湿病的特点
湿病的特点主要表现为发病的隐袭性、症状的重浊性、气机的易阻性、病住的兼夹性、病位的广泛性、病程的迁延性等六个方面。
1、发病的隐袭性
湿邪为患,正如《刘纯医学全集●玉机微意》所言:“伤入于瞑瞑之中”,《张氏医通》曰:“湿气熏蒸,人多不觉”。因其发病缓,症状较轻,无风寒之凛冽,无火热之炎暄,初起不易被患者注意,一旦引起重视,则病时已久,病变较深,或波及他脏,就诊时义因他脏病证障人眼目,故易被忽视。
2、症状的重浊性
湿为阴邪,其性重浊,正如《临证指南医案●湿》所说:“湿为重浊有质之邪”。所以湿邪为患,多有四肢沉重,周身倦怠,头重如裹等症。再之,湿性秽浊,因此又常把面色晦滞,带下腥臭,大便黏滞不爽,小便短黄或混浊,苔腻苔垢,作为诊断湿病的重要依据。
3、气机的易阻性
湿性黏腻,为质阴有形之邪,易阻气机,《医源●切脉源流论》曰:“柔而遏者为湿邪”,“遏字足以赅之”。湿病因气机受阻,清阳之气不能畅达,故临床多见有胸闷脘痞、腹胀胁痛等中焦痞满,气机阻滞之症。如《时病论●秋伤于湿大意》所说:“因湿致病者,固属不少,如肿满黄疸淋浊等证”。
4、湿病的兼夹性
吴鞠通以其切身体会,发出“盖土为杂气,寄旺四时,藏垢纳污,无所不受,其间错综变化,不可枚举”之感叹。湿病之兼症除影响他脏所出现的症状外,还有兼寒、兼热、兼暑、兼风、兼气郁、兼痰饮、兼食滞等之不同。又南于湿病的性质在寒热、虚实方面,存在着错杂、转化和真假等复杂的关系,给临床的诊断和治疗带来了一定困难,且临证时,确有些患者,所述之症状支离琐碎,不够典型,令人难以判断,故而必须详为审视,认真推敲,方能悉其端倪。
5、病位的广泛性
湿性弥漫,无处不到,故湿邪致病,内而脏腑,上、中、下三焦,外而四肢百骸,肌肉筋脉均可侵犯。《证治准绳●杂病●伤湿》曰:“土兼四气,寒热温凉,升降沉浮,备在其中。脾胃者阴阳异位,更实更虚,更逆更从。是故阳盛则木胜,合为风湿;至阳盛则水胜,合为湿热;阴盛则金胜,合为燥湿;至阴盛则水胜,合为阴湿。为兼四气,故淫浃上、下、中、外,无处不到。”湿病的病位较广,涉及的脏腑组织亦多。
6、病程的迁延性
湿性黏腻,胶着难去,不像热邪清之可除,风邪散之可去,寒邪温之可消的特点,在临床,治疗上不能也无法采取快速疗法,汗仅能微汗,下只可缓攻,补只可清补,其湿邪胶着,常喻为“如油入面”。故湿邪为患,一般病程迁延,症状缠绵,传变较缓。医家临证,不可操之过急,诚如《湿温时疫治疗法》所言:“若病家急于求成,医家急于建功,每见速死有之,而病之能痊,一无反复者,则百不见一二也。医家病家切宜慎重。”此言之确切,非临证有所体会而不知。
湿病的临床表现
湿邪可侵犯人体表里、上下及各脏腑,因此,湿病常见表现有:湿凝为痰,液聚成饮,溢于肌肤而致水肿、湿疹;湿困脾胃而致脘痞腹胀,恶心欲吐,纳呆神疲;饮留肠间,则肠鸣辘辘;湿滞筋脉关节,而致着痹肿痛;湿蕴肌表,则头身困重,肢体痠楚,啬啬恶寒不舒;湿挟风邪上犯,乘入阳明之络则口噤,走窜太阴之经则拘挛,而眩晕呕恶;湿阻下焦,致腰膝困重,小便不利,足跗浮肿,妇女带下;湿滞大肠,致大便秘结或便下黏滞不爽;湿与寒合,上可痹阻胸阳,心悸气短,隐痛阵作;影响气机之升降,脘腹胀痛,泄泻便溏;下可致肾着,湿冷腰痛,甚则出现脾肾阳虚等证候。其常见的舌象、脉象为:苔薄白腻、黏腻、黄厚腻,脉濡、细、缓、滑。但亦有湿中于内,或中于下而现沉细、沉涩脉者。
湿病的范围
湿病是涉及临床各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六因条辨●伤湿辨》曰:“夫湿乃重浊之邪,其伤人也最广”。因此,湿病范围就涉及了内、外、妇、儿、眼科、疮疡皮科等。由于湿性多兼他邪,且又能衍化出风湿、暑湿、痰湿、湿热、寒湿等不同疾病。本书所指就是以上述为主的湿病。
概言之,湿病及与湿有关的病证存在于中医的临床各科之中,如外湿所致的风湿感冒、湿温、暑湿,风湿痹、寒湿痹、湿热痹、湿疮、湿疹、湿癣等。内湿所致的头部疾病,如眩晕、头痛、失眠、多寐等;胸部的咳嗽、哮喘、肺痈、胸痹、心悸、胁痛等;腹部的胃脘痛、腹痛、湿阻、泄泻、痢疾、黄疸、呃逆、呕吐、鼓胀、癃闭、淋证等。妇科可导致带下、阴痒、痛经、月经不调、不孕等。儿科最常见的鹅口疮、厌食、水痘、解颅、惊风等。而这些疾病同样可见于西医学的内、外、妇、儿、皮肤、五官等各科和人体的各个系统,只是病名不同而已。常见如: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肩关节周围炎、纤维组织炎、流行性出血热、肠伤寒、斑疹伤寒、布氏杆菌病、神经官能症、神经衰弱、脑供血不足、鼻窦炎、鼻炎、上呼吸道感染、肺炎、急慢性支气管炎、哮喘、支气管扩张、肺脓疡、胸膜炎、肋间神经痛、胆囊炎、胆结石、急慢性肝炎、肝硬化腹水、胰腺炎、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胃肠自主神经功能紊乱、结肠炎、急慢性肾炎、肾盂肾炎、肾功能不全、尿毒症、糖尿病、泌尿系感染、前列腺炎、良性和恶性肿瘤、妇科带下,月经不调、不孕症、小儿遗尿、小儿消化不良及湿疹、皮炎等多种疾病的湿性证候阶段。
湿病的概念
凡因湿邪侵袭人体,或人体脏腑功能失调,而致水湿潴留体内,所表现水湿停滞的病证,称为湿病。
湿病有表里之分,寒热之别,虚实之辨。一般而言,以病因而分,六淫中之湿邪而致病者,称外湿,多实证,病变亦有因实致虚者:因脏腑功能失调,水湿停聚而致病者,称内湿,多虚证,病变亦有因虚致实者,或虚实兼夹者;若湿与寒相挟袭人致病者,称寒湿;湿与热合犯人者,称湿热,亦有寒热错杂者。以临床证候辨别而言,有因人体质阳盛,湿从热化而偏湿热者;有因人体质阴盛,湿从寒化而偏寒湿者。无论外湿或内湿致病,其基本病机皆为水湿停滞,气机失常。
脏腑功能失调与湿病
人体水液代谢的正常运行,是靠各脏腑功能共同协作而完成的,其中任何一个脏腑的水液代谢功能失常,都会使水液代谢发生障碍,而致水湿停聚,产生内湿。
1、脾胃与湿病
脾有运化水液的作用,若素体虚弱,或禀赋不足,或饮食失调,或劳倦损伤或久病虚损,均可使脾气虚,失其健运,而造成水湿潴留,聚湿生痰而成痰饮;溢于皮肤而成水肿;停留肠道而生泄泻、肠鸣水声辘辘等水湿病证。
脾气虚进一步发展可致脾阳虚,或因过食生冷,或过用寒凉药损伤脾阳,均可致阳虚失于温煦运化,而表现脘腹冷痛,大便稀溏或泄泻清谷,或肢体浮肿,或白带清稀,舌淡苔滑,脉沉迟无力等寒湿病证。
胃有腐熟水谷的作用,若饮食不洁,饥饱失常,冷热不和,可致胃失和降,而现恶心、呕吐等湿阻病。
2、肺大肠与湿病
肺主宣发肃降,通调水道,有敷布运行津液、滋润全身、调节和维持水液代谢的作用。若禀赋不足,或久病伤肺,肺气虚损,宜肃失司,聚液生痰;或外感寒湿,或饮食生冷厚味,或脾虚母病及子,致肺失宣降,痰湿壅阻。肺气不宣则咳痰,胸闷,喘息,无汗;肺失肃降则尿少、水肿。
大肠主传化糟粕,有接受小肠下注的食物渣滓,并再吸收其中多余水分的作用,若大肠虚寒,失其吸收水分的作用,则肠鸣,腹泻。
3、肾膀胱与湿病
肾阳的气化作用,对体内水液的输布、排泄和维持人体水液代谢的平衡起着重要作用。若素体虚弱,肾气不足,或久病耗伤肾阳,使之失其温煦气化作用,而致水湿泛滥,小便不利,尿少,浮肿,甚则水气凌心射肺,出现胸闷、心悸、呼吸气促、喘咳、痰鸣等痰湿危急证候。
膀胱有贮尿排尿的作用,若膀胱气化不利,则小便短少或癃闭;若湿热闭阻膀胱,则小便混浊,淋沥不畅。
4、心小肠与湿病
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心主血脉,有推动血液运行的作用,若心气虚衰,或心阳不振,或痰湿、湿热阻滞,致血运不畅,瘀血阻络,“血道不通……俛仰不便,趋翔不能,此病荥然有水”(《灵枢●刺节真邪》)。血运不畅,津液运行障碍,而表现尿少,水肿,心悸,怔忡;若痰蒙心窍,则神昏,语謇;若痰引风动,则抽搐,喉中痰鸣。
小肠有分泌清浊的作用,若小肠虚寒,或湿热下注,致小肠功能失司,会出现二便异常。若小肠虚寒,寒不化湿,则肠鸣,大便稀溏;若湿热下注,则小便短赤淋浊,溺窍灼热。
5、肝胆与湿病
肝主疏泄,若肝气受损,疏泄不及,气机不畅,肝气郁结,而致气滞血瘀,引起水液代谢障碍,而产生鼓胀,腹水;或痰湿流注,致皮下生核,而产生痰核,或寒性脓疡。
肝的疏泄作用,能控制和调节胆汁的化生和排泄。胆有贮藏和排泄胆汁的作用。若湿热邪气侵袭,或过食肥甘,喜饮浓茶,嗜酒等偏嗜习惯,致聚湿化热,湿热蕴结肝胆,而产生恶心呕吐,腹胀纳呆,大便不调,或面目身黄,或阴囊湿疹,或带下黄浊,苔黄腻,脉弦数等湿热证。
6、三焦与湿病
三焦为决渎之官,有疏通沟渠,运行水液的作用,是水液运行的通道。全身水液代谢,是由各脏腑功能协调而完成的,但必须以三焦为通道。若三焦气化不利,水道不畅,也会影响肺、脾、肾输布调节水液的功能,而致水液代谢障碍,产生水湿病证。
湿病除以上所述病因外,输液不当或过用寒凉滋腻,耗气伤阳药,或损伤心、肺、脾、肾的药物而引起痰湿、水肿证亦有之,临证用药时必须严谨慎重,适度用之。
输液是临床医学抢救危急患者的一种必需的重要手段。但进行输液过程中应随时观察体内电解质的平衡、输液量及滴速的情况,若某些疾病长期输液,且用量过大,就会影响体内水液的正常代谢,出现水液蓄积,泛溢肌肤之水肿;若素体脾肾阳虚,或心肺功能较差,而在短期内输入大量液体,也可造成水湿为患,心肺肾功能障碍,气化不利而积水,出现胸闷气急,足跗水肿。因此,在临床上给病人输液时,务必注意量的适度,给似高度重视和严密观察,以免输液不当而引起积液和水肿。
好消息!好消息!好消息!
抖音开始看中医专题讲座啦!
抖音号:
从伤寒到温病,再到各科临床慢慢开始上架,期待你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