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免疫风湿热
风湿热病因
医治风湿热
风湿热防治
急性风湿热风湿热传染
风湿热肝脏

幼儿常见传染病的预防

一、手足口病

手足口病是由一组肠道病毒引起的急性传染病。主要通过密切接触传播,一年四季都可发病,以夏、秋季节最多。多发生于10岁以下的婴幼儿,以手、足、口腔等部位皮肤黏膜的皮疹、疱疹、疡为典型表现,少数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脊髓膜炎、脑炎等并发症.个别重症患儿病情发展快,导致死亡。我国卫生部于年5月2日起,将之列为丙类传染病管理。

传播途径:

(1)手足口病主要经粪-口途径传播,其次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2)本病传染性强,患者和病毒携带者的粪便、呼吸道分泌物及患者的黏膜疱疹液中含有大量病毒,接触由其污染的手、日常用具、衣物以及医疗器具等均可感染。其中,污染的手是传播中的关键媒介。

(3)在流行地区,苍蝇、蟑螂可机械携带病毒,在传播中起一定作用。

易感人群:

人群对引起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普遍易感,隐性感染与显性感染之比约为:1。感染后可诱生具有型和亚组特异性的中和抗体及肠道局部抗体,各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因此,机体可先后或同时感染多种不同血清型或亚组病毒。由于肠道病毒分布广泛、传染性强,多数人在婴幼儿时期已经感染当地流行的几种肠道病毒,到青少年和成年时期,多数已通过感染获得相应的免疫。

症状:

手足口病潜伏期3~7天,多数突然起病。约半数患者于发病前1~2天或发病的同时有中、低热(38℃左右)伴乏力,可出现喷嚏、咳嗽、流涕等感冒样症状,也可出现食欲减退、恶心、呕吐、腹痛等胃肠道症状。

1、轻症病例

发病期主要以手、足、臀皮疹及口痛为特征。由于口咽痛影响进食,婴儿可表现为流涎拒食。口腔黏膜疹出现较早,起初为粟米样斑丘疹或水疱,周围有红晕,主要位于舌及两颊部或口唇。手、足等远端部位及臀部、躯干和四肢成簇出现或平或凸的斑丘疹或疱疹,无疼痛瘙痒。斑丘疹在5天左右由红变暗,然后消退;疱疹呈圆形或椭圆形扁平凸起,内有混浊液体,长径与皮纹走向一致,如黄豆大小不等,一般在5~10天内结硬皮并逐渐消失,不留瘢痕。手、足、口病损在同一患者不一定全部出现。绝大多数患者病情温和、病程自限,水疱和皮疹通常在一周内消退。

2、重症病例

少数病例(尤其是7~12个月患儿)病情进展迅速,在发病1~5天出现脑膜炎、脑炎(以脑干脑炎最为凶险)、脑脊髓炎、肺水肿、循环障碍等,极少数病情危重,可致死亡,存活病例可留有后遗症。

(1)神经系统表现:往往出现在皮疹后2~4天,表现为头痛、呕吐、精神差、嗜睡、易激惹、谵妄甚至昏迷;肢体抖动,肌阵挛、抽搐;中枢性瘫痪或急性弛缓性瘫痪。查体可见脑膜刺激征,腱反射减弱或消失,巴氏征等病理征阳性。颅内高压或脑疝者出现剧烈头痛、脉搏缓慢、血压升高、前囟隆起、呼吸节律不规则或停止、球结膜水肿、瞳孔大小不等、对光反射迟钝或消失。

(2)呼吸系统表现:呼吸浅促、呼吸困难或节律改变,口唇发绀,咳嗽,咳白色、粉红色或血性泡沫样痰液;肺部可闻及湿啰音或痰鸣音。

(3)循环系统表现:面色苍灰、皮肤花纹、四肢发凉,指(趾)发绀;出冷汗。心率增快或减慢,脉搏浅速或减弱甚至消失;血压升高或下降;肝脏肿大。

并发症

手足口病患者并发症主要根据病毒累及不同脏器表现不一,常见的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和神经系统并发症。神经系统受累程度可分为三种神经综合征:无菌性脑膜炎、急性肌肉麻痹、脑干脑炎,其中以脑干脑炎最多见。脑干脑炎又分为三级:I级表现为肌震颤、无力或两者皆有;Ⅱ级表现为肌震颤及脑神经受累,导致20%的儿童留下后遗症;Ⅲ级迅速出现心肺功能衰竭,80%的儿童死亡,存活者都留下严重后遗症。

日常护理

1、病情观察

(1)意识、生命体征、精神状态、有无嗜睡等现象。

(2)疱疹情况。

(3)有无呕吐、肌阵挛或频繁抽搐等情况。

(4)有无心肌炎、肺炎、脑炎、脑膜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2、采取接触传播与飞沫传播的隔离。隔离至热退、皮疹消退及水疱结痂为止,一般为2周。

3、急性期应卧床休息,避免哭闹,减少消耗。

4、给予温凉、清淡、易消化,富含维生素的流质或半流质饮食禁食冰冷、辛辣等刺激性食物。口腔疼痛不能进食者,静脉补充营养。

5、发热时不用酒精擦浴,可小剂量药物降温;保持口腔、皮肤清洁,穿软底鞋;疱疹破溃处可涂抗生素软膏,臀部有皮疹时,便后及时擦洗,忌测肛温。

6、根据患儿的性格特点进行护理,消除患儿的陌生感和恐惧感。

7、指导家属空气、物品消毒的方法,本病流行期间不带儿童到公共场所;做好儿童个人、家庭的卫生防护。

防治措施

手足口病传播途径多,婴幼儿和儿童普遍易感。搞好儿童个人、家庭和托幼机构的卫生是预防本病感染的关键。在本病流行期间,尽量不带婴幼儿和儿童到人群聚集、空气流通差的公共场所。同时,根据儿童生活环境中是否有手足口病发生,以及与手足口病发病患儿接触的密切程度,采取不同的预防措施。

二、水痘

水痘是由一种病毒即水痘-带状疱疹病毒感染所引起的原发性感染,多见于儿童,临床特征是同时出现的全身性丘疹、水疱及结痂。

传染源: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病毒存在于患者上呼吸道和疱疹液中,发病前1~2天至皮疹完全结痂为止均有传染性。易感儿童接触带状疱疹患者后,也可发生水痘。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传播,亦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用具传播。

人群易感性:

本病传染性极强,人群对水痘普遍易感。易感儿童接触后90%发病,6个月以下婴儿较少见孕妇患水痘时,胎儿可被感染。病后可获持久免疫,二次感染发病者极少见,但以后可发生带状疱疹。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以冬、春季为高。

症状

潜伏期为10~24天,以14~16天为多见。

1、前驱期

婴幼儿常无症状或症状轻微,在出现低热、全身不适的同时已有皮疹出现。年长儿童和成人可有畏寒、低热、头痛、乏力、咽痛、咳嗽、恶心、食欲减退等症状,持续1~2天后才出现皮疹。

2、出疹期

皮疹首先见于躯干和头部,以后延及面部及四肢。初为红色斑疹,数小时后变为丘疹并发展成疱疹。疱疹为单房性,椭圆形,直径3~5mm,周围有红晕,疱疹壁薄易破,疹液透明,后变混浊,疱疹处常伴瘙痒。1~2天后疱疹从中心开始干枯、结痂,红晕消失。1周左右痂皮脱落愈合,一般不留瘢痕。如有继发感染,则形成脓疱,结痂、脱痂时间将延长。水痘皮疹为向心性分布,主要位于躯干,其次为头面部,四肢相对较少,手掌、足底更少。部分患者可在口腔、咽喉、眼结膜和外阴等黏膜处发生疱疹,破裂后形成溃疡。水痘皮疹是分批出现,故病程中在同一部位可见斑丘疹、水疱和结痂同时存在,后期出现的斑丘疹可未发展成水疱即隐退。水痘多为自限性疾病,10天左右自愈。儿童患者症状和皮疹均较轻,成人患者症状较重,易并发水痘肺炎。免疫功能低下者,易出现播散性水痘,皮疹融合形成大疱。妊娠期感染水痘,可致胎儿畸形、早产或死胎。产前数天内患水痘,可发生新生儿水痘,病情常较危重。除了上述典型水痘外,可有疹内出血的出血型水痘,病情极严重。此型全身症状重,皮肤、黏膜有瘀点、瘀斑和内脏出血等,系因血小板减少或弥散性血管内凝血(DIC)所致。还可有因继发细菌感染所致的坏疽型水痘,皮肤大片坏死,可因脓毒症而死亡。

并发症

1、皮疹继发细菌感染

如化脓性感染、丹毒、蜂窝织炎、脓毒症等。

2、肺炎

原发性水痘肺炎多见于成人患者或免疫功能缺陷者。轻者可无临床表现,仅X线检查有肺部弥漫性结节性浸润;重者有咳嗽、咯血、胸痛、呼吸困难、发绀等;严重者可于24~48小时内死于急性呼吸衰竭。继发性肺炎为继发细菌感染所致,多见于小儿。

3、脑炎

发生率低于1%,多发生于出疹后1周左右,临床表现和脑脊液改变与一般病毒性脑炎相似,预后较好,病死率为5%左右。重者可遗留神经系统后遗症。

4、肝炎

多表现为ALT升高,少数可出现肝脂肪性变,伴发肝性脑病即Reye综合征。

日常护理

1、体温过高的护理

如有高热可用物理降温或适量退热剂,避免使用阿司匹林,可用扑热息痛,以免发生Reye综合征。

2、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护理

(1)保持床铺清洁、平整、干燥,减少局部摩擦刺激;居室内温、湿度适宜,衣着宽松、舒适,以免增加痒感;勤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剪短指甲,勤洗手,指导患者勿用手搔抓皮肤,婴幼儿可戴并指手套,以免抓伤皮肤引起继发感染或留下搬痕。

(2)若难忍致哭闹、不舒适者,可通过游戏、讲故事等分散其注意力,可用温水洗浴、局部涂0.25%冰片炉甘石洗剂或5%碳酸氢钠溶液,亦可遵医嘱口服抗组织胺药物。

(3)疱疹破溃时涂2.5%~5%金霉素鱼肝油,继发感染者局部用抗生素软膏,或遵医嘱给抗生素口服控制感染。

(4)有报道用麻疹减毒活疫菌0.3~1mL皮下注射,可加速结痂,不再出现新皮疹,疗效明显。亦有报道用周林频谱仪照射皮疹,有止痒、防止继发感染、加速疱疹干涸及结痂脱落的效果。

3、病情观察

注意观察患者精神、体温、食欲及有无喷射性呕吐等,警惕合并水痘脑炎。水痘偶可发生播散性水痘,应注意观察皮疹,及早发现,并予以相应的治疗及护理。

预防感染传播的护理

(1)隔离传染源

无并发症的水痘患者在家隔离至皮疹全部结痂为止或出疹后7天。对密切接触的易感儿应检疫3周。

(2)切断传播途径

居室经常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新鲜,托儿机构宜采用紫外线消毒。患者呼吸道分泌物和被污染用品可用84消毒液消毒。

(3)保护易感者

避免与患者接触,尤其是体弱、免疫缺陷者更应加以保护。具体措施:

①被动免疫:在接触水痘后72h内给予水痘带状疱疹免疫球蛋白,肌内注射,可起到预防或减轻症状的作用。

②主动免疫:可接种水痘疫苗,目前有进口和国产制剂,1~12岁儿童接种1针,13岁以上接种2针,间隔6~10周,预防效果好,副作用少。使用免疫抑制剂者或恶性病患者在接触水痘后立即注射。

5、健康指导

无并发症患者可在家隔离治疗,护理人员应向家长讲解本病有关知识,指导家长进行消毒隔离、皮肤护理、饮食护理及病情观察,防止继发感染,预防并发症的发生。并注意提醒在高热时忌用阿司匹林退热,以免发生Reye综合征。

三、麻疹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病毒感染性传染病,在我国法定的传染病中属于乙类传染病。其主要的临床表现有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及眼结合膜炎,特征性表现为口腔麻疹黏膜斑及皮肤斑丘疹。在我国自从婴幼儿广泛接种麻疹疫苗以来该病的发展已经基本得到了控制。

指征

1、出现全身感染中毒症状重,急性持续高热,达40℃以上,伴有严重皮疹、气促、发绀、心率快、谵妄、抽搐、昏迷。

2、或伴循环衰竭或心功能衰竭,表现为面色苍白、发绀、四肢厥冷、心音弱、心率快、血压下降等休克表现。皮疹暗淡稀少或皮疹出现后又突然隐退。警惕休克性麻疹。

3、出血性麻疹,形成皮肤紫斑,伴呕血、便血、咯血等内脏出血表现。

4、出现疱疹性麻疹,伴进行性加重的高热、全身中毒表现。

5、麻疹患者并发严重喉炎,出现喉部组织水肿,分泌物增多,喉梗阻。表现为声音嘶哑、犬吠样咳嗽、进行性呼吸困难、发绀等。

6、麻疹患者继发严重肺部感染,表现为病情突然加重,咳嗽、咳脓痰,患儿可出现鼻翼扇动、口唇发绀。

7、麻疹患者并发严重心肌炎,表现为气促、烦躁、面色苍白、发绀、心率快。皮疹不能出全或突然隐退。

8、并发脑炎,出现抽搐、昏迷、意识障碍等神经系统表现,可造成智力低下、癫痫、瘫痪等后遗症。

全身情况差、免疫力低下或继发严重感染患者,出现重型麻疹,病死率高。合并严重并发症的患者预后不好,均须紧急就医救治。

护理

1、饮食指导

(1)清淡、高热量、丰富维生素、易消化的流食,如菜汤、稀粥、蛋汤、蛋羹和牛奶等。

(2)少食多餐,避免生冷、干硬、油膩食物及刺激性调料品。三童感染性疾病护理告知程序。

(3)恢复期婴幼儿给予牛奶或混合奶及蒸鸡蛋、肉泥等,年长儿可恢复正常饮食。

2、用药指导

(1)高热时忌用酒精擦浴,酌情给予小剂量退热剂以防惊厥。

(2)告知患者所用药物的作用、副作用及注意事项。

3、心理指导

(1)指导患者正确采用消除恐惧的方法,如与人交谈、听广播、看书、看电影等。

(2)主动寻求心理疏导与支持。

(3)介绍环境、病室设施、主管医护人员及同室病友以消除陌生感。

4、生活指导

(1)单间隔离或同病种隔离。

(2)急性期绝对卧床休息,保持室内安静,空气新鲜、湿润,光线柔和,减少探视,注意隔离,探视者需戴口罩。

(3)保持床褥干燥、松软,内衣勤换洗;所使用的餐具、痰盂等用具应每天消毒。

(4)切忌紧衣厚被“捂汗发疹”,介绍用新鲜芫荽洗净煎水,擦洗四肢、胸背、手心、足心以助透疹。

5、康复指导

(1)退疹时如有脱皮现象,不可用手撕扯,以免损伤正常皮肤。疹退后可有色素沉着,会自行消退。

(2)呼吸道隔离至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延长至出疹后10天。出院后休息2~4周,不可过劳或过逸。

四、猩红热

猩红热是A组β型链球菌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临床特征为发热、咽峡炎、全身弥漫性鲜红色皮疹和疹后明显脱屑。少数患者病后可出现变态反应性心、肾、关节损害。

传染源:

患者和带菌者是主要传染源。A组β型溶血性链球菌引起的咽峡炎患者,排菌量大且不易被重视,是重要的传染源。

传播途径:

主要经空气飞沫传播,也可经皮肤创伤处或产妇产道而引起“外科型猩红热”或“产科型猩红热”。

易感人群:

普遍易感。感染后抗体可产生抗菌免疫和抗毒素免疫。抗菌免疫主要来自抗M蛋白的抗体,具有型特异性,可抵抗同型菌的侵犯,但对不同型的链球菌感染无保护作用。抗红疹毒素的免疫力较持久,但由于红疹毒素有5种血清型,其间无交叉免疫,若感染另一种红疹毒素的A组链球菌仍可再发病。

流行特点:

本病多见于温带地区,寒带和热带少见。全年均可发生,但冬、春季多,夏、秋季少。可发生于任何年龄,但以儿童最为多见。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该病发病率下降,病死率已下降到1%以下,重型者已很少见。但-年江苏如东地区猩红热流行时住院患者例中,中毒型占44例。本病流行轻重的演变,除与机体免疫力及社会因素有关外,菌种及其毒力变化也起着很大的作用。年,中国香港特区发生猩红热暴发,导致两名儿童死亡,发现当年流行的菌株发生变异,导致传染性、致病性增强,以及对多种抗生素耐药。同年引起上海猩红热暴发的GAS菌株也显示出对大环内酯类和克林霉素耐药。

护理

1、体温过高的护理

(1)急性期卧床休息2~3周,以减少并发症。居室空气要流通,在夏天最好使室温降低一些,鼓励患者多喝水,保证足够水分摄入,有利于降温。发热期间给予营养丰富的含大量维生素且易消化的流质、半流质饮食,不能进食或重型患者静脉补充热量和液体。

(2)高热时给予物理降温,可采用额部冷敷或洗温水澡,洗澡的水温最好低于体温1~2℃。忌用冷水或酒精擦浴。若物理降温效果不理想可口服退热药,但每次服用一种退热药,不要同时或在短时间内服用几种退热药,也不要频繁服用同一种退热药,两次服药间隔最好不少于6h。以免药物过量,出汗太多,导致小儿虚脱。

(3)遵医嘱及早使用青霉素G治疗,并给溶菌酶含片。

2、皮肤完整性受损的护理

(1)保持皮肤清洁,衣被勤换洗。可用温水洗皮肤,忌用肥皂水。忌穿绒布或化纤内衣裤,以免刺激皮肤,加重瘙痒。

(2)出疹期皮肤有瘙痒感时,涂炉甘石洗剂,剪短患者指甲,避免搔抓皮肤。皮肤脱屑时,应任其自然脱落,如大片蜕皮时嘱病儿不能用手撕扯,可用剪刀修剪,以免皮肤继发感染。

(3)注意口腔卫生,年长儿进食前后用复方硼砂溶液或淡盐水漱口,幼儿用生理盐水清洗。经常饮白开水,口唇干裂时局部涂液体石蜡油。

3、病情观察,防治并发症

起病后2~3周,观察血压变化,注意有无颜面眼脸水肿、尿量减少和血尿;有无关节红肿等急性肾炎或风湿热表现。每周送尿常规检查2次,查血沉。病愈后1个月内,医院检查,及时发现并发症。

预防感染传播的护理

(1)隔离一般进行1周的隔离治疗,至临床症状消退,咽拭子培养连续3次阴性,无并发症可以解除隔离。密切接触者如咽拭子培养阳性,可口服青霉素。

(2)切断传播途径接触患者时应戴口罩,患者的分泌物或污染物应随时消毒。流行期间应禁止小儿到公共场所,外出戴口罩。

(3)保护易感者目前尚无供临床使用的菌苗。接触者医学观察7天,采用青霉素或复方新诺明预防。

五、腮腺炎

小儿腮腺炎是由腮腺炎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呈世界性分布,在我国归属于法定丙类传染病,全年均可发病,以冬春季为高峰,多发于儿童,呈散发或流行,在集体儿童机构中可形成暴发流行。临床以唾液腺急性非化脓性肿胀为特征,常伴发脑膜炎、胰腺炎及睾丸炎等。

临床表现

  1、潜伏期为2~3周,平均18天。

小儿腮腺炎症状表现   2、前驱期表现前驱期很短,数小时至1~2天。常有发热、食欲不振、全身无力、头疼、呕吐等。发热程度不等,也有体温正常者。少数患儿早期并发脑膜炎,可出现脑膜刺激征。

  3、腮腺肿期腮腺肿大先于一侧,然后另一侧也肿大,也有仅一侧肿大或腮腺无肿大的病例。肿大的特点是以耳垂为中心,向周围扩大,边缘不清,触之有弹性感及触痛,表面皮肤不发红。肿胀范围上缘可达颧骨弓,后缘达胸锁乳突肌,下缘延伸到颌下,达颈部。腮肿约3~5天达高峰,继而渐缩小一般1周左右消退,偶有延至2周者。有时颌下腺和舌下腺均可肿大,以前者肿大为多见,有些病例仅有颌下腺肿大而腮腺不大。部分患儿颌下腺、舌下腺及腮腺可始终无明显肿胀,而仅有病毒血症或并发症的表现。腮腺管口可见红肿。患儿感到腮腺局部胀痛和感觉过敏,张口和咀嚼时更明显。在腮腺肿大的同时体温仍高,但体温增高的程度及持续时间的长短与腮腺肿大程度无关。发热持续时间不一,短者1~2天,少数可达2周。发热以中等度多见,低热与高热均少见,约20%体温始终正常。

并发症

  小儿腮腺炎本身并非重症,但并发症较多,有些病情较重。

  1、神经系统并发症:据报道约有10%~20%病例可有临床表现,临床表现为脑炎(约5%)、脑膜脑炎(约27%)、脑脊髓炎。小脑病变为主者出现共济失调;以豆状核病变为主者,出现扭转性痉挛;尚可见颅神经损伤,脑积水等。总的预后良好,但也偶见死亡病例及留有后遗症者。脑膜脑炎的出现,可在腮腺肿胀前、肿胀同时以及肿胀后。统计表明肿胀前6~10日的发生率1.6%,1~5日为11%,肿胀同时为2.5%,肿胀后1~5日20.3%,6~10日为11%,11~26日1.6%。具体而言,脑膜脑炎可于腮肿前后两周出现。临床的主要表现为发热、头疼、呕吐、嗜睡、颈强直,少数病例可有昏迷、惊厥。由于一般不做脑脊液检查,确切的发病率及脑脊液的变化难以得知,一般认为,脑脊液细胞数略增高,多为数十至数百,偶见超过0x10/L者,分类以淋巴细胞占多数,糖及氯化物正常,蛋白轻度增高,临床也有超过0.1/L者。脑脊液恢复正常时间较长,一般需要3~6周。

  2、生殖器官并发症:流行性腮腺炎病毒也可侵犯生殖腺,表现为睾丸炎或卵巢炎,前者较后者多见,可能与临床易于发现有关。此并发症多见于青少年或成人,儿童期少见。多发生于腮腺肿胀后3~13日,单侧较多,仅2%~3%见于双侧。临床表现有高热、头疼、恶心、呕吐、局部疼痛。阴囊肿胀、皮肤发红。病程大概10日左右。卵巢炎的发生率较睾丸炎少,临床症状也轻,仅有腰部酸痛,下腹部有压痛、月经失调等。可致约30%~50%睾丸或卵巢发生不同程度萎缩,双侧萎缩者可导致不育症。

  3、急性胰腺炎:可见于年长儿,大多数发生于腮腺肿胀后3~5日至1周。主要表现为体温骤然上升,伴有反复频繁的呕吐、上腹剧烈的疼痛、腹泻、腹胀或便秘。上腹部压痛明显,局部肌紧张,B超有时显示胰腺肿大。血、尿淀粉酶增高,但90%单纯腮腺炎病例淀粉酶也可轻或中度增高。血清脂肪酶测定,有助于胰腺炎的诊断。近年有测定淀粉酶同工酶,可区分腮腺(P型)及唾液腺(S型)淀粉酶。

  4、感音性耳聋:听力减退甚至耳聋也

预防

  1、自动免疫:腮腺炎减毒活疫苗已证实安全有效,日前常采用麻疹、风疹、腮腺炎三联疫苗。接种后抗体阳转率可达96%,腮腺炎自然感染的保护效果可达97%左右。免疫后中和抗体至少可维持9.5年。疫苗一般无发热或其他反应,但孕妇、免疫缺陷及对鸡蛋过敏的病儿宜忌用。

  2、被动免疫:丙种球蛋白和腮腺炎高价免疫球蛋白均无预防效果。也不能减轻症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3、隔离与留观:患者应隔离至腮肿完全消失为止。对接触者应逐日检查,见有可疑症状,应隔离观察。集体儿童机构应检疫3周。

预后

 本病预后良好,均能完全恢复。并发脑膜脑炎者,一般预后良好,偶有重症因呼吸、循环衰竭致死者。少数病例可发生一侧永久性感音性耳聋。

六、流感

流行性感冒简称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其潜伏期短、传染性强、传播速度快。临床主要表现为高热、乏力、头痛、全身肌肉酸痛等中毒症状,而呼吸道症状轻微。

传染源

患者和隐性感染者从潜伏期即有传染性,发病3天内传染性最强,是主要传染源。轻型患者和隐性感染者在疾病传播上有重要意义,健康带病毒者排病毒数量少且时间短,传播意义不大。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经呼吸道传播。也可通过接触被污染的手、日常用具等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

人群普遍易感,感染后获得对同型病毒免疫力,但持续时间短,各型及亚型之间无交叉免疫,可反复发病。

流行特症

(1)流行特点

突然发生、迅速传播,甲型流感病毒一般每隔10~15年就会发生一次抗原性转变,一般表现为HA和(或)NA的抗原性发生突然而完全的质变,产生一个新的亚型,因人类对其缺乏免疫能力,可引发世界性大流行。此外,甲型流感亚型内部还会发生抗原漂移,主要是血凝素HA和(或)神经氨酸酶NA内氨基酸序列的点突变,这种变化是逐渐累积产生的,一般2~3年发生一次。乙型流感病毒只有抗原漂移,无抗原转变,因新旧毒株仍有抗原联系,无法划分为亚型。乙型流感以局部流行为主,约相隔5~6年发生一次,丙型流感则为散发。

(2)流行季节

四季均可发生,以秋、冬季为主。南方在夏、秋季也可见到流感流行。

症状

潜伏期通常为1~3天(数小时~4天)。

1、典型流感

典型流感起病急,前驱期即出现乏力,高热、寒战,头痛、全身酸痛等全身中毒症状,但体征较轻,可伴或不伴流涕、咽痛、干咳等局部症状。查体可见结膜充血。肺部听诊可闻及干啰音病程4~7天,咳嗽和乏力可持续数周。

2、轻型流感

轻型流感急性起病,轻或中度发热,全身及呼吸道症状轻,2~3天内自愈。

3、肺炎型流感

肺炎型流感多发生于老年人、婴幼儿、慢性病患者及免疫力低下者。病初类似典型流感症状,1天后病情迅速加重,出现高热、咳嗽、呼吸困难及发绀,可伴有心、肝、肾衰竭。体检双肺遍及干、湿啰音,但无肺实变体征。痰细菌培养阴性,抗生素治疗无效。多于5~10天发生呼吸循环衰竭,预后较差。

4、其他类型

流感流行期间,患者除流感的症状体征,还伴其他肺外表现,特殊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胃肠型伴呕吐、腹泻等消化道症状;脑膜脑炎型表现为意识障碍、脑膜刺激征等神经系统症状;若病变累及心肌、心包,分别为心肌炎型和心包炎型。此外还有以横纹肌溶解为主要表现的肌炎型,仅见于儿童。

并发症

1、继发细菌性上呼吸道感染

如急性鼻窦炎或化脓性扁桃体炎。

2、继发细菌性肺炎

流感患者可能发生如下三种肺炎,即除原发性流感病毒性肺炎外,尚可出现继发性细菌性肺炎,或病毒与细菌混合感染性肺炎。流感病毒感染导致呼吸道上皮细胞坏死、纤毛脱落和黏液分泌功能障碍,局部防御功能降低,易继发细菌感染,表现为急性支气管炎和肺炎。普通型流感继发细菌性肺炎较流感病毒性肺炎更为常见,多由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流感嗜血杆菌等引起,继发细菌感染性肺炎与原发性病毒性肺炎常可由临床特点区分。继发细菌性肺炎多在流感病情已经好转之后发生,随后体温复升,并伴有细菌性肺炎的症状和体征;细菌性肺炎亦可与流感病毒性肺炎并存。患者多为老年人,或是有慢性心肺疾病、代谢或其他疾病患者。通常以单纯型流感起病,2~3天后病情加重,体温较前更高,可伴寒战,全身中毒症状明显,咳嗽加剧,咯脓痰,伴有胸痛。患者呼吸困难、发绀,肺部满布啰音,体检和胸片可发现有局限性实变征。亦可伴发胸膜炎,出现胸腔积液或脓胸。白细胞数和中性粒细胞比例显著增高,痰涂片的革兰染色及痰培养可显示相关的致病菌。病情严重者更可引起流感后中毒性休克综合征。

3、脑病-肝脂肪变综合征

是甲型或乙型流感病毒感染的肝脏、神经系统并发症。在急性呼吸道感染热退后数天出现恶心、频繁呕吐、嗜睡、昏迷和惊厥等神经系统症状,肝大,无黄疸,肝功能轻度损害。组织学改变以肝、肾、心脂肪变性为特征。Reye综合征病因不明,近年认为可能与长期服用阿司匹林有关。

4、其他并发症

少数患者可能出现肌炎,儿童比成人多见,表现为腓肠肌和比目鱼肌的疼痛和压痛,可发生下肢搐搦,严重者不能行走。乙型流感病毒较甲型更易发生这一并发症。血清肌酸磷酸激酶含量短暂升高,患者3~4天后完全康复。有报道,极少数患者可出现肌红蛋白尿和肾衰竭,也有出现心肌损害者,表现为心电图的异常、心律失常、心肌酶含量增高等。心包炎少有报道。

日常护理

1、高热护理

多饮白开水,保持皮肤清洁、干燥,给予清淡、易消化饮食。

2、监测体温

高于39℃要给予头部冷敷,或遵医嘱酌情使用退热剂。

3、肺炎型流感或继发细菌性肺炎护理

(1)监测生命体征,并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2)明显气促者应协助病人取半卧位,并给予吸氧。

(3)及时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雾化吸入。

(4)注意维护心功能,避免加重心脏负担,必要时遵医嘱给予强心剂。

(5)加强支持治疗,必要时遵医嘱输入血浆或全血。

(6)有中毒症状者,遵医嘱给予激素治疗和选用适当抗生素类药物。

(7)病人出院以后要注意保暖,加强锻炼,提高机体的抗病能力。

                







































春天白癜风
苏孜阿甫片价格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pgs.com/fsrby/4481.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