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免疫风湿热
风湿热病因
医治风湿热
风湿热防治
急性风湿热风湿热传染
风湿热肝脏

太阳病篇麻黄汤证及表郁轻证

二、太阳伤寒本证及禁忌症

太阳伤寒证也是三个小版块,第一个是它的本证,第二个是禁忌证,第三个是兼证

(一)太阳伤寒本证

太阳病,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麻黄汤主之。(35)

麻黄三两(去节)桂枝二两(去皮)甘草一两(炙)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法将息。

首先以太阳病开头,说明本证是一个外感病,属于中风、伤寒、还是温病呢?我们看后面的症状“头痛,发热,身疼,腰痛,骨节疼痛,恶风,无汗而喘者”,典型的太阳伤寒证,所以用麻黄汤治疗。这一条共给出八个症状,所以后世一些医家把这叫做“伤寒八症”。

我们首先看“头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因为太阳经走于头,所以这个属于太阳经受邪以后,邪气阻滞经脉,气血不利所致。当然这里是感受了寒邪,其头痛的部位我们参考第一条原文,应该是头连及项部这个部位。还有“身疼、腰痛、骨节疼痛”,这些都是邪气侵犯太阳经所致,我们看这是全身都疼呀,说明麻黄汤证所感受的寒邪比较重呀。当然临床上外邪导致的身疼,病因多与感受寒邪有关,因为寒邪主收引凝滞,所以寒邪致病的一个主要症状就是身体疼痛。《举痛论》我们都学过,这篇主要举例说明疼痛的一些性质,包括它致病的邪气,举了十四种疼痛,其中十三种疼痛是由寒邪引起的,只有一种是热邪引起的。说明人体的疼痛大多由寒邪引起的。临床上引起身体疼痛的原因,大家想想还有哪些?(寒邪、血瘀、寒湿、热邪、湿热)。那我们看麻黄汤给出的四个疼痛的症状。首先“身疼”可以理解为肌肉疼痛,后面的“骨节疼痛”表明不但肌肉疼痛,骨节也开始疼痛了,说明寒邪侵犯的程度很深呀。表明麻黄汤证感受的寒邪是很重的,寒邪不但使卫气郁闭,营阴郁滞,还内犯筋骨了。所以诸痛的病机是:风寒外束,卫闭营郁,经气不输,筋脉失养。麻黄汤证的“身痛”属于“不通则通”的范畴。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按说这里的“身疼”已经包括了所有的疼痛,我们知道过去在竹简上刻字很困难,这里显然不是为了练书法,为什么还要写“头痛、腰痛,骨节疼痛”呢?直接写一个身痛不就可以了吗?有的医家认为这个“身”字有可能是“背”字,为什么呢?因为在东汉末年的汉字主要为隶书的书写形式,这两个字比较接近。如果把“身痛”理解成“背痛”,大家看看“头痛,背痛,腰痛,骨节疼痛”,正好是太阳经脉所过之处,这样就比较顺了,此理解仅供大家参考。

“发热”我们讲到外感病的发热都是邪正交争的表现。根据原文第2条我们要注意太阳伤寒的发热有出现的早晚之分。这里的发热主要是风寒袭表,邪正交争。

“恶风”麻黄汤证里出现了恶风,我们从第3条可以看到太阳伤寒必恶寒,所以这里的恶风就是指的恶寒。《伤寒论》里面这两个词有时候是互通的,虽然有程度上的区别,我们说恶风一般是有风则恶,无风的时候,症状可能就不明显,恶寒是不管有没有风,都怕冷。但是二者都代表感受的是风寒邪气。寒邪容易伤阳,再加上卫气奋起抗邪,温煦失司,所以病人特别怕冷。所以恶风的病机是:风寒外束,卫气抗邪,温煦失司。

“无汗而喘”,这里明确提出太阳伤寒证是无汗。其病机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主要是卫气被寒邪束缚住了,营阴也被寒邪给冻住了,体表处于一个凝闭的状态,营阴不可能外泄,所以没有汗出。这也是太阳伤寒和太阳中风最大的区别。还有一个症状“喘”,这是肺的症状,这是外邪表证影响到了肺的功能,寒邪主要是影响到了肺的宣发功能,导致肺气郁闭,所以出现了喘。我们看一个无汗,一个喘,并且这两个症状用“而”字连接,这个是因果连词,前因后果呀,就是说这个喘是由于不汗出引起的。无汗代表了腠理处于闭合的状态,这个时候出现了喘,说明影响到了肺的那一项具体功能?肺主呼吸的功能。中医认为肺主呼吸的功能不但是肺脏本身的呼吸,还包括皮毛的呼吸作用。这个大家不要忘了。有一些低等动物他皮毛的呼吸作用反而比肺的呼吸作用还要大。比如说青蛙既有肺,又有光滑的皮毛,一到冬天就冬眠了,这个时候肺的呼吸功能就不用了,主要靠皮肤的呼吸作用。有人做过一个实验,第一组青蛙把肺脏摘掉,保持皮肤的湿润;第二组不摘肺,但是皮肤保持干燥的状态,看看两组青蛙谁活的时间长一些,结果第二组的青蛙死亡的比较多,存活的时间比较多,实验很简单但是很能说明问题,表明像青蛙这样的低等动物其皮肤的呼吸功能比肺呼吸还重要。那如果没有皮肤参与呼吸功能会怎么样呢?我们再看一种高级动物,比如我们人类的好朋友狗,是没有汗腺的,大家要注意,你看狗奔跑过后,或者夏天太热的时候,都是伸着舌头散热,以加强肺的呼吸功能来弥补没有汗腺的缺陷。如果你不了解这个知识,你说我们家狗宝宝生病了,通过辨证是风寒外感,正好趁这个机会练练手吧,给它整点麻黄汤喝,你会发现你就是让它整一吨麻黄汤喝,都发不出来汗。这也从另一个方面证明,皮肤呼吸很重要呀!大家想想如果人没有汗腺,皮肤失去了呼吸功能,就得像狗一样生活,很悲惨的。这就提示我们平时治疗喘,除了治疗肺以外,还要注意滋润皮肤,有没有这样的药呀?阿胶呀!阿胶既可以补肾纳气,又可以滋润皮肤。我们看这里“无汗”代表了寒邪把体表给凝闭住了,皮肤的呼吸功能就受到了严重的干扰,于是就出现了喘。所以叫“无汗而喘”。那这个喘怎么治疗呢,降气平喘可以吗?不可以的,这个喘的病机是体表郁闭,治疗必须打开肌腠之门,使肺主皮毛、司呼吸的功能恢复正常了,所以用麻黄汤辛温发汗,解除体表的郁闭状态,喘自然就好了,这就是治病求因。

这一条总共给出了八个症状,还缺少一个脉象,根据第1条和第3条,麻黄汤的脉象应该是脉浮紧。我们来总结一些麻黄汤的因机症治。首先感受的是风寒之邪,主要是寒邪。导致一个什么状态呢?卫气郁闭,营阴郁滞,肺气不宣,这是一个卫闭营郁的凝滞状态,这就是病机。临床表现结合第1条和第3条,也是分为三组:第一组营卫凝闭状态的症候,像发热,恶寒,无汗,脉浮紧;第二组经输不利的症候,像头项强痛,身疼,腰痛,骨节疼痛,代表了寒邪凝滞太阳经的一组症状;第三组肺胃不利的症候,像喘,呕逆。这里的喘比桂枝汤证还要重,而桂枝汤只是出现了鼻鸣。后面的葛根汤是麻黄汤经输不利的症状加重了,大青龙汤是营卫凝闭的状态加重了,一点汗都出不来,郁而化热,形成了外寒内热证,小青龙汤是肺气郁闭的症状加重了,还伴有痰饮,形成外寒内饮证。以上兼证都是麻黄汤三个基本症候群扩大化的结果,这样就好记了。

麻黄汤属于卫闭营郁的凝滞状态,肺气也郁闭了,这些都是寒邪惹的祸,所以治疗当发汗解表,使寒邪从表而散,这里肺气郁闭了,还要宣肺平喘。所以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宣肺平喘。

我们看麻黄汤这个方子,我们都学过了,由四味药组成,为什么以麻黄来命名这个方子呢?首先看麻黄的功效,辛温,入肺、膀胱经。既可以发汗解表,又可以宣肺平喘,紧扣本病的治则,而桂枝没有平喘的作用,杏仁没有发汗的作用,甘草更不用提了。所以本方叫麻黄汤。麻黄在这里既发汗又平喘,又找了两个帮手,让桂枝帮助发汗,平喘找杏仁,甘草调和诸药。这就像一个公司,麻黄是总经理,负责全面工作,桂枝和杏仁是副总经理,各管一摊,甘草是秘书,负责协调。虽然药仅四味,但是面面俱到,特别的严谨,我们要学习古人这种组成的理念。另外我们还要注意药物的比例,麻黄三两,桂枝二两,甘草一两,当麻黄汤发汗解表的时候,麻黄的量要大于桂枝和甘草的量。如果风寒外感,你开的甘草的量比麻黄的量都大,是发不出来汗的。记得原来一个病号找我看病,典型的风寒外感,前一个医生给开的麻黄汤,很对证是不是,但是病人吃了以后,不但不出汗,腿还肿了,心里就害怕了,心想是不是大夫给我开错方子了,然后就来找我看,并且带了上次大夫开的方子和还没有煎的中药,我一看方子麻黄汤原方,药物的比例也对,为什么会病情没有缓解,反而加重了呢,再一看药物发现里面甘草的量和处方上的量不相符,多出了很多,就问病人怎么回事,病人说抓药的是我亲戚,怕我的药苦,就多送了点炙甘草,这就是好心办坏事。病因找到了,我说把甘草捡出来一些,回去再喝就好了,病人喝完以后不但感冒好了,腿肿也好了。还有杏仁70枚,枚杏仁大约40克,所以70枚杏仁大约28克,所以我们现在开杏仁一般都是10克左右。临床上开麻黄汤麻黄一般用10克,桂枝6克,甘草3克,杏仁10克这样一个比例。

我们再看他的煎服方法:上四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不须歠粥。余如桂枝法将息。首先麻黄是先煎的,同时要求去上沫,《伤寒论》里面凡事涉及到麻黄的方子,麻黄都要求先煎,这主要是因为麻黄这个药比较温燥,服药以后容易使人烦躁,可以提高人的兴奋性。所以现在有些不法分子利用麻黄的提取物麻黄碱制造冰毒贩卖,导致有一段时间市场上麻黄短缺。还有麻黄的发散作用比较强,容易导致大汗。如果不先煎服用可能病人睡不着或者出汗太多。当然每个人对麻黄的敏感程度不一样,因人因地而异,比如北方人腠理紧密,麻黄的量可以适当的大一些,南方人腠理比较疏松,麻黄的量可能要少一些。当然每个人对麻黄的耐受也是不一样的,原来用麻黄附子细辛汤治疗一例寒痹证,麻黄只用了3克,服完药以后,病人唱了一晚上帕瓦罗蒂的名曲----《今夜无人无眠》,她就对麻黄特别敏感,你要是敢用到9克,估计她得跳一晚上的天鹅湖,这个时候就需要调整一下用药了。

大家接着看,先煮麻黄由九升煮到七升,再加其他的药物,所以叫减两升,最后“煮取两升半,去滓,温服八合”就是在两升半的时候,把药渣去掉,分三次服药,一次服八合。这里的“合”在这里是读ge,汉代的一升等于十合,相当于现在20ml。前面桂枝汤一次服一升,这里一次服8合,服药的量减少了,主要是麻黄汤的发汗作用太强了,所以药量一次服用比桂枝汤少,这是为了避免发汗太过。

我们看后面仍然要求“温敷”和“微似汗”,后面还讲到“不须啜粥”,一是患麻黄汤证的病人,一般体质比较壮实,二是麻黄汤的发汗力量太强了,再喝粥容易导致发汗太过。其它的和桂枝汤的要求一样,包括服药方法和禁忌等。这就是麻黄汤证的方后注。

学完这个方证,我们要和桂枝汤做鉴别;实际上我们在讲第2条和第三条的时候已经区别过了,从病因病机上桂枝汤属于感受风邪,卫气不固,营阴外泄,是一个开泄的状态;麻黄汤是属于感受寒邪导致的卫闭营郁,一个凝滞的状态。从临床表现上看桂枝汤主要以汗出、头痛、发热、脉浮缓等为主;麻黄汤以发热、恶寒、无汗、身痛、脉浮紧等为主,治则方面桂枝汤是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麻黄汤是辛温解表,宣肺平喘。二者的鉴别要点就是有无汗出。

其次我们要和桂枝新加汤相鉴别,二者都可以治疗身体疼痛。麻黄汤的身体疼痛不但包括肌肉疼痛,还包括骨节疼痛,主要是感受寒邪,卫闭营郁,经脉不输导致的,临床伴有无汗、恶寒、发热、脉浮紧等症状,治疗主要是辛温发汗;桂枝新加汤的身痛主要以酸痛为主,主要是发汗过多,损伤了营阴,筋脉失养所致,临床伴有汗出,脉沉迟无力等症状,治疗当调和营卫,益气和营。一实一虚,不难鉴别。

最后还要和桂枝加厚朴杏子汤金相鉴别,二者都出现了喘,麻黄汤的喘主要是风寒外束,肺气郁闭造成的,伴有无汗、恶寒、发热、身痛、脉浮紧等风寒表实证,治疗当宣肺平喘;后者的喘主要是风邪侵袭,肺气上逆造成的,伴有汗出、恶风、脉浮缓等表虚证,治疗当降气平喘。实际上仍然是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区别。我们一般把桂枝加厚朴杏子汤的喘称之为表虚作喘;麻黄汤证的喘叫表实作喘。一字之差,表现迥异,这就是中医辨证的特色。

关于麻黄汤的临床应用,首先可以用于伤寒表实证,就是风寒外感,大家如果在门诊上会发现,可能很长时间见不到一个麻黄汤证,这主要是有以下几方面的原因:一是好多患者刚感冒的时候不是首先选择中医来治疗,我们前面讲的中国人看病四部曲就是这样,当轮到我们中医上手的时候,病证早就变了。二是随着气候的变暖,外感病中有相当一部分是风热外感,属于太阳温病的范畴。三是现在的人多食高粱厚味,体内能量过生,造成人的体质越来越热,即使感受了寒邪,很快就化热了。四是现在一些医生的误治,尤其是一些西医大夫,开中成药治疗感冒,一律清热解毒,都不辨证,既是风寒外感,清热解毒的药照用不误,遗留下很多后遗症。

在临床上如果我们仔细观察还是可以见到麻黄汤证呢!什么时候见到的最多呢!按说是冬天,但是在城市里面反而是夏天见到的比较多,因为冬天我们有暖气,反而是夏天我们用空调,如果温度过低就会形成典型的太阳伤寒证。14年的8月份治疗过一个28岁的男性公务员,夏天冒暑上班,出了一身的汗,到办公室马上感觉很凉爽,当时空调是16度,但是当晚回家以后就开始发热,还特别怕冷,晚上恨不得把家里的被子全盖身上,大家看看这都是不掏钱惹的祸,现在有些政府的办公部门,空调的温度定得太低了,进去办事的时候可能大家需要备一件棉袄。这个病人当晚还喝了一碗姜汤,但是一点汗都没有出来。再看看舌质很淡,脉是浮紧,这是典型的太阳伤寒。给麻黄汤一副即愈。

麻黄汤还可以治疗喘,主要是治疗风寒闭肺所引起的喘,像一些喘家,一到冬天受寒就发作,如果表现为无汗而喘,没有内热的情况下就可以用麻黄汤治疗。还有一些突然失音证,如果是风寒导致的也可以用本方治疗,原来在老师门诊上见过一例突然失音案,一个20多岁的女模特,大冬天衣服穿的很单薄,一边走还一边哆嗦,她说你看到处都是暖气,出门有车,这样穿可以显示身材,这就是传说中的美丽动人。前几天在外面呆的时间长了一些,感冒了,当天晚上就发热恶寒,最要命的是声音嘶哑了,第二天来看病的时候,靠纸笔和我们交流,说她还有背痛和不出汗。这是有一个明显的太阳伤寒呀,失音的原因是风寒闭肺引起的,《太阴阳明论》里讲:咽主地气,通于胃;喉主天气,通于肺。所以风寒闭肺咽喉就会发不出来声音,中医这个叫金实不鸣。怎么治疗?把体表的寒邪给赶跑了,把肺气郁闭的状态解除了就可以了,用麻黄汤加木蝴蝶两幅即愈。

我们知道肺还有一个作用:通调水道。《素问·经脉别论篇》曰:“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你看《内经》这些词写得多优美呀,咱们可以尽情的摇头晃脑的背。大家看肺通调水道到哪里了?到膀胱了。如果肺气郁闭了,还会出现什么症状?小便不利。如果因为肺气郁闭引起的小便不利,这个时候你用利尿的药能管用吗?你就是成箩筐的吃利尿药,也利不出来呀。因为膀胱里没有津液对吧。怎么治疗呢,开宣肺气,恢复其通调水道的功能。这叫什么治法?提壶揭盖法。可以拿自己的水杯打个比方(把盖子比喻成肺,把杯子比喻成膀胱)。所以临床上好多肺气郁闭导致的小便不利,我们需要用开上闸、通支流的提壶揭盖法。临床上好多因为感受风寒所导致的水肿病、小便不利等病证,我们就可以用麻黄汤开宣肺气,通调水道。临床上这种病人很多呀,尤其是风寒感冒以后引起的肾炎水肿很常见,这时候就可以使用麻黄汤进行治疗。

“麻黄八症”里面最多的症状就是疼痛,所以本方也可以治疗寒邪侵犯筋脉所引起的身疼痛,临床上一些肩周炎,腰背疼,如果表现为紧痛,遇寒加重,不宜汗出的话,用本方治疗可以温经散寒之痛。

所以咱们学习完麻黄汤,不要仅仅认为它是治疗风寒表实证的方子,我们把它更广泛的应用于内伤杂病的治疗上。我们总结一下麻黄汤治疗的范围:一是风寒表实证;二是寒邪导致的肺气郁闭证;三是寒凝筋脉证。

下面还有几条关于麻黄汤的条文,我们了解一下。首先我们看第36条和37条:

太阳与阳明合病,喘而胸满者,不可下,宜麻黄汤。(36)

太阳病,十日已去,脉浮细而嗜卧者,外已解也。设胸满胁痛者,与小柴胡汤,脉但浮者,与麻黄汤。(37)

第36条讲到太阳和阳明合病,就是邪气直接侵犯了太阳经和阳明经,导致两经同时发病。我们看后面的症状“喘而胸满”,属于肺系疾病,我们以方测证,这里感受的是风寒之邪,风寒之邪闭肺引起的喘而胸满;“不可下”表明可能里面有阳明里实的一些症状,像不大便,大便不畅等症状。大家看既有太阳病又有阳明病,属于表里同病,仲景采用先解表后治里的治疗方法。这表明阳明经证不是太急,如果属于表里俱实证即外面有太阳伤寒,里面有阳明里实证,这时候需要表里同治,可以用防风通圣散治疗。

第37条讲的是太阳伤寒的几种转归,开头“太阳病”,从后文“脉但浮者,与麻黄汤”来看,应该指的是太阳伤寒证。这条讲太阳伤寒已经过去十天了,可能有三种转归:一是脉由浮紧变为浮细,这里的“细”是和紧相对而言,就是脉象没有那么紧急有力,这是邪气退的表现。还出现了乏力嗜卧的症状,这是一种正气抗邪外出以后,自身也有损伤的表现,尤其是风寒外感经过发汗治疗以后,寒热疼痛的症状已经解除,但是这个过程中消耗了人体的元气,人会感觉很疲惫。这就说明病邪已经解除,正气也在逐渐恢复,这是大多数太阳伤寒的结局。

第二种转归是出现了胸满胁痛的症状,这是少阳经所过之处,属于一个定位的症状,说明邪气已经从太阳经转入少阳经了,所以用小柴胡汤治疗。

第三种转归是太阳病既没有外解,又没有传经,而是还在太阳经中。“脉但浮者”不但指脉象浮,还暗示发热恶寒、头身疼痛等症状还在。既然太阳伤寒仍在,虽然病程达十天以上,但是伤寒未解,仍可以斟酌使用麻黄汤治疗。所以说“宜麻黄汤”。

从本条所述太阳伤寒证的几种转归来看,虽然外感日久,有向愈的,有传变的,有不传变的。只要是表证未解,仍然可以解表,这条表明我们看疾病是否传遍主要看脉象和症状,而不是看发病的日数。

太阳病,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八九日不解,表证仍在,此当发其汗。服药已微除,其人发烦,目瞑,剧者必衄,衄乃解。所以然者,阳气重故也。麻黄汤主之。(46)

这一条讲的是太阳伤寒日久,迁延不愈,服用麻黄汤可能发生鼻衄而解的情况。大家看太阳病见到了“脉浮紧,无汗,发热,身疼痛”,此为是典型的太阳伤寒证。如果迁延到八九天以上仍然不解,当然还可以用麻黄汤发汗治疗,所以“麻黄汤主之”应该接在“此当发其汗”的后面,这就是倒装文法。在《伤寒论》中经常用到这种写法,主要是为了强调一些内容,这里主要强调服用麻黄汤后的一些表现。如果服用麻黄汤以后,症状稍有缓解,但仍然是无汗,并且病人有烦躁、畏光不欲睁眼,这是因为寒邪郁闭体表太过,汗发不出来,阳热郁遏于内所致,所以说“阳气重故也”。这时候既有伤寒证,又有阳热内郁引起的烦躁,应该属于大青龙汤的范畴。这个时候麻黄汤发汗的力量就显不足了,所以服用以后只能解除一部分症状。尽管如此服药以后,正气得药力相助,机体的阳气亢奋,这个时候就可能出现鼻衄而解的情况。这主要是邪气不能从皮毛卫分汗出而解,而内迫血分,迫血妄行,从清道而出,得衄而解。这种情况又称“红汗”。血汗同源,邪不能从汗而解,就可能内迫血分,从衄而解。而在衄之前,人体阳气鼓动欲驱邪外出,正邪交争,所以患者会出现身体烦躁、两目畏光而不欲睁眼,但是一旦出现衄血,使邪气从营血分而解,病可痊愈。这种情况要和后世的温病的热入营血相区别。热入营血的病人多表现为衄血后发热不减,并且身热夜深,五心烦热,舌质红绛,脉细数等,治疗需要清营凉血。

(二)麻黄汤禁例

以上是适合麻黄汤的条文,下面是麻黄汤的禁例,有些同学可能会说,这些条文并没有说不可以使用麻黄汤,但还是我们看每一条的后面都说什么呀?不可发汗,这个发汗就代表了麻黄汤。我们先看第83条。

咽喉干燥者,不可发汗。(83)

为什么咽喉干燥者不能用麻黄汤发汗呢?这代表了什么,首先代表了津液不足,津液不足的病人当然不可以用麻黄汤发汗。大家再想想,如果是外感的话,什么样邪气会导致咽喉干燥呀?风热外感,咱们前面讲过第6条: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当然我们说太阳温病初期会出现口微渴,咽微痛。这也不能用麻黄汤治疗!所以这一条提示我们风热外感,或者津液不足的病人,不能使用麻黄汤辛温发汗治疗。当然这也不是绝对的,极个别的风寒外感病人也可以出现咽喉干燥,主要是因为寒邪凝滞,导致津液输布失常导致的。这个时候我们可以看一下咽喉虽然干燥,但是颜色很淡,没有红肿热痛的表现。还有后面的少阴病也讲到了寒邪导致的咽喉疼痛。当然这不是常态。一般情况下出现咽喉干燥的病人,要慎用麻黄汤辛温发汗。

淋家不可发汗,发汗必便血。(84)

淋家:久患淋证之人。淋证是以小便频繁而量少,尿道灼热疼痛,排便不利,或小腹急痛,以腰腹为主要表现的病症。西医认为是泌尿系感染。中医叫淋证。后世把淋证分得更细,有哪几种呀?热淋(以尿频,尿急,尿痛,有灼热感为临床表现),尿里面有石头叫什么呀?石淋;尿砂子呢?砂淋;你看身体里面既有石头,又有砂子,如果再弄点水泥,我们就可以盖房子了。如果尿血呢?血淋;尿的很浑浊粘稠的话,叫膏淋,大家掌握的很好呀。但是不管什么淋证,都有一个共同的特性那就是解小便的时候疼痛。那引起的淋证的病因是什么呢?主要是湿热下注或肾阴不足造成的。这都是不能用麻黄汤这种辛温之剂治疗的,容易助热伤阴呀。即使淋家感受了风寒之邪,你也要慎用麻黄汤,如果误用了,就会辛温助热损伤血络,火上浇油呀,引起小便尿血。这条提示我们湿热内盛的病人,或者肾阴不足的病人要慎用麻黄汤。

疮家,虽身疼痛,不可发汗,汗出则痓。(85)

“痓”这个字读zhi,它实际上是这个“痉”字,应该是传抄《伤寒论》的时候写错了。在《金匮玉函经》《脉经》里面都做“痉”字,什么意思?就是痉挛,一般表现为经脉痉挛,牙关紧闭,严重会出现角弓反张。疮家指久患疮疡之人,我们见过这样的人吗?比如中风病人容易患褥疮,还有一些糖尿病人后期也容易出现皮肤溃烂。这些人的患疮疡以后,往往久久不愈,还不容易化脓,就是化脓了也不容易破,就是破了也不容易收口。大家看看这些人的体质怎么样?气血亏虚呀。所以气血不足的病人患疮疡不容易好。疮家在这里的代表了气血亏虚的人,这类病人的出现身痛,往往是气血亏虚,不能濡养经脉造成的。如果气血亏虚的病人感受了风寒之邪,你用麻黄汤治疗的话,会导致气血更虚,经脉更加失养,就会出现肌肉痉挛性疾病。本条提示气血亏虚的即使感受了风寒之邪,也不能用麻黄汤治疗。那怎么治疗呢,就需要扶正祛邪了。

衄家,不可发汗,汗出必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86)

“衄”读女,但咱们中医都读niu,将错就错了。衄就是身体出血的病证。衄一般指鼻子出血,鼻子出血叫鼻衄;牙龈出血叫齿衄;皮下出血叫肌衄。衄家指鼻子经常出血的病人,而且一般出血量还比较大,属于慢性失血类病证。(鹤壁二姐夫鼻出血的病案)这类病人往往血虚呀。不能用麻黄汤辛温发汗,如果误用了会出现什么状况呢?会出现“额上陷脉急紧,直视不能眴,不得眠。”就是误用以后会出现额头两边太阳穴这个位置,有个动脉,叫陷脉,这个地方会发紧,甚至头痛头晕,为什么呀,误汗以后伤及了营血,导致筋脉失养所致;还可以出现两眼直视,眼睛转动不灵活,这是中风前兆呀。我们前面第6条太阳温病误治以后也出现了“直视失溲”,所以这个“直视”代表了肝风要内动了。钱乙,大家知道吗?宋朝的儿科专家,著有《小儿药证直诀》。钱乙有一次去给皇亲国戚看病,号了号脉,问了问情况,钱乙说你没病,注意饮食就可以了,转身要走,看见一个小孩子,钱乙说这个小孩子倒是有病,今天总算没有白来一趟。这家人说:这孩子才没有病呢,能吃能喝能玩的。钱乙说:这个孩子真的有病,两三天之内就会发作。说完钱乙就走了。之后这家人说:你看现在的医生医德都不好,本来是给我看病的,他看不好,楞说我没有病,孩子好好的,非说孩子有病,肯定是想拿无病的人做有病的治来索要钱财。过了两天,孩子确实没事,家人说道:你看看,连钱乙这样的大家都成这样的人了。到了第三天这个孩子突然就突然倒地,口吐白沫,四肢抽搐,两眼外翻。这家人这时候才发现,钱乙所言不虚呀,料事如神,赶紧请钱先生过来看病吧。这家人就问:钱先生,你怎么知道这个孩子将要发病?钱乙说:我转身要走的时候,看见这个孩子两眼直勾勾的看着我,这个中医叫直视,属于肝风内动的前兆,所以我料定这个孩子很快就要发病,就是这个样子。肝风内动的病因一般是肝肾阴虚,肝阳上亢化风引起的。

大家看这里衄家指血虚的病人,如果用了辛温发汗的麻黄汤,不但会伤及营血,还会伤及肝肾之阴,所以会出现直视这种肝风内动的先兆。不得眠也是误治以后,营血更加亏虚,心神失养所致。本条提示血虚的病人要慎用麻黄汤辛温发汗。

亡血家,不可发汗,发汗则寒栗而振。(87)

这里的“亡血家”指经常失血的病人,和“衄家”属于一类,可能比衄家更严重一些,临床上崩漏、月经过多、严重的吐血都属于亡血家的范畴。这些人就是感受了风寒之邪,也要慎用麻黄汤治疗。如果误用了,就会出现“寒栗而振”,就是颤抖,全身冷的颤抖。就像冬天外出衣服穿少了,就会感觉瑟瑟发抖,这是阳虚的表现。这就是血虚的病人,误用了发汗的治疗方法,首先导致了营阴的外泄,同时阳气也随着营阴外散,阳随津脱了。这条提示我们血虚的病人要慎用辛温发汗治疗。

汗家,重发汗,必恍惚心乱,小便已阴疼,与禹余粮丸。(88)

汗家指经常出汗的病人,如果再用麻黄汤发汗,就会导致发汗太过,会造成什么后果呢?首先汗为心之液,发汗过多,容易损伤心之阴阳。导致“恍惚心乱”,恍惚就是心中空虚,无物所主,包括心慌、心悸、怔仲等。“小便已阴疼”就是小便后会出现疼痛,这往往是虚证,也是由于过汗伤及人体正气引起的,如果小便前疼痛多实证。禹余粮丸,有方无药,组方已经遗失了,从名字上看应该是一个收涩止汗剂,经常出汗的病人,再用辛温发汗的方法治疗,不但会伤阴,还会伤阳,如果没有外邪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首先选择收涩之法固护正气。

病人有寒,复发汗,胃中冷,必吐蚘。(89)

“蚘”是“蛔”的异体字。这条讲了一个有寒的病人不能发汗,大家看看哪里有寒?胃中。这个胃包括胃和肠,胃中冷指的是胃肠有寒,中焦虚寒的人。这条提醒大家中焦虚寒即使感受了风寒之邪,也要慎用麻黄汤发汗解表。如果误用了就可能出现吐蛔虫的现象,当然这有个前提,体内有蛔虫才可能出现这种情况。蛔虫也是一个很阳光的寄生虫,喜欢温暖的地方,这里用吐蛔暗示中焦有虚寒这样一个病机。

大家看以上条文说明了什么呀?大家用一句话概括总结一下。大家看不管是咽喉干燥者、中焦虚寒者,还是淋家、疮家、亡血家、汗家,衄家,代表的是什么样的外感群体呀?都是阴阳气血不足的人。所以我们可以用一句话概括:凡是阴阳气血不足的感受了外邪,皆不可以直接发汗。应该这么治疗呀?要扶正解表。阴虚的我们可以滋阴解表;阳虚的可以温阳解表;气虚的可以益气解表;血虚的可以养血解表。这就是以上条文的中心思想。所以麻黄汤在临床上不可以用于虚人外感,主要治疗体质壮实的人所患的风寒表实证。

脉浮数者,法当汗出而愈,若下之,身重,心悸者,不可发汗,当自汗出乃解。所以然者,尺中脉微,此里虚,须表里实,津液自和,便自汗出愈。(49)

脉浮代表病邪在表,脉数代表正邪斗争引起的发热症状。实际上这里脉浮数指外感表证未解,治疗当发汗解表。当然根据外感邪气性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发汗方式。太阳中风证就用温和发汗的桂枝汤,太阳伤寒就用辛温发汗的麻黄汤;太阳温病就用辛凉透汗的银翘散等。如果误用了下法,就会出现“身重,心悸”,这是误用下发以后,损伤了正气,这里主要是损伤了阳气,阳气亏虚不能温阳肢体则身重,阳虚心神失养则心悸,尺脉微,即尺脉微弱无力,是阳气不足的表现。所以说“此里虚”,此时就不能采用发汗的方法治疗,尤其是辛温发汗的治疗方法。此时既有里阳虚证,又有表证,属于阳虚兼表证,治疗当扶阳解表,我们前面学过一个方子,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就可以。“须表里实”这里主要指需要补阳气、扶正气,通过扶正解表的治疗,正气恢复了,人体气血充实了,抗邪有力,津液自和,表证得解,汗出而愈。这一条提示我们阳虚的病人,要慎用辛温峻汗的治疗方法。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假令尺中迟者,不可发汗。何以知然?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50)

“脉浮紧者,法当身疼痛,宜以汗解之。”指出脉浮紧,往往伴有身疼痛,多是太阳伤寒证,可以采用发汗解表的治疗方法。如果出现“尺脉迟者”,则“不可发汗”,为什么呢?仲景说“以荣气不足,血少故也”,也就是这是营血不足的缘故。前面我们学过62条也是出现了身痛,脉迟,也是营血不足引起的。迟脉在这里代表了营血不足,如果营血不足的病人感受了风寒之邪,就不能用麻黄汤直接辛温发汗了,否则会导致营血更加损伤。这里仲景没有给出相应的治疗方剂,大家想想用什么方子比较合适---桂枝新加汤就可以。

以上是麻黄汤的禁例,属于第二大板块,我们下面学习太阳伤寒的第三大板块表郁轻证。

三、太阳表郁轻证

我们首先看第一个表郁轻证,23条的桂枝麻黄各半汤证。

(一)桂枝麻黄各半汤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如疟状,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宜桂枝麻黄各半汤。(23)

“太阳病,得之八九日”首先说明这个外感病有一定时间了,也不一定正好是八九天,只是相对来说发病时间比较长了。出现了“如疟状”疟就是疟疾,有什么特点呀?一般是先怕冷,再发热,然后一出汗,这一阵就过去了。而且它发作的最大特点就是发作有时,阵发性的发病,有时候一天发作一次,有时候几天发作一次。那这里讲“如疟状”,就是像疟疾发作一样,但不是疟疾病,在这里表明会出现一些阵发性的症状,什么样的阵发性症状呢?“发热恶寒,热多寒少”,就是既有发热,又有恶寒,但是发热比较多一点,而且这种发热恶寒是阵发性的,就像疟疾一样,就是一天之内可能有几阵,上午一阵寒热,下午一阵寒热,或者晚上一阵寒热,这就叫做“如疟状”。这种阵发性的发热恶寒出现在外感病中,往往病程比较长。

再看后面“其人不呕,圊便欲自可,一日二三度发”。这是鉴别诊断的症状,首先“不呕”,我们前面第4条学过“颇欲吐”,所以这里呕吐代表了少阳病,因为少阳病有喜呕这样一个症状。“不呕”表明尽管本证有阵发性的发热恶寒,和少阳病的寒热往来相似,但是这不是少阳病,所以用“不呕”来否定邪气传到了少阳经。“圊便欲自可”圊通清,清什么意思呀?《说文解字》说:“厕也”。厕所,那引申为动词什么意思?你到厕所干什么呀?有的人说,我喜欢到厕所看书、看手机,喜欢被熏陶的感觉,这个习惯不好,首先厕所的环境不太好,其次长时间的蹲厕所容易导致脱肛。当然绝大多数的人去厕所就是排大小便。“欲”就是“续”的意思,“圊便欲自可”就是大小便持续正常,实际上就是讲大小便正常。这也属于鉴别诊断的症状,说明邪气没有到阳明经,因为阳明病往往表现出来大便秘结、小便不畅。所以“圊便欲自可”主要是为了排除阳明病。

“其人不呕”排除了少阳病;“圊便欲自可”排除了阳明病。实际上就是告诉我们尽管这个外感病已经很长时间了,也出现了阵发性的发热恶寒,但它还是在太阳经,而且“一日二三度发”,就是一天发作两三次,这就是表郁轻证。什么原因呢?主要是因为正气不足,不能把邪气给驱除了,邪气也不是太盛,往里走也困难,就郁在了体表,处于正虚邪恋的状态,就出现了以上症候。

以下是几种转归,“脉微缓者,为欲愈也。”这里的微是略微、稍微的意思。脉微缓,指脉象不浮紧而呈现略微缓和之象。如果阵发性的发热恶寒,见到了脉象趋于缓和之象,是邪气即将解除的征兆,所以说“为欲愈也”。“脉微而恶寒者,此阴阳俱虚,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这里的脉微指脉微弱无力,代表里阳虚;恶寒代表表阳虚,这里的阴阳代表表里,所以这里的脉微代表里虚,恶寒代表表虚,表里俱虚,也叫阴阳两虚。这个时候当然不能再用汗、吐、下这些伤正的治疗方法了,此时怎么治疗呢?此时需要温补肾阳,可能需要用四逆汤了,这是第二种情况。第三种情况“面色反有热色者,未欲解也,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热色就是红色,“面色反有热色者”,就是有些病人除了阵发性的发热恶寒,还会出现面部发红。有些病人可能脸看着也不红,但他感觉脸发热、发烫,而且还是阵发性的,一天热好几次,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未欲解也”这是表邪郁滞引起的,表邪郁滞于太阳经,日久不解化热所致。同时说明邪气还在太阳经,既没有外解,也没有里传。再往下看“以其不能得小汗出,身必痒”,就是除了面色发红、发热,还有无汗、身痒,无汗表明还是寒邪郁闭体表,所以无汗,如果寒邪郁闭较重就会出现身疼痛,像麻黄汤一样,如果寒邪郁滞较轻就会出现身痒。所以身痒是寒邪郁滞体表较轻的缘故。

下面总结一下本方证的因机证治,首先感受的是风寒之邪,但是时间比较长了,此时处于正气略显不足,邪气也不是太盛这样一个状态。所以病机是病久邪郁,正虚邪恋。其症状特点:一是阵发性的发热恶寒,热多寒少,一天发作两三次;二是面部会出现发热的感觉;三是无汗,身痒;四是没有少阳病和阳明病。

这种风寒郁滞体表的轻证,怎么治疗呢?直接用辛温发汗治疗容易伤正,不发汗邪气不去,所以张仲景用桂枝麻黄各半汤。

桂枝一两十六铢(去皮)芍药生姜(切)甘草(炙)麻黄(去节)各一两大枣四枚(擘)杏仁二十四枚(汤浸,去皮尖及两仁者)

本方就是麻黄汤和桂枝汤合在一起,而减少用量。药物组成我们就不说了,看它的用量,桂枝用了一两十六铢,这里涉及到汉代一个计量单位,铢,汉代的一两等于二十四铢。桂枝汤里桂枝用了三两,麻黄汤里用了二两,这里桂枝的量是一两十六铢,相当于原方总量的三分之一。其实林亿在校订的时候已经算过了:见方后注原文。也就是说桂枝麻黄各半汤其实取的是桂枝汤和麻黄汤的各三分之一。以小剂量的发汗解表药,治疗表郁轻证,这就是古人的智慧。麻黄汤和桂枝汤放在一起,而且用量减少了三分之一,自然发散力量就比较弱,既可以驱邪又不伤正,这属于中医的小汗之法。所以本证的治则就是辛温解表、小发其汗。麻黄汤属于峻汗之法,桂枝汤属于和汗之法,桂枝麻黄各半汤属于小汗之法,针对不同程度的外感风寒,采用不同的发汗之法,这就是中医的辨证论治。

再看煎服方法:“上七味,以水五升,先煮麻黄一二沸,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一升八合,去滓,温服六合。本云,桂枝汤三合,麻黄汤三合,并为六合,顿服。将息如上法。”一是这里是用水五升煎药,因为药量少了,所以用的水也少了,二是麻黄还是先煎去上沫,这是仲景使用麻黄的标准程序;三是一次服用六合,服用的量也比较少,因为病邪比较轻;四是也可以取麻黄汤和桂枝汤各三合,一次顿服,就是一次喝完六合。将息就是调理。这就是本方的服用方法。

本方的另外一个意义,开创了中医“合方”思想的先河。古人这种思路对后世影响很大,临床上有些复杂的疾病,可能有两三个病机,此时一个方子可能解决不了所有的问题,就需要合方来治疗,比如一个感受寒邪的病人,出现了发热、恶寒、无汗、头项强痛,同时还出现了胃凉、腹疼、腹泻等症状,此时就需要用葛根汤合上理中汤治疗。这就是合方的思想。它的临床意义就在于此。

桂枝麻黄各半汤临床主要治疗一些风寒引起的皮肤病,门诊上可以见到一些身痒的病人,如果是受凉受风就身痒,没有风寒一点事情都没有,这往往是风寒邪导致的身痒,这是风寒郁滞体表导致的。此时可以考虑使用桂枝麻黄各半汤治疗。临床上还可以治疗面部烘热案,尤其是绝经期的女性,如果没有内热的话,此方效果亦佳。原来治疗过一个37岁的张姓女病人。年10月初诊,主诉,面部发热半年余。一年前因月经不调,服药调理后,月经更加不规律,刻诊:面部时发热,一天发作两三次,上午比较严重,但是体温不高,皮肤发紧,不宜汗出,怕冷,舌质淡红,苔薄白。此病人的面部烘热就是寒邪郁滞体表所致,应用本方治疗一周即愈。

我们再看下一个方证第25条。

(二)桂枝二麻黄一汤

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25)

首先看前半段:“服桂枝汤,大汗出,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这是一个服用桂枝汤不当导致的大汗出。服用解表药,出汗的程度以“遍身漐漐微似有汗出者”益佳,不能“如水流离”,这里就是没有按照桂枝汤的服药方法去做,导致了大汗出。当然这里的桂枝汤我们要灵活看待,桂枝汤在此也可以通指解表发汗之剂,不一定就是喝了桂枝汤,凡是解表剂,仲景都要求微汗出。这里面服用完桂枝汤解表以后,出现了大汗出,说明所用的发汗方法不当。大汗出后,表证可能还在,也可能传变。这里出现了两种结果:一是大汗出后,脉洪大者,与桂枝汤如前法。脉洪大,多见于阳明病,尤其是白虎汤的四大症:大热、大渴、大汗出、脉洪大。洪脉属于来盛去衰的脉象,一般洪脉都伴有伤阴的表现,因为这里面有大汗出,所以津液会受到不同程度地损伤。但是出现洪脉就是到阳明了吗?仲景接下来说“与桂枝汤如前法”,显然没有到阳明,因为还是用桂枝汤治疗的。此处表明病邪还在太阳经。所以我们不能根据一个脉象就断定这个病邪的部位,还要看它伴随的症状,整体去判断。那太阳经为什么会出现脉洪大呢?这是因为一时发汗太过,气血涌于体表所引发的,是一时性的脉洪大,因为汗多伤阴,所以会出现来盛去衰的脉象。此时还应该伴有一系列的太阳表证,此时还需要用桂枝汤治疗。这就说明虽然开始发汗的方法不当,但是没有造成严重的后果,而且表证还在,治疗还需要解表,但是一定要用桂枝汤治疗,不管前面用的是麻黄汤、还是大青龙汤,既然大汗出了,说明正气已经有损伤了,所以需要用桂枝汤来治疗,要严格按照桂枝汤的服药方法和护理方法来服药。如果说表证误汗以后出现了大汗出、脉洪大、口渴者,这才是邪气到了阳明了,这就是后面的26条,我们讲到阳明病的时候再讲。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发汗后出现了“若形似疟,一日再发者,汗出必解,宜桂枝二麻黄一汤。”这里的“形似疟”和23条讲的“如疟状”的临床表现一样,就是阵发性的发热恶寒。但是它是一天发作两次,比桂枝麻黄各半汤证要轻一些,此病机还是表邪郁滞体表不解的缘故,但是毕竟出现在大汗出后,正气已虚,但是邪气亦微,处于正虚邪微的病机状态。所以其临床表现为:阵发性发热恶寒、一日再发,往往无汗,脉浮弱,舌质淡,苔薄白。怎么治疗呢,既然其病情比桂枝麻黄各半汤要轻,所以发汗解表的力度更要弱一下,此时采用辛温微汗的治疗原则。

采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治疗:

桂枝一两十七铢(去皮)芍药一两六铢麻黄十六铢(去节)生姜一两六铢(切)杏仁十六个(去皮尖)甘草一两二铢(炙)大枣五枚(擘)

桂枝二麻黄一汤的量,林亿已经给我们算过了,基本上是取桂枝汤的十二分之五,麻黄汤的九分之二的量,二者的比例大概就是二比一。所以桂枝二麻黄一汤的量很轻,它的发汗力量相对较弱,属于微微发汗的方子。桂枝麻黄各半汤属于小发汗的方子,这是微微发汗的方子,本证虽然也是表邪郁滞,但是症状比较轻,邪正双方的斗争不是很激烈,这样的表郁轻证服用桂枝二麻黄一汤比较合适。服用方法没有什么特别之处,我们就不讲了。

两个方子的药物组成一样,而量不一样,只是病机有轻重之别,其临床应用的范围也是一样的。临床上对于表郁久久不解,症状不是很典型的病证,可以考虑使用这两个方子治疗。这类病人多见于老人、孩子、一些慢性病人,他们的正气往往不足,如果感受的外邪不重,邪正斗争不是那么激烈,表现的症状不典型,往往表现出这种表邪稽留日久不解,如果出现了阵发性的发热恶寒,或者面色发红,身痒的病人,根据程度不同分别采用以上两方治疗。还有一些感冒后遗症的患者,虽然大部分表证已经解除,但是总感觉身体不舒爽,有轻微的怕冷、身热,有点头沉略疼等,也属于表邪郁滞久久不解的范畴,这也是表郁轻证的范畴。亦可以考虑使用此两方治疗。我们下面看刘老的一个病案:刘某,女,12岁。初春感受风寒邪气,头痛发热,家人自购“平热散”。服药后汗出较多,随后发热消退。但第二天发热恶寒如疟疾之发作,上午一次,下午二次。脉浮略数,舌苔薄白而润。究其原因,属于发汗太过,在表之邪气反而稽留不解,当用桂枝二麻黄一汤小汗之法治疗。

当然这个方子也可以治疗更年期综合征引起的阵发性的发热恶寒,还可以治疗身痒面热等病证,但是要排除真正的内热才可以使用。那临床上有没有体表有风寒之邪郁滞,里面有内热的情况呢?当然有了,如果这个症状比较轻的话,就是我们下面要讲的桂枝二越婢一汤。

(三)桂枝二越婢一汤

太阳病,发热恶寒,热多寒少。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宜桂枝二越婢一汤。(27)

这也是一个倒装句,“宜桂枝二越婢一汤”应该接在“热多寒少”的后面。首先看前半段,也出现了如疟状的表现,这是太阳表证。但是我们看看用的方子,这里涉及到了一个越婢汤,此汤见于《金匮要略》,有麻黄、石膏、生姜、大枣和甘草组成。这里的仲景用到了石膏,石膏是辛寒的,辛可以透热、寒可以清热,表明里面有内热的病机。以方测证,这个方证应该是外有表邪郁滞,里面还有化热的情况,而且还是发热重,恶寒轻。这个方子从组成来看,可以认为其属于太阳温病的代表方。前面第六条讲过“太阳病,发热而渴,不恶寒者为温病”。虽然《伤寒论》对温病的发病规律没有系统的研究和阐述,但实际上这个方子可以看成是太阳温病的代表方。太阳中风用桂枝汤,太阳伤寒用麻黄汤,太阳温病就可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从病机上讲,可以认为本证属于太阳温病初期,温热邪气郁遏肺卫引起的。刘渡舟曾经说道:“此方辛以透热,凉以清热,因为里面有石膏,因此带有一定的辛凉解表之意。”这个观点很符合临床,这个方子开创了辛凉解表的先河。

本证的属于温热邪气侵犯肺卫导致的,因为感受的是温热邪气,所以发热比较重,温热邪气干扰了卫气的功能,从而影响了卫气的温煦功能,所以会出现轻微的恶寒,所以本方证表现为热多寒少。当然还可以出现心烦、口渴、咽痛等内热的情况,前面讲第六条的时候我们总结过:发热重,恶寒轻,口微渴,咽微痛,脉浮数,舌边红。这个比较符合临床,所以用桂枝二越婢一汤,发散肺卫的郁热。本条的临床意义在于此。

后面还有一句话,“脉微弱者,此无阳也,不可发汗”。脉微弱,这里的脉微指略微的意思,脉微弱就是略微虚弱的意思,“此无阳也”,这里的阳首先指表,说明已经不是单纯的太阳表证了。此时不能再单纯的用发汗解表的方法治疗了,所以说不可发汗。还有一种理解,太阳温病出现了不足之脉,说明正气受伤了,正气无非是人体的气血津液,对于温热邪气而言,最容易伤的就是津液,所以这里的“无阳”代表了伤阴了,而不是阳气伤了。此时当然也不可以用辛温发汗的方法治疗。当然温热邪气的传变有其自身规律,叶天士总结为卫气营血。那如果在一个太阳温病里面出现了正气不足的脉象,说明人体内的津液受到了不同程度地损伤,疾病可能向里传变,此时就要慎用或不能使用解表的方剂治疗。

我们看本方的组成和用量:桂枝芍药麻黄甘草(炙)各十八铢大枣四枚(擘)生姜一两二铢(切)石膏二十四铢(碎,绵裹)。主要是桂枝汤合上越婢汤,其用量林亿也算好了,取桂枝汤的四分之一,越婢汤的八分之一,二者的比例正好是二比一。但是从整个方子的组成用量来看,还是偏温的。但是里面用到了石膏和芍药,所以我们一般认为这是一个治疗风热外感初期的一个代表方。其煎服方法没有什么特别的,大家自学吧。

本方的临床应用,既可以用于温热病的初期,也可以用于表郁内热证,提到表郁内热证,我们学过大青龙汤证,是表郁内热的重证,而本方属于轻证。本方也可以治疗表郁内热性的皮肤病和面部发热证。原来治疗过赤峰的一个52岁的女性,患荨麻疹1年了,来看的时候正好是夏天,穿着个短袖,上肢皮肤上都是血道子,我就问她是不是和谁打架了?怎么被挠成这个样子,她说:大夫,你想多了,这是我自己挠的,太痒了。我说你轻点挠呀,对自己下手也忒狠了。病人说,女人嘛,对自己下手不是要狠一点,关键是不狠不解痒呀,她说我平时很少穿短袖短裤,裸露的皮肤只要受风或者受寒就起荨麻疹,非常的痒,而且色红,这不来北京游玩来了,天气太热了,穿短袖试试吧,就成这样子了,这个病已经困扰我一年了。同时病人还伴有烘热汗出,汗后怕冷,一天发作三四次,舌质红,苔薄白。我们看这就是风邪郁滞体表,痒则为风,还伴有阵发性的发热恶寒(烘热汗出,汗后怕冷),舌质红,代表内有郁热,所以其病机就是风邪郁滞体表兼有内热。治疗辛温微汗,兼清里热。选用本方加减治疗一个月,基本痊愈。

讲完这个方证,太阳病,表郁轻证就算讲完了,这属于太阳病本证的第三大板块的内容,前两个板块主要讲太阳中风证和太阳伤寒证,以及它们的禁忌症和兼证。这些大家要给串起来记比较好记。以上都属于太阳病的范畴,如果误治以后,不能用太阳经来统摄疾病,这就是太阳病的变证,下面我们开始讲太阳病的变证,也称之为坏证。

高卫平

赞赏

长按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圆白癜风抗白梦
白癜风的治疗办法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pgs.com/yzfsr/2064.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