此在打扫棚圈时要戴口罩,并定期对棚圈进行消毒。
2.日常生活中的预防
病畜的乳、肉及内脏含有布鲁氏菌,所以不能吃未煮熟的肉、奶、内脏等制品。
切过生肉的菜板等道具必须在清洗和消毒后使用,尽量做到生熟分开。
布病是可防可治的,如果您感染了布病不要惊慌,应及时到专业医疗卫生机构就诊,如果不及时治疗会转变为慢性,慢性布病是很难根治的。请您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