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是小儿腹泻也分不同情况
常证:腹泻轻证,大便次数增多,粪便呈稀薄或如水样。
一般的小儿腹泻常证,我们完全可以通过家庭的自我诊疗,从辨证用药和积极调护入手来缓解。
变证:包括重证和危证。重证见泻下无度,精神不振,尿少,皮肤干燥;危证见精神萎靡,尿少或无,四肢由下而上冷至肘膝。
知疗建议这种情况下及时就医治疗。
小儿腹泻应根据常证、变证的不同辨证用药
常证之暴泻:病较急,病程较短,腹泻次数多。
湿热泻:大便水样,或如蛋花汤样,泻势急迫,量多次频,气味秽臭,或夹少许黏液,腹痛阵阵发作,或伴呕吐恶心,或发热烦躁,口渴,小便短黄;舌红,苔黄腻。西医的急性肠胃炎属于本证的较多。
中成药:葛根芩连微丸;小儿肠胃康颗粒;正露丸;康腹止泻片;肠炎宁糖浆。
风寒泻:大便清稀,夹有泡沫,臭气不甚,或肠鸣腹痛,或伴恶寒发热,鼻流清涕,咳嗽;舌淡,苔薄白。本证多由外受风寒所致。
中成药:藿香正气水(口服液);儿泻康贴膜(外用);丁桂儿脐贴(外用)。
伤食泻:大便清稀,夹有乳凝块或食物残渣,气味酸臭,或如臭鸡蛋,胃腹胀满,便前腹痛,泻后痛减,按压则疼痛加重,从胃中嗝出的气体有酸馊臭味,或有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苔厚腻或微黄。本证由伤食、伤乳所致。
中成药:保和丸;正露丸;康腹止泻片;保和咀嚼片;保儿安颗粒。
常证之久泻:病较缓,病程较长,腹泻为间歇性,反复发作。
脾虚泻:大便稀,色淡不臭,常食后即泻,时轻时重,面色淡黄干萎无光泽,形体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本证常见于暴泻失治日久不愈,或脾虚体质的患儿。
中成药:参苓白术丸;纯阳正气丸;健脾八珍糕;小儿腹泻宁泡腾颗粒;小儿止泻安颗粒;小儿吐泻宁;参苓白术颗粒。
脾肾阳虚泻:久泻不止,食冷易泻,大便清稀,完谷不化,或见脱肛,形寒肢冷,面白无光,精神萎靡,睡时露眼睛,小便色清;舌淡,苔白。本证常见,多以进食凉冷之饮食物即腹泻为特点。
中成药:附子理中丸;肉蔻四神丸。
变证之气阴两伤证:泻下无度,质稀如水,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安,目眶及囟门凹陷,皮肤干燥,啼哭泪少,口渴想喝水,小便短少,甚至无尿,唇红而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苔,脉细数。本证多发生于湿热泻重证。
中成药:参麦注射液可供参考。(此证属重症,请遵医嘱处理)
变证之阴竭阳脱证:泻下不止,次频量多,精神萎靡,表情淡漠,面色青灰或苍白,哭声微弱,啼哭无泪,尿少或无,四肢由下而上冷至肘膝;舌淡无津。本证常由气阴两伤证发展而来。
中成药:参附注射液可供参考。(此证属危证,医院诊治。)
家庭诊疗如何正确调理防护小儿腹泻?
1.适当控制饮食,减轻脾胃负担。对吐泻严重及伤食腹泻患儿暂时禁食,以后随着病情好转,逐渐增加饮食量。忌食油腻、生冷及不易消化的食物。
2.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勤换尿布。每次大便后,要用温水清洗臀部,并扑上爽身粉,防止发生红臀。
3.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及早发现腹泻变证。
欢迎
小病小痛不求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