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免疫风湿热
风湿热病因
医治风湿热
风湿热防治
急性风湿热风湿热传染
风湿热肝脏

风湿骨病的中医药防治二

前言:今天继续风湿骨痛病的第二期,今天的内容比较专业化,希望朋友们不要介意,耐心看一下,需要的朋友可以收藏保存转发。

风湿病分类

风湿病的分类,诸家认识颇不一致,名称较为繁杂,但归纳起来,不外乎从病因、病位、症状特征等六方面进行分类。

一.按病因划分

按病因分类,是风湿病分类的主要方法之一。

1.风痹

以感受风邪为主,侵犯肌肤、关节、经络,以疼痛走串、游走不定为症状特点。因风为阳邪,上先受之,故多发于上肢,肩背等处。因卫阳不固,膝理空疏,故有恶风、汗出之表现。

2.寒痹

以阳气不足,感受寒邪为主,其表现以关节疼痛为著,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热痛减或缓解。因阳气不足,又寒主收引,其性凝滞,故其证常兼恶寒,肢体拘挛,屈伸不利,脉弦紧等。

3.湿痹

以感受湿邪为主,湿邪留滞于肢体、关节、肌肉之间,以上述部位肿胀疼痛、重着麻木为主证。因脾主湿,而湿性黏滞,阻碍气机,故一般湿痹多兼有脾湿不运或湿困脾土及气机不畅等症,如头沉重,纳呆,腹胀倦怠,苔腻,脉濡缓。

4.热痹

感受热邪或湿热之邪,或风寒湿邪人里化热所致,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伴身热、汗出、口渴、苔黄腻、脉滑数。因火热阳邪,色赤入心,且易伤阴津,故红肿明显,常兼有红斑、结节、口渴等热象。

5.燥痹

以感受燥邪为主,或由于阳热之邪化燥伤阴,引起肌肉筋骨关节失于濡养而致。该证以阴血津液不足,筋骨关节失养,肌肉瘦削,关节不利,口鼻干燥,目干涩等症为主要特点。

6、风寒湿痹

风寒湿邪兼夹合而为痹。以风、湿为主者,称为“风湿痹”;以寒、湿为主者,称为“寒湿痹”;若风寒湿三气兼重,则以“风寒湿痹”名之。

7.湿热痹

一般热痹多为湿热痹。

二、按部位分类

这同样是对痹病的一种传统分法。可按脏腑、组织分类,有五体痹、五脏痹、血痹、气痹等。

(一)五体痹

1.皮痹

由风寒湿燥等邪气侵袭皮腠而引发。其主症是皮肤麻木不仁,或肤紧发硬,兼关节不利。

2.肌痹

为风寒湿邪滞留于肌腠之间,肌肉失于濡养,而引起疼痛酸楚,麻木不仁,渐至肌肉萎缩无力,关节活动不利。

3.脉痹

风寒湿热等外邪侵袭于脉络之中,引起血络瘀阻,脉道不通。以皮肤暗紫、麻木不仁,肢体疼痛为主症。皆因“痹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所致。重者脉搏细弱,亦有跗阳、寸口无脉者。因心主血脉,兼有心悸气短者。

4.筋痹

指风寒湿热之邪滞留于筋脉,使之失养,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肢节疼痛等症。

5.骨痹

风寒湿热之邪深入于骨,阴阳不合,骨失所养而致。以骨节沉重,活动不利,腰肌菱软,关节变形为主症,所谓“痹在于骨则重”。是风湿痹病发展的较深阶段。

(二)五脏痹

多由五体痹发展而来。五体之痹可深入到其相合之脏腑,而五脏之痹,亦可影响其所主之形体。脏腑之痹是各种风湿痹病发展的必然结果。

1.心痹

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心,引起心脉痹阻。以心中悸动不安,气短而喘,血脉瘀滞,肢节疼痛,脉象细弱或结代等为主

2.肺痹

皮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肺,引起肺气闭阻。可见肺痹除关节肿痛、皮肤麻木等外,尚可出现胸闷气短、咳嗽喘满等症。

3.脾痹

肉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脾,而致脾气虚衰,失其健运。临床可见腹胀,纳呆,四肢倦怠,肢体萎软无力,恶心呕吐等症。

4.肝痹

筋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肝,而致肝之气血亏虚,疏泄失职。除肢体拘挛,屈伸不利,关节疼痛外,还有胁痛,少腹胀满,夜卧易惊,腰痛足冷等症。

5.肾痹

骨痹不已,复感于邪,内舍于肾,引起肾气虚弱,腰脊失养,肾痹是风湿病发展的后期阶段。由肾之阴阳气衰,筋骨失养腰脊不举,且水液代谢失常所致,可见严重的关节变形,四肢拘挛疼痛,步履艰难,屈伸不利等症。

(三)按气血分类

1.血痹

乃营卫气血不足,风寒外邪伤于血分而致。主症为肌肤不仁,肢节疼痛等。

2.气痹

由情志不舒,气机不畅,风寒湿邪客于经络,气血阻滞而致。

(四)按体表部位分类

此类痹病的名称一般为某部位疼痛,如身痛、腰痛、腿痛等。

(五)按部位深浅分类

1.浮痹即邪在皮肤表层,比较轻浅的痹病。

2.深痹即深居腰背骨节腠理之间的痹病,另外,以病因与部位结合分类的名称,也不少见。如前人的风身体疼痛、风腰脚痛、风血痹,现在的寒湿腰痛、风湿历节等。

三、按症状特征分类

根据风湿病症状不同进行分类,有行痹、痛痹、着痹、周痹、白虎历节风、痛风、鹤膝风、鼓槌风、漏肩风、鸡爪风等。

1.行痹

状走串不定。

2.痛痹

痹以疼痛为著。

3.著痹即着痹

症状重着难去。“湿气胜者为著痹”,因湿性黏滞,易阻碍气机,其病则重着麻木,缠绵难去,故名着痹,即前述之湿痹。

4.周痹、众痹全身肢节疼痛。

周痹,疼痛多发,仅上下走串,而非左右对称。众痹,乃疼痛多发,但部分对称,上下左右,无有定处,且休作更替,无有终时。

5.历节

周身关节皆痛,故名历节;风湿病之甚者,周身关节皆痛,且彻痛难忍。临床特点为关节肿痛,游走不定,昼轻夜重,疼痛难忍,肿大变形,屈伸不利,活动受限。

6.痛风

属于风湿痹病的范畴。其症以痛为主,且痛无定处。证见关节痛甚,走串四肢,难以转侧,肢节红肿,其肿痛如掣,昼静夜剧。

7.鹤膝风、鼓槌风

膝肘肿痛,臂骨细小,如鹤膝之形者称“鹤膝风”或只两膝肿大,皮肤拘挛,不能屈伸,腿骨枯细,形如鼓槌,故名“鼓槌风”

8.漏肩风

由于风寒湿邪侵袭肩臂,经络痹阻不通而致。临床表现以肩部疼痛,活动不利,肩肘无力,上举后旋受限为主,其痛以夜间为重。

9.鸡爪风

产后血脉空虚,气血不足,复感风寒之邪,致筋脉拘李疼痛,手足指(趾)不能屈伸,状如鸡爪。

四、按临床特征分类

1.暴痹

突然发作的痹病。

2.久痹

病程长久,且反复发作,经久不愈的痹病称为久痹。

3.顽痹

久病难愈的痹病称“顽痹”。

五、按虚实分类

根据风湿病正邪盛衰之不同,分虚、实、虚实夹杂三大类。

1.实证

偏于寒者有风寒痹阻证,风湿痹阻证,寒湿痹阻证,瘀血阻滞证,痰瘀痹阻证,营卫不和证;偏于热者有湿热痹阻证,热毒痹阻证,暑湿痹阻证,瘀热痹阻证,痰热痹阻证等。有的将行痹、痛痹、着痹、热痹均列为实痹。

2.虚证

可分为气血两虚证,气阴两虚证,阴虚内热证,气虚血瘀证,脾肾阳虚证,肝肾阴虚证,心脉瘀阻证,阴阳两虚证。

3.虚实夹杂证

可分为卫虚寒湿证,脾虚湿阻证,肾虚寒湿证,血虚脉瘀证,肺虚皮燥证,气虚血滞证等。总之,由于历代医家在痹病分类上所处的角度、所用的标准不同,故有如此之多的痹病名称。此虽显示了古人对痹病研究的广度与深度,但由于名称繁杂,标准不一,并且有的概念不够明确,有的不切合临床实际,有的概念互相包含,给痹病治疗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中医风湿病的证候

(一)风邪痹阻证

肢体关节疼痛,游走不定,痛无定处,发无定时,时轻时重,遇风加剧,寒冷阴天易发作。局部皮色不红,触之不热。关节屈伸不利,恶风。汗出头痛,肌肤麻木,或肢体微肿,舌质淡红,苔白。脉浮弦或浮濡。

(二)寒邪痹阻证

关节冷痛,固定不移,遇寒加重,得温则舒。畏寒肢冷,甚或肢体拘挛,屈伸不利,口淡不渴,舌苔白滑,脉弦紧或沉迟。

(三)湿邪痹阻证

肢体关节重着,肿胀疼痛,固定不移。关节屈伸不利,或皮下结节。肌肤麻木,肢体浮肿而沉重。胸闷纳呆,腹胀身倦。小便不利,大便黏滞。舌苔薄白或腻。脉濡缓或弦滑。

(四)风湿热痹阻证

关节红肿疼痛如燎,晨僵,活动受限。恶风发热,有汗不解,心烦口渴,便干尿赤。舌红,苔黄或燥。脉滑数。

(五)寒热错杂证

肌肉关节红肿热痛,但局部畏寒,或自觉发热而触之不热;或肢体关节屈伸不利,得温则舒,甚则关节僵硬、变形,咽痛明显。小便黄,大便干。舌红苔白或舌淡苔黄。脉弦数或弦紧。咽痛明显。热邪伤阴而见小便黄,大便干。素体阴虚而复感寒邪可见舌红苔白,寒热错杂之证常见脉弦数或弦紧。

(六)热毒痹阻证

关节红肿疼痛明显,得冷则舒。壮热烦渴,面赤咽红。溲赤便秘。舌红或红绛,苔黄或黄腻。脉滑数或弦数。

(七)痰瘀痹阻证

关节漫肿日久,僵硬变形,屈伸受限,疼痛固定,痛如锥刺,昼轻夜重。口干不欲饮。舌质紫暗,苔白腻。脉细涩或细滑。

(八)肾虚寒凝证

关节疼痛肿胀,晨僵,活动不利。畏寒怕冷,神倦懒动,腰背酸痛,俯仰不利,天气寒冷加重。舌淡胖,苔白滑。脉沉细。

(九)肝肾阴虚证

病久关节肿胀畸形,局部关节灼热疼痛,屈伸不利。形瘦骨立,腰膝酸软。伴有头晕,耳鸣,盗汗,失眠。舌红,少苔。脉细数。

(十)气血亏虚证

关节疼痛,肿胀僵硬,麻木不仁,行动艰难。面色淡白,心悸自汗,神疲乏力。舌淡,苔薄白。脉细弱。

创作不易还请大家多多收藏点赞分享,这里是时刻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pgs.com/myfsr/10160.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