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免疫风湿热
风湿热病因
医治风湿热
风湿热防治
急性风湿热风湿热传染
风湿热肝脏

党史学习教育对话bull传承

篇首语:

党的一百年,是矢志践行初心使命的一百年,是筚路蓝缕奠基立业的一百年,是创造辉煌开辟未来的一百年。在党的百年历程中,有这样一批为党和国家建设发展贡献力量的老干部、老战士、老专家、老教师、老模范等,他们是党伟大历史征程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也是祖国建设发展的亲历者、见证者、参与者,他们是活的党史教科书。

今年是建党周年,医院关工委组织8名学生与我院“五老”余步云、梁锦华、王荣新、闫岫峨、黄玲娇进行面对面交流,使他们在记述和传播老同志故事时,受到生动鲜活的“四史”教育。借此特别推出“对话?传承”栏目,让广大学生从老一辈党员、专家的人生故事中汲取信仰力量,感受爱党深情,筑牢理想信念。级第一学生党支部、甲乳外科研究生侯晨悦,级第二学生党支部、甲乳外科陈淑元采访余步云教授

4月7日下午,得知即将要采访余步云教授,我既激动又紧张。激动的是有机会与我国风湿热方面的著名专家面对面交流,紧张的是面对这位89岁高龄的老教授,不知道自己准备得是否充分。

但一切的激动、紧张,在见到余步云教授脸上豁达、开朗的笑容时就完全融化了。余教授缓缓走进来,紧跟在她身后是她的爱人——我国皮肤性病学领域专家徐广坤教授,二人鹣鲽情深,无论余教授参加什么活动,徐教授都陪在她的身边。

踏入医学大门,开启奉献人生

年在香港念完高中后,余步云放弃了香港大学读书的机会,毅然考入岭南大学医学院。她不断追求进步,在学生时代多次担任班干部,年在党的旗帜下宣誓入党,牢记“为共产主义奋斗终身”的誓词,并付诸实践。

在实习填报志愿时,尽管她一直喜欢小孩,希望做一名儿科医生,但那个年代医学人才匮乏且大多数同学都选报儿科和手术科,无人愿意填报内科,为了服从国家需要,她选择了当时鲜少有人投报的内科。

余步云年摄于医院工字楼前

毕业后,余步云被分配至中山一院工作。在临床岗位上做住院医师,她需要完成很多临床工作,医院没有急诊留观病床,患者都是直接收治到病房。每天晚上值班的时候都要收治患者、撰写病例,自己用显微镜为患者做血常规、大小便常规的检查。在这种高强度临床锻炼下,余步云成长迅速,并被选拔为原中山医科大学第一批心血管内科硕士研究生。

刚刚开启研究生学习生活的我,在了解了余步云教授的研究生生活后,更加觉得我们是幸运的,那时实验室的设备仪器都比较简单,就连试剂盒、注射器、烧杯等都比较稀少。在研究自己养的兔子风湿热的机理机制过程中,余步云教授自己先被感染了,并且反复发作了三四次风湿热,但她反而觉得高兴,想着既然在自己身上都成功了,那自己做的兔子模型肯定能成功。

余步云教授研究的风湿热动物模型,是国际第二个、国内第一个典型的风湿热动物模型,且方法具备独创性,在余教授身上我看到了共产党员身上那种排除万难、追求卓越、敢于创新的精神。

十一年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尽心尽力服务工农大众

余步云教授研究生毕业时,恰逢毛主席发出“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的号召,她的导师知道她有意报名,曾私下找她谈话道“你的研究工作已经取得重大成果了,继续搞下去肯定会有更大突破,你要考虑好继续抓紧这项研究,还是报名到农村去,你要慎重选择!”

可余步云还是早早主动报了名,最终余步云身边很多同学包括她的爱人徐广坤教授都积极报名参加。余步云教授说,这是党提出的一项重大政治任务,作为共产党员应该带头响应,研究工作以后可以补回。

余步云、徐广坤年摄于英德县八宝山钨矿

下乡后,余步云教授和她爱人徐广坤教授被安排在英德县大镇中心卫生院,余教授担任院长。不久,当地爆发流行性脑膜炎。一次接报最远的九狼山大队群众怀疑患上了流脑,急需派人前往抢救。因路途遥远,病情急重,无人愿意接受任务,余教授因是卫生院长又是党员,自感责无旁贷,当即决定他们夫妇二人前往出诊。

余教授回忆道:“由于沿途多次被农民拦住要求看病耽搁了时间,到黄昏抵达山脚时接应的人以为我们不来了已折返回家。为了救命,我们只能冒着山路崎岖、有野兽出没的危险,在月色指引下继续前进,半路上手电筒还断了电。从下午二时出发直到深夜三点,共经历了13个小时,到达时,患儿已处于高热半昏迷状态,我们当即采取急救措施,并与他家人一同护送患儿回卫生院继续抢救,幸好患儿最终得以转危为安。由于整个过程过度疲乏,导致了我的风湿性心肌炎复发。”

在农村工作三年后,在进驻英德县卫生局工宣队队长的强烈要求下,她和爱人被调到八宝山钨矿,余步云担任医务所所长。八宝山钨矿山高路险,寒冷而潮湿,出门走路都是阶梯,食用和洗澡用水都要自己抬回家,物资难运上山,生活条件艰苦。他们除了完成日常医疗工作外,还要在医疗救治条件很差的情况下尽力抢救危重和工伤患者,还要下百米深的矿井进行巡回医疗。

“条件虽然艰苦”,回想起年至年的十一年间的此番种种,余教授笑着说,“但我们改善了大镇和矿山的医疗条件,抢救了不少危重病人,我们和大镇人民和矿山人民的关系非常好,得到了他们的信任和尊重。”

革命同志是块砖,哪里需要往哪搬

年,余步云、徐广坤两人调回广州,接受组织号召和安排前往中山大学(原中山医科大学)医院承担医疗工作。当时的中山三院从石牌门诊部起家不久,“医院还有鱼塘、周围都是稻田,她们一看,这不跟英德公社卫生院的条件一样嘛,条件虽然艰苦,但我们不怕。”余教授义无反顾地投入到三院的建设中,医院建设、人才培养、争创三甲、学科发展等各个方面从无到有,从有变强,余教授所在的风湿免疫科和心血管内科两个专科现也已成为在国内享有盛名的学科。

余步云教授与她的研究生合影

已经89岁高龄的余教授仍坚持每周出诊,在岗位上奉献自己的光和热,她害怕和自己曾经救治的患者断了联系,她喜欢的是医疗工作中的那份幸福和快乐。

来源:中山大学医院离退休办公室、关工委

———————————————

转载编辑:陈颖青

初审:朱雪梅

审核:陈雯桦

审定发布:杨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pgs.com/fsrgz/850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