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免疫风湿热
风湿热病因
医治风湿热
风湿热防治
急性风湿热风湿热传染
风湿热肝脏

中医针灸讲座36足跟痛痛风

足跟痛

足跟痛是急性或慢性损伤引起的足跟部疼痛。症状虽然简单,但病因复杂,且多缠绵难愈。一般多为人从高处落下,因一次强大暴力撞击足跟底部,或走路时足跟部被高低不平的路面或小石子顶挫致伤。因职业关系长期站立于硬板地工作,扁平足,跑跳过多,足底跖筋膜、肌肉、韧带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反复牵拉跟骨附着处可引起足跟底痛。跳跃运动员踏跳过多,长跑运动员用前足掌蹬地过多,由于跖腱膜、屈趾短肌、跖方肌以及跖长韧带等反复牵拉,日久也可发病。

根据不同的损伤原因,可致跟底脂肪垫、滑液囊及骨膜挫伤,或跖腱膜、屈趾短肌等在跟骨结节前方附着处的牵拉伤。损伤后,跖筋膜附着处可发生充血性渗出,脂肪垫充血、肿胀,滑囊慢性炎症,跟骨骨膜增生,产生骨刺等改变。

中医学认为,该病的形成是以肝肾亏虚、气血失和、筋脉失养为先决条件,复因风、寒、湿邪侵袭,外伤,劳损等致使气血阻滞而成。

患者多在中年以上,有急性或慢性足跟部损伤史。站立或走路时足跟及足底疼痛,不敢着地。疼痛可向前扩散到前脚掌,运动及行走后疼痛加重,休息减轻。

检查可见足跟部轻微肿胀,压痛明显。根据压痛点可以确定病变部位:跖腱膜炎和跟骨骨刺压痛点在跟骨结节前方;脂肪垫损伤与跟骨下滑囊炎的压痛点在足跟中部或稍偏内侧。踝背伸抗阻时,部分患者跟底部疼痛加重。

X线摄片检查早期多为阴性,晚期可见跟底骨膜增厚,或跟骨结节前方骨刺,骨刺与跖腱膜方向一致。也有的患者虽有骨刺形成,但却无临床症状。

一针见效治疗:大陵;阳池。

1.治则疏经通络、化瘀止痛,针灸并用,泻法或平补平泻。

2.处方:以足跟局部和足少阴、足太阳经腧穴为主。

主穴:太溪、照海、昆仑、申脉、悬钟、阿是穴。

3.配穴:痛及小腿加承山、阳陵泉柔筋止痛;气虚加脾俞、足三里健脾益气;血瘀加膈俞、太冲活血祛瘀;肝肾不足加肝俞、肾俞、复溜补益肝肾;上、下肢对应部位按全息经验穴取大陵。

4.方义:大陵,阳池,是扁鹊神针取穴法,可以在其附近寻找压痛点。太溪是足少阴经之原穴,足少阴经“别人跟中”,配照海强健筋骨、宣痹镇痛;昆仑、申脉位于足跟部,属于足太阳经,与肾相表里,能舒筋脉、行气血、通络止痛;悬钟为八会穴之髓会,既可补髓壮骨,又能通经活络;阿是穴作用直达病所,以疏通局部经气,化淤定痛。

5.操作太溪、昆仑常常采取互相透刺法;申脉、照海则刺向跟底部;其他穴位常规针刺。针灸并用,可增强疗效。

痛风

痛风全称“痛风性关节炎”,是由嘌呤代谢紊乱所致的全身性疾病。以反复发作的小关节(尤其是足部趾跖关节)疼痛、血尿酸增高为主症。属于中医学“痹证”的范畴。常见于肥胖的中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

中医学认为,若人平素嗜酒成性或恣食肥甘厚味,加之年老体弱,脏腑气化功能失调,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减少,体内水湿容易停滞,淤积日久,化热生痰,闭阻于经脉、关节之间而生本病。

急性痛风性关节炎是原发性痛风最常见的首发症状,病变关节呈单侧不对称性,主要足大趾关节或第一趾跖关节,其次是踝、指、腕、膝、肘关节。起病急骤、疼痛剧烈、发展迅速是本病的主要特征。

病情可在一天内达到高潮,受累关节及周围软组织红肿热痛,痛觉过敏,常在半夜因脚趾关节剧痛而醒。疼痛持续数天或数周后可自行缓解而进人间歇期,功能活动逐渐恢复。仅存留关节局部皮肤色泽改变等痕迹。

本病常反复发作,受累关节随发作次数的增加而增多,以致形成慢性痛风性关节炎及关节肥大、畸形、僵硬、活动受限。尿酸盐结晶可在关节或关节附近的肌腱、腱鞘以及皮肤结缔组织(如耳廓)中沉积,形成黄白色结节(痛风石),磨损溃破则形成瘘管,常有白色尿酸盐结晶排出。历时更久者还会伴发肾脏的损害(如尿路感染、肾结石、尿路结石、肾功能衰竭)和心血管系统的病变(如高血压、高血脂、动脉硬化、冠心病)以及糖尿病等。

实验室检查:血尿酸(UA)增高(男性um〇l/L,女性umoi/L);急性期血中白细胞增高,血沉加快。X线检查:急性期仅见关节周围软组织肿胀,慢性反复发作者可见骨质改变,关节软骨缘破坏,关节面不规则,关节间隙狭窄,软骨下骨内或骨髓内有痛风石形成,骨质呈凿孔样缺损、边缘可见增生现象。肾区可见结石阴影(可借助于肾盂造影确诊)。

1.风湿热痹:趾跖关节红肿热痛,喜凉恶热,皮肤可见红斑,局部触之有热感,关节屈伸不利,可伴有全身发热、汗出、乏力、头#、心烦口渴、尿黄便干,舌红、苔黄燥或黄腻,脉滑数。

2.寒湿阻络:趾跖关节酸胀疼痛,但无红肿、热感,局部怕凉,喜温恶寒,关节屈伸不利,形寒肢冷,面色少华,口淡不渴,舌淡或有齿印、苔薄白而腻,脉儒缓。

3.痰瘀阻滞:趾跖关节刺痛,入夜尤甚,痛点固定不移,关节呈梭形肿胀或畸形改变,屈伸不利,关节周围筋肉僵硬,皮色紫暗,压之痛甚,皮下可触及硬结,面色晦滞,唇舌暗红或有瘀斑、瘀点,苔白腻而厚,脉细涩。

4.肝肾亏虚:趾跖关节痹痛日久,关节肿胀、畸形,屈伸不利,筋肉萎软,四肢瘦削,行走艰难,面色少华,神衰疲乏,头目昏花,舌质偏红、少苔或无苔,脉细数。

一针见效治疗:火针患处点刺。

1.治则

风热湿痹:者清热利湿、通经活络,只针不灸,泻法;风寒湿痹者温化寒湿、通经活络,痰瘀痹阻者行气活血、化瘀止痛,均针灸并用,泻法;肝肾亏虚者滋养肝肾、疏通经络,多针少灸,平补平泻。

2.主方:以足太阴经和趾(指)关节局部腧穴为主。

太白、大都、商丘、八风、太冲、合谷、三阴交。

3.方义:太白、大都、商丘、属于足太阴经,且均位于趾跖关节部位,化湿通络、疏利关节;太冲、八风也均位于趾跖关节,疏通局部经络气血、活血化瘀、消肿止痛;合谷是手部腧穴,既可以疏通手部经络气血,同时与太冲配用谓之“四关”,是全身重要的止痛要穴,适用于各种痹痛;三阴交调理脾、肝、肾;改善三脏所主相应五体(肌肉、筋脉、骨胳)的功能。

4.加减:风湿热痹者加曲池、阴陵泉增强清热化湿之力;寒湿阻络加灸阿是穴温经通络;痰瘀阻滞者加丰隆、膈俞活血化瘀;肝肾亏虚者加太溪、肝俞、脾俞、肾俞滋养肝、脾、肾,补益先后天;手部肿胀疼痛加外关、二间、三间、八邪消肿止痛。

5.操作:诸穴均常规针刺;针刺手法宜中度偏强。肢端肿胀、疼痛甚者可用三棱针行局部穴位点刺出血。

6.其他疗法

1.三棱针:取太白、大都、商丘、八风、八邪等,每穴点刺出血3~5滴。适用于风湿热痹、痰瘀阻滞型。

2.拔罐:急性发作期,局部采血针密集点刺后,拔罐,每次留罐5分钟。

3.火针疗法:中粗火针点刺患处2-5针,隔5~7日一次。

中医针灸、方药免费学习,请加,注明“学习中医”,邀您入群。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pgs.com/fsrby/801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