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在现代医学中定义为一种病因未明的慢性、对称性外周关节炎性疾病,年由外国学者首次描述本病,目前多考虑与免疫紊乱有关,病理改变主要是关节滑膜炎症,病情控制不佳可能导致关节畸形及功能丧失,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工作。该病并不是近代才出现的,在中医学的历代典籍中就有相关病情的记载,只是没有命名为这个称谓。张仲景在《金匮要略·痊湿喝病脉证并治》指出:“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仲景首次指出了“风湿”这个概念,为后世医家所遵循,虽与今日之类风湿关节炎有几分相似,但并不能划等号,仲景的风湿与现代医学中的风湿不是一个概念,和类风湿也不是一个概念。中医学对疾病的命名很多是从症状出发的,历代医家还根据该疾病的不同症状特点,赋予不同病名。如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又称“历节风”,王焘《外台秘要》述其症状痛如虎咬,而称为“白虎病”。
1类风湿关节炎与痹症
中医学中没有类风湿关节炎这个称谓,归属“痹症”范畴,《素问·痹论》中有关痹症的论述为:“痹在于骨则重,在于脉则血凝而不流,在于筋则屈不伸,在于肉则不仁,在于皮则寒……”“经脉肉皮骨”,中医称之为五体,《痹论》实际上讲述了五体的痹症的不同表现。痹症其实没有明确的定义,以人体肢体关节及肌肉酸痛、麻木、重着、屈伸不利,甚或关节肿大灼热等为主症的一类病证,统称为痹症。古代痹症的概念比较广泛,包括内脏痹和肢体痹,内脏痹本文暂且不讨论,本文主要讨论肢体的痹症,其包括现代医学的风湿热(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痛风等。类风湿关节炎是痹症中一个较为典型的疾病,从类风湿关节炎入手探讨痹症的辨治,对相关疾病的研究也有一定的意义。
2扶阳的必要性
2.1从痹症病机看扶阳
《素问·痹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从《素问》的论述中有几个关于症状的关键词,“痛、瘀、寒、不仁、不利”,而病因主要有三个,就是“风、寒、湿”。以风为主的,风善行而数变,病痛善于游走;寒气甚痛为主,不通则通;湿气甚重浊为主,湿气就下,而后世医家在《素问·四时刺逆从论》基础上又增加了郁久化热的热痹等。其实,痹症中最直接、最痛苦的还是痛症,时下将疼痛作为第五生命体征也体现了疼痛的重要性。华佗认为痹症是因为痹阻不通,产生了诸如痛、不仁等症状,“痹者闭也。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故曰痹”。《症因脉治》诠释痹症:“痹者闭也,经络闭塞,麻痹不仁,或攻注作痛,或凝结关节,或重著难移,手足偏废,故名曰痹。”总的来说,痹症的病机是痹阻不通,风寒湿三邪为外邪,是造成疾病的外因,但也要通过内因起作用。《素问·刺法论》曰“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又《素问·评热病论》曰“邪之所凑,其气必虚”,说明正气不虚,邪气不得独伤人。风寒湿是外因,正气不足是内因,外邪加于内因,发而为病,亦即《中藏经》说的“五脏六腑,感于邪气,乱于真气,闭而不仁”。邪气得以侵入,其薄弱环节是卫气不足,《素问·痹论》说“卫者,水谷之悍气也”。卫气为水谷之悍气,是阳气卫外之气,是边防兵力。卫气充盈,外邪不得入侵,卫气亏虚,外邪可以长驱直入。人悬命于天地,正弱邪强,正强邪弱,正气亏虚,邪气来犯,正气充足,病安从来。因此不难看出,痹症之病机为内有阳气亏虚,外有邪气侵犯,其治法当然是内扶阳气,外驱病邪。
2.2从阳气的重要性看扶阳
《痹论》:“凡痹之类,逢寒则急,逢热则纵。言寒则筋挛,故急。热则筋弛,故纵也。”痹症这一类疾病,遇寒则拘急,遇热则舒缓。其原因是因为寒令筋痉挛,热使筋松弛。寒热即是阴阳,阳气不足则寒,阳气有余则热,也就是说痹症逢阳气不足则拘挛,遇阳气有余则弛缓。阳气在生命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在痹症中又显得尤为明显。《素问·生气通天论》:“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气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阳气就是生命的原动力。《中藏经》云:“阳气者生之本,阴者死之基,阴宜常损,阳宜常益,顺阳者生,逆阳者死。”郑钦安在《医理真传》中说:“有阳则生,无阳则死。夫人之所以奉生而不知死者,惟赖此先天一点真气耳。真气在一日人即活一日,真气立刻亡,人亦立刻亡。”《医法圆通》云:“人活一口气,气即阳也,火也,人非此火不生……阳行一寸,阴即行一寸,阳停一刻,阴即停一刻……阳者阴之主也,阳气流通,阴气无滞,阳气不足,稍有阻滞,百病丛生。”可见诸多医家皆重视阳气的作用,华佗说阳气为“生之本”,火神郑钦安先生更是认为“有阳则生,无阳则死”,且随着年龄的增长,阳气会越来越虚弱。即《灵枢》所言“人到四十,阳气不足。损与日至”。李可老中医认为今人阳虚寒湿证的十之有八九,而阴虚火热证的百不见一二,故临证多以扶阳抑阴之法,效如桴鼓。其次,类风湿关节炎尤其有其特殊性,从类风湿关节炎的发病率来看,女性较男性为多,相对来说,男性的阳气较女性强,笔者认为这和阳气的强弱有一定的关系,当然此论断有待于大样本的统计学调查。
前文已述,类风湿关节炎内有阳气不足,外有风寒湿三气杂至,一方面,正邪之间,阳气稍虚的则侵犯肌表、关节,阳气益虚的则侵及内脏。另一方面,风寒湿三气杂至,阻碍经络,壅塞气血,不通则通。虽然后世医家又增加了热痹的分型,近代的医家进一步的分为痰湿中阻、肝肾阴虚等多种证型,但从文献报道到实际临床,痹症以阴证、寒证居多。现代医家也认为,寒湿痹阻证是类风湿关节炎的常见证型,临床应用祛寒药或合并其他药治疗取得良好疗效。吴金玉教授认为RA乃因人体阳气不足,风寒湿邪乘虚而入,其病因为机体肾阳不足为其根本,治疗上采用扶阳为主,以扶阳治其本,活血化瘀、祛寒化湿治其标。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