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
喘出于肺,肺位于胸腔上部,主诸气而司呼吸,若气机条达,则升降自如,各脏之气亦得趋于协调。反之,若邪气犯肺,肺失却清肃的作用,则周身之气为之不利,因此会出现喘急上逆等症。
哮喘之证,由于其反复发作,常常可以引起不易治疗的肺脏疾病,如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甚至还可以引起心脏疾病。在没有并发其他病症的情况下,哮喘是可能治愈的,即或不能根除,至少在若干年内是能够保持其劳动能力的。对哮喘病的防治,首先应注意到生活和生产中的良好卫生条件,如发现本病的先驱征兆,如于体力劳动时有轻度的呼吸困难,着凉,轻度咳嗽等,应及时向医师求治。古代医家不仅认为哮喘是呼吸系统的疾患,而且也体会到哮喘与心脏和肾脏疾患有关,同时也指出哮喘有虚证,有实证,有久病等不同。这就给后世医家临床上对哮喘的辨证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凡新病喘息或体力较强者,即属于实证哮喘之范围,其中又有寒证、热证及痰饮哮喘之区别。凡寒证哮喘,多因感受风寒,其症头痛,发热,身痛,骨节痛,恶风寒,无汗而喘,或喘而胸满,脉象浮紧。治疗此等症状,宜辛散利肺,常用方剂如麻黄汤、华盖散。又如体温不高,倦乏嗜卧,脉沉细而喘促,即有所谓阴寒现象者,治宜温中散寒为主,常用方剂如九味理中汤。此外,如遇寒即发,而又难以治愈者,医院报道的寒喘丸。凡热证哮喘,多由痰热内蕴,妨碍气道,其症咳逆上气,咽喉不利,口渴,痰稠,甚则发热汗出,脉象浮数洪大。治疗此等症状,宜清热平喘,润肺导痰,常用方剂如麻杏石甘汤、麦门冬汤、人参平肺汤、清燥救肺汤。属于痰饮哮喘者,其症胸满咳喘,喘有痰声,或水饮停留,胃脘膨胀。治疗此等症状,应降气涤痰,行水逐饮,常用方剂如苏子降气汤。
诊治虚证哮喘须与实证哮喘有所区别。盖实证哮喘由外受风寒,或内有实热,或痰饮停蓄,其症必胸胀气粗,声高息涌,其脉多滑数有力。而虚证哮喘则多为体质素弱或久病之后,其症必气虚神怯,声低息短,其脉必微弱无神,或浮空弦搏。大抵虚证哮喘,最难治愈,前代医家如李士材、赵养葵、张景岳等,皆谓虚喘乃元气大虚,治宜调补肾气为本。若妄加消伐,或乱用苦寒攻下,必增剧转危,终致难以挽救。虚喘又有阴虚阳虚之别,阳虚证多见厥冷,腹满,溏泻,不思饮食,喘时牵引少腹,脉则微弱细涩,宜用肾气丸、黑锡丹以安肾扶阳。阴虚证多见面赤,烦躁,自觉热气上冲,其脉多浮大弦芤,按之空虚,宜用生脉散、都气丸以壮水平喘。
宣散透表,阵气祛痰,清热除湿
杜某,女,65岁,退休教师,年11月21日初诊。病员患哮喘病1月余,心累气紧,呼吸迫促,喉中有水鸣声,胸中痞塞,唇色紫暗,咳嗽吐痰,痰多而清稀,小便黄少,睡眠欠佳。前医以寒饮滞肺论治,予射干麻黄汤,更致前症加重,哮喘益甚,眼鼻干燥,面部发肿,口苦咽痛,小便赤黄。经医院检查,小便中有红细胞、白细胞和蛋白少许。诊得脉象浮滑,舌质淡红,上有黄腻苔。
此证初起,确似寒饮滞肺,但痰多清稀,频咳频吐,亦有热证。盖火盛壅迫,痰不得久留,尚未炼成黄稠,即已吐出,其质地亦可清稀,不能以清稀之痰而皆例言为寒。再参照小便黄少,脉象浮滑,舌苔黄腻,其为湿热蕴结成痰更可知矣。湿热与痰交阻肺气,气痰阻碍呼吸,放出现心累气紧、喉中有声、胸间痞塞、唇色紫暗、夜寐不宁等症。古谓“喘以气息言,哮以声响言”,本案气喘痰吼均见,故应以哮喘名之。《证治汇补》谓此证之形成为“内有壅塞之气,外有非时之感,膈有胶固之痰,三者闭拒气道”而发。本案痰气交阻,实因于湿热,而湿热蕴结,又与外感风寒有关。治当宣散透表,降气祛痰,清热除湿,佐以养肺之品,即为合拍。射干麻黄汤为温宣涤痰之剂,方中细辛、生姜、大枣失之过温,五味失之过收,温以助热,收以敛邪,故使热邪愈炽,而肺气愈闭,不但使哮喘加重,而且出现了口苦咽痛、小便赤黄等症。通调失权,故面部发肿,热甚伤津,故眼鼻干燥。射干麻黄汤非不可用,在于用之得法耳。如将此方改为清通之法,亦未尝不可。方用麻茸、桔梗宣散透表,法半夏、杏仁、瓜蒌、前根降气祛痰,枯黄芩、射干、茯苓清热除湿,佐款冬花、紫菀、甘草以养肺气。处方如下:
麻茸6克桔梗6克法半夏9克瓜蒌20克杏仁9克前根9克枯黄芩9克射干克茯苓9克紫菀9克款冬花9克甘草3克。3剂。
11月26日二诊。病员服上方3剂后,自觉哮喘已松缓甚多,喉中已听不见响声,在过劳后稍觉气喘,咽喉尚微痛,仍眼干口苦,已能入睡。但梦较多,小便黄,脉浮,舌上黄腻苔尚未退净。此为风湿热三者合邪损伤肺阴之候,治宜祛风除湿,清热养阴之法。处方如下:
玄参9克麦冬9克桔梗6克瓜壳12克枇杷叶(去毛)9克冬瓜仁12克银花9克茯苓9克芦根9克薄荷6克蝉蜕6克甘草3克。2剂。
上方服2剂后,诸症悉除。经化验,小便正常。随访至年6月,均未见有哮喘发作。
润肺降气,行气化痰
张某,男,49岁,干部,年9月8日初诊。病员患哮喘咳嗽病已12年之久,医院确诊为支气管炎、肺气肿等病。几年前曾咳血,虽经治愈,但此后无论寒暑,或气候骤变,则哮喘咳嗽加剧。眼下时届中秋,喘咳又大发作,咳痰颇多,尤以夜间为甚,睡眠欠佳。诊得脉象弦滑,舌苔边白中黄。
肺为娇脏,喜润恶燥,不耐寒热,本患者肺家受病已达12年之久,其肺失润养可知。前因燥伤肺络已致咳血,眼下时届中秋,燥气当令,燥邪再犯其肺,肺病则水不下输,燥甚则火自内发,虚火灼液而成痰。肺燥已失清肃之令,再加痰涎壅遏,故哮喘咳嗽因此而剧烈发作。再观其入夜加剧,睡眠欠佳,舌苔中黄等,亦系阴虚燥热之象,慎勿以痰多脉滑而认燥作湿。此证以燥为本,湿为标,如肺燥得养,则肃降通调有权,水湿自去,自无蕴痰之庆。治法当以润肺降气为主,佐以行气化痰。故用天冬、麦冬、花粉以养肺阴,加知母润燥而杜其虚热内生,用苏子、杏仁以降肺气,加薄荷开提以速其下降之势,佐以瓜壳、竹茹行气祛痰,甘草补气配阴。处方如下:
苏子(打)9克杏仁9克花粉12克天冬9克麦冬9克知母9克薄荷9克瓜壳12克竹茹15克甘草3克。4剂。
9月22日二诊。服上方4剂后,哮喘渐平,白天咳嗽亦减。但遇天气变化,入夜则咳嗽加剧,痰液已较前减少,舌苔亦较前减退。仍本上方意,加重清金平燥。
冬瓜仁15克苏子(打)9克前根9克桑白皮9克紫菀9克天冬9克麦冬9克玄参9克花粉9克竹茹l5克杏仁9克甘草3克知母9克。6剂。
9月29日三诊。服上方6剂后,哮喘及咳嗽均大为减轻,精神亦佳;饮食正常,痰液续减,脉象转为弦细,舌上白苔渐去,中心仍微黄。阴液尚嫌不足,再本上法立方。
冬瓜仁12克杏仁9克前根9克紫菀(炙)9克玄参9克麦冬9克石斛12克桑白皮9克苏子9克竹茹12克刺蒺藜9克甘草(炙)3克。6剂。
11月3日四诊。服上方6剂后,哮喘渐愈,乃停药1月。最近因感冒又引起咳嗽,但哮喘未发。更医以杏苏散苦温之剂未见效果,咳嗽反见加剧,夜卧不宁,舌质微红,舌苔薄黄,脉象微弦,至数正常。仍宜以润降为主。故用花粉、天冬、旱莲草、百合以养阴分,加桑白皮、知母以泻肺之虚热,用款冬花、苏子、紫苑、浙贝母以降气止咳,加冬瓜仁、苡仁以通调水道,再加柏子仁安神,甘草补气。处方如下:
旱莲草15克天冬9克百合9克花粉9克桑白皮6克知母9克款冬花15克浙贝母9克紫菀9克苏子6克冬瓜仁15克苡仁9克甘草3克。6剂。
11月10日五诊。服上方6剂后,咳嗽减轻,只在夜间咳一两次。胸部仍有胀感,每夜只能睡五六小时,饮食尚好,脉弦滑,舌苔黄。仍本上法立方。
生地9克天冬12克玄参9克牡蛎12克夜交藤18克知母9克桑白皮9克款冬花15克杏仁9克苏子9克紫菀9克茯苓12克甘草3克。6剂。
11月17日六诊。哮喘已未再发,咳嗽已甚轻微,舌苔微黄,右脉较细,左脉弦强。此肝气未得尽平,肺阴尚嫌不足之象,宜用丸药调理。除仿上方意外,并应加意滋养肝肾,使金水相生,肝不乘肺,疗效方能巩固。
明沙参30克玉竹30克生地30克地骨皮60克葶苈子15克浙贝母30克桑白皮30克百合60克旱莲草60克女贞子60克麦冬60克天冬60克知母30克玄参30克夜交藤60克山药60克茯苓60克杭白芍30克款冬花30克甘草l5克。
上药共碾为细末,加蜂蜜克,熬炼和丸,每丸重6克,每次服2丸,每曰2次或3次,白开水下。
(本文选自《中国百年百名中医临床家丛书·李斯炽卷》中国中医药版p24-29)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