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孩子都多多少少经历过几次腹泻,如果孩子是一时饮食不注意或肚子着凉造成的,在1~2天内自行缓解,家长其实不用过于担心。孩子如果存在长时间的腹泻情况,我们就要引起重视了。因为反复的腹泻会使身体正常的胃肠道运作失常,严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
有的孩子腹泻1~2周,甚至1~2个月,家长没办法,总是频繁地给孩子吃抗生素、蒙脱石散、益生菌等等,虽然能缓解一时症状,但总是不能痊愈。
中医认为,小儿腹泻总不离“脾胃”两个字。汤药调理、穴位贴敷,配合小儿推拿,对小儿腹泻的疗效非常显著。中医讲究辨证论治,小儿腹泻也分很多类型,不同的类型治疗的方式和推拿的穴位手法也都不一样。
所以,家长要搞清楚自己孩子属于哪一种腹泻,再来针对的进行调理治疗。
如果你的宝宝出现这些症状,须引起重视!
1、有乳食不节、饮食不洁,或感受时邪的病史。
2、大便次数增多,粪质稀薄。
3、重症泄泻,可见小便短少,高热,烦渴,精神萎靡,皮肤干瘪,囟门凹陷,目眶下陷,啼哭无泪,口唇樱红,呼吸深长,腹胀等症。4、痢疾:大便为黏液脓血便,腹痛、里急后重明显(腹痛窘迫,时时欲便,肛门重坠,便出不爽),次频量少。粪便常规检查有脓细胞、红细胞和吞噬细胞,大便培养可有痢疾杆菌生长。
一、伤食泄
脘腹胀满、肚腹作痛、痛则欲泻、泻后痛减、粪便酸臭或如败卵,嗳气酸馊、或欲呕吐、不思乳食、夜卧不安、舌苔厚腻。
治则:清热导滞,和中止泻。
取穴:清胃经、清天河水、顺运内八卦、清补大肠经。
方义:清胃经以消食化积,顺应升降;食积多有郁热,清天河水以清散郁热;顺运八卦可宽胸理气,消积导滞;清补大肠具有调理肠腑、渗湿止泻之功。
二、脾虚泄
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色淡不臭、时轻时重、面色萎黄、肌肉消瘦、神疲倦怠、舌淡苔白且易反复发作。
辨证要点:大便稀溏,多见食后作泻,面色萎黄,舌淡苔白,且易反复发作。
治则:健脾止泻。
取穴:清补大肠经、清补脾经、补脾经。
方义:清补大肠经意在调理肠腑,化湿止泻;清补脾经意在健脾助运而止泻;补脾经意在健脾益气而止泻。
三、风寒泄
泄泻清稀、中多泡沫、臭气不甚、肠鸣腹痛或兼恶寒发热、舌苔白腻。
治则:疏风散寒、温中止泻。
取穴:揉一窝风、揉外劳宫、清补大肠经,愈后以清补脾经善后。
方义:揉一窝风以发散风寒;揉外劳宫温中散寒而止痛;清补大肠以调理肠腑,渗湿止泻。
四、湿热泄
泻下稀薄、水分较多或如水注、粪色深黄而臭或见少许黏液、腹部时感疼痛、食欲不振、肢体倦怠、发热或不发热、口渴、小便短黄、舌苔黄腻。
治则:清热利湿、和中止泻。
取穴:平肝经、清胃经、清天河水、清补大肠经。
方义:清肝经意在清泻肝火、行气导滞;清胃经意在清内湿热;清天河水可清一切热邪,以增强清热利湿之效;清补大肠以调理肠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