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脾虚比肾虚更可怕 通常人们认为:生命的动力源头源于心脏,其实躲在暗中的脾才是生命的动力源头,它才是推动全身循环第一动力,其次是肾,再次是肝,因此心脏并非生命的动力源头,没有被人看得起的脾才是推动生命循环的第一能量马达。脾不仅是全身的能量马达,同时也是杀菌灭毒的航母级消毒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脾比肾还重要。 另有一些人误认为生命力量的动力是肾,这是错误的,因为只有脾分泌的物质强压给肾脏,肾脏才有力量过滤血液中的杂质。当然肾影响脾,但脾又反过来又影响肾,先天在脾,后天亦在脾,人出生后,脾就是那二小片,一直长到十八岁成人,也还是那么大小,始终没有变化,生长的动能全靠脾的能量供给,只有年龄增长时,脾才稍稍增厚,到五十岁时,我们的脾内已经呈蜂窝状,其中已无实质——能量了。如果将脾再次填实,肾水自然就会升入头部,人就有回到年轻时期的感觉。脾与肝相辅相成,脾也存血。脾切除之后,肝失去了脾的滋润,肝脏就会暴裂,人也就会全身没劲儿,常患血毒疾病,皮肤上总起疙瘩。细心的妈妈都知道婴儿出生落地时,哭的声音特别响亮,音讯可以传得很远,为什么能够音讯可以传得很远呢其主要力量就是源于脾。 脾衰会有哪些现象 头部五官不清,视力下降,眼球内玻璃体混浊,眼球内热、涩,眼球在运转时觉得空、眼球胀,这些都是脾衰所致。头胀、困乏,根在后脑,也可说是脾的问题。 脾衰则力不从心,记忆力差,思维与反应迟钝。头晕的源头在于后脑发空,浅层次明着是脾的问题,深层次暗中则是肾的问题;只有解决了脾衰的问题,后脑所表现的症状和感受才能明显好转。 脾衰时,全身瘫软无力,患者又说不清、道不明,往往被误认为是阑尾炎。脾衰的严重程度盛于心衰,病情发展隐蔽,变化微小,由于检查不出来,往往被人们所忽视,即使是在病情恶化时,也难以找到实质上的证据。脾衰严重时看文字只看到两行,大脑就会极度疲劳,接着就昏睡过去;与人交谈,只听到一、二分钟,大脑就会一胀,随即大脑一片空白,对方谈什么,全然没听见,紧接着昏昏沉沉、疲劳至极。因此脾衰比肾虚更可怕。
脾有病,人就废了一半,脾的健康直接影响到大脑的功能状态,脑衰,其暗中是脾的枯竭;肾枯竭的背后也是脾衰,因此脾衰比肾衰更可怕,因此脾比肾还重要!肾有问题影响脾——脾出了问题直接就影响到肾。心脏衰竭的背后也是暗中的脾衰,一切大病皆根由脾衰!许多人都听过“虚不受补”这个词,其实“虚不受补”的要点就落脚在脾上,大病的最终结果是脾受到损伤。
肾水足则脾有力量,寒湿就不存在;肾水亏则脾衰,则形成寒湿;脾脏湿,肾脏燥,最终演变成心寒、脾寒、肾寒和脑衰。
脾衰,人会挺不起胸,在两乳为一水平线处塌陷;牙齿连根脱落,嚼食物时没有力,就在于脾衰没力气;关节疼,是脾肾衰老,不平衡所致。
脾衰在平时体会不出来,用手法检查时,只要一推动脾的能量,全身的虚损就会暴露出来——眼球鼓,头晕,全身乏力,下肢没劲,数日才排便一次;睡眠时,经脉与络脉没有力量。大脑的问题益在远程治疗,距离大脑越远,神经就越敏感,反射的速度越快,疗效也就越明显。
心肝脾肾既是相通相连的,在一定特定的环境下,五脏互相帮助,互相制约,互相依赖,又各自保养,反之则形成枯竭。
脾不适的症状分类
指脾受热邪或过食燥热食物所引起的热証。主要症状有唇红、咽乾、心烦、腹胀满或疼痛、大便秘结、小便黄短等。
指脾气虚弱,运化无力。临床表现有乏力,食欲不振或食后易胀,伴有眩晕,倦怠,面色萎黄等气虚症状。多见于胃十二指肠溃疡、胃神经官能症、慢性痢疾,贫血等。
指脾虚内湿阻滞的病理。脾主运化水湿,为胃行其津液,脾虚则运化功能低下,引起水湿停滞;水湿的\\n滞,又反过来妨碍脾的运化。主要症状有饮食减少,胃脘满闷,大便泄泻,甚或噁心欲吐,口粘不渴或渴喜热饮,肢体困倦,甚或浮肿,舌苔厚腻,脉缓等。多见於慢性胃肠炎,慢性痢疾,慢性肝炎等疾病。
即脾胃虚寒。主要症状有胃脘冷痛、腹胀满、呃逆、呕吐、食少、便溏或久泻久痢、倦怠、尿少、浮肿、消瘦、舌淡苔白、脉虚缓。多见于胃十二指扬溃疡、慢性胃肠炎、慢性肝炎、慢性痢疾、水肿、白带等
指脾胃的阴液不足而影响受纳运化。主要症状有唇燥口乾,喜饮,口淡无味,饮食减少,大便乾结,舌红苔少或舌面光滑等。
即心脾两脏俱虚。主要症状有心悸、健忘,失眠、多梦,食欲减退,腹胀、便溏、倦怠、面黄、苔白、脉细。多见于神经官能症、贫血等。
指湿热内蕴脾胃。主要症状有身目俱黄,腹胀脘痞,饮食减少,噁心,倦怠,尿少而黄,苔黄腻,脉濡数,多见于黄胆型肝炎或其它急性肝胆疾患。有些皮肤病如湿疹,脓庖疮等也和脾胃湿热有关
中医针灸依据的是“虚则补之,实则泻之”的辩证原则,进针后通过补、泻、平补平泻等手法的配合运用,已取得人体本身的调节反应。真就因为易学易用,已经在现代家庭医疗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了。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两者一脏一腑,一阴一阳,并位于中焦。期间燥湿相济,升降相因,纳运相辅,共司水谷运化、气血生化之职能。这些论点的提出,概括了水谷入于胃后化生精微及其输布的全过程,以及脾和胃在这一过程中的主要作用。
因人的一切生理活动赖水谷精微的滋养,而胃又是人吸取水谷精微的道关口。人能否从水谷精微中吸取足够的营养,全赖脾胃生理功能的正常与否。脾胃健运则四脏气旺,不为邪侮。由此不难看出:无论外感、内伤诸病的发生,皆与脾胃功能强弱有着不可分割的关系。因此在治疗过程中,调理脾胃,使气血生化有源,气机得以正常运行是非常重要的。
调理脾胃针法主要用于治疗脾胃功能失常所致的一系列病症,如脾胃升降失常,不能正常运化和输布水谷精微所致的消渴;饮食劳倦损伤脾胃,水运失司,聚湿成痰,痰湿中阻所致的眩晕;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气血痹阻,痰湿素盛,贪瘀互结上蒙清窍所致的中风等等。
针灸调理脾胃选穴:
脾气虚:脾俞,胃俞,天枢,足三里,太白
脾虚气陷:百会,中脘,气海,足三里,太白
脾阳虚:脾俞,大肠俞,命门,阳陵泉,公孙
脾不统血:膈俞,脾俞,会阳,地机,隐白
脾胃气虚:中脘,建里,内关,足三里,气海,公孙,脾俞,胃俞
脾虚患者饮食有哪些禁忌
中医认为,脾主运化,一旦受到湿邪困扰,即可使脾虚者体内湿热加重,导致胃脘不舒,造成消化吸收障碍。而西瓜、香瓜、梨、黄瓜这些瓜果可以驻湿,因此在梅雨季节,脾虚者要特别注意健脾化湿,少吃这些瓜果,以免造成体内湿气淤积,加重不适症状。
此外,儿童的自制力较差,过食冷饮或瓜果会造成脾胃阳气受损和功能失调,从而引起大便不成形、厌食、困乏等脾湿症状。所以,在梅雨季节,家长要注意调整儿童饮食,控制其瓜果和冷饮的摄入。
为健脾除湿,人们在梅雨天可适当喝薏米仁粥、赤豆粥。工作和居住环境要经常通风,保持皮肤的干燥和清洁。洗澡的时候要预防癣病的发生。脾虚的患者要多吃一些容易吸收、消化的食品,出现舌苔黄腻、脉濡滑、四肢沉重、嗜睡现象,要适当服用藿香正气水,以抵御湿热的侵袭。
⊙版权声明:文章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中医针灸经络理疗班、中医正骨整脊推拿班、湖湘小儿推拿班、湖南特色艾灸技能培训班,更多学习情况及学习资料欢迎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