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新研制、新发现、新引进的无食用习惯的,符合食品基本要求的食品称新资源食品。《新资源食品管理办法》规定新资源食品具有以下特点:
(一)在我国无食用习惯的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二)在食品加工过程中使用的微生物新品种;
(三)因采用新工艺生产导致原有成分或者结构发生改变的食品原料。
新资源食品应当符合《食品卫生法》及有关法规、规章、标准的规定,对人体不得产生任何急性、亚急性、慢性或其他潜在性健康危害。
国家鼓励对新资源食品的科学研究和开发。
枇杷叶
枇杷叶(学名:EriobotryajaponicaThunb.)为蔷薇科植物枇杷的叶子。又名巴叶、芦桔叶(《中药材手册》)。原植物枇杷又名:卢橘(广东)。有清肺止咳,和胃利尿,止渴的功效。有治疗肺热痰嗽,咳血,衄血,胃热呕哕作用。
中国大部分地区均有栽培。分布于中南及陕西、甘肃、江苏、安徽、浙江、江西、福建、台湾、四川、贵州、云南等地。全年均可采收,晒干,刷去毛,切丝生用或蜜炙用。
枇杷叶根据炮制方法的不同分为枇杷叶、蜜枇杷叶、炒枇杷叶,炮制后贮干燥容器内,蜜枇杷叶、炒枇杷叶密闭,置阴凉干燥处。
功能
清肺止咳,降逆止呕。
主治
1、肺热咳嗽,气逆喘急:本品味苦能降,性寒能清,具有清降肺气之功。
2、胃热呕吐,哕逆:本品能清胃热,降胃气而止呕吐、呃逆。
3、西医诊为急性支气管炎、大叶性肺炎、百日咳、支气管扩张等属于热痰型者,急慢性胃炎、膈肌痉挛等属于胃火炽盛者。
性味
苦,微寒。
归经
归肺、胃经。
备注
枇杷根:苦,平。清肺止咳,镇痛下乳。主治肺结核咳嗽,风湿筋骨痛,乳汁不通。用量0.2~1两。
枇杷核:苦,寒。疏肝理气。主治疝痛,淋巴结结核,咳嗽。用量1.5~3钱。
化学成分
本品含挥发油(主要为橙花椒醇和金合欢醇)以及酒石酸、熊果酸、齐墩果酸、苦杏仁苷、鞣质,维生素B、C,山梨醇等
药理作用
本品有镇咳、平喘作用,祛痰作用较差;煎剂在体外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制作用,对白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及痢疾杆菌亦有抑制作用。乙醚冷浸提取物及所含熊果酸有抗炎作用。
作用
镇咳、祛痰、平喘作用
本品所含苦杏仁甙在体内水解产生的氢氰酸有止咳作用.水煎剂或乙酸乙酯提取物有祛痰和平喘作用.其叶所含之挥发油有轻度祛痰作用.亦有报告指出,枇杷叶止咳作用强,祛痰作用较差。
抗菌作用
实验表明:本品水煎剂或乙酸乙酯提取物对白色或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双球菌、福氏痢疾杆菌均有抗菌作用.但有人认为,枇杷叶无抗菌作用,并能刺激金黄色葡萄球菌的生长。
其他作用
有报告指出,枇杷叶乙醇冷浸提取物对大鼠角叉菜胶所致足肿胀局部用药有抗炎作用,温浸提取物局部用药或灌胃给药、冷浸提取物灌胃给药均无抗炎作用.
补充营养
枇杷含有多种营养素,能够有效地补充机体营养成分,提高机体抗病能力,发挥强身健体的作用。
润肺止咳
枇杷核中含有苦杏仁甙,能够镇咳祛痰,治疗各种咳嗽。
降胃止呕
枇杷叶泄热苦降,下气降逆,为止呕之良品,可治疗各种呕吐呃逆。
预防流感
枇杷果实及叶有抑制流感病毒作用,可以预防四时感冒。
镇痛
各种疼痛:枇杷叶的有效成分之一是苦杏仁甙。它经人体吸收后,可分解为氰酸和苯甲醛,这两种物质都具有抗癌作用。苯甲醛进一步转变为一种类似阿司匹林的物质,能发挥很强的镇痛作用。
护肤
枇杷叶洗浴更是让人感觉气血通畅,飘飘怡人。用时放入布袋内泡于浴缸中,人在其中盆浴可使肌肤光滑柔嫩,还有消除痱子、斑疹等皮肤炎症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护肤妙药。
常年为“青春痘”、过敏性皮疹忧愁不已的“真痘”一族,可家中常备养肝肺的妙药,桑叶、枇杷叶、玫瑰花,以上或单用,或合用,沸水泡,代茶饮,皮肤自会风平浪静,颜面“繁荣”,和颜悦色。
抗癌
枇杷是原产中国的蔷薇科常绿植物,自古以来就被当作药材使用,有止痢、止咳、利尿等功效,对神经痛、关节炎、腰疼和癌症等亦有一定疗效。
新资源食品与保健食品的区别
新资源食品和保健食品的区别在于:
1.保健食品是指具有特定保健功能的食品,而且申请审批时也必须明确指出具有哪一种保健功能,并且需要在产品包装上进行保健功能标示及限定,而新资源食品具有一种或者多种功能则不在产品介绍中详细标示。
2.新资源食品和保健食品的适用人群不同,前者适用于任何人群,而后者适宜于特定人群食用。
新资源食品名单
透明质酸钠年第9号马乳酒样乳杆菌马乳酒样亚种年第9号瑞士乳杆菌R0052年第4号婴儿双歧杆菌R0033年第4号两歧双歧杆菌R0071年第4号弯曲乳杆菌年第2号球状念珠藻(葛仙米)年第10号黑果腺肋花楸果年第10号乳木果油年第7号宝乐果粉年第7号N-乙酰神经氨酸年第7号顺-15-二十四碳烯酸年第7号西兰花种子水提物年第7号米糠脂肪烷醇年第7号γ-亚麻酸油脂(来源于刺孢小克银汉霉)年第7号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年第7号木姜叶柯年第7号(3R,3R)-二羟基-β-胡萝卜素年第7号茶叶茶氨酸年第15号线叶金雀花卫生计生委年第12号塔格糖卫生计生委年第10号奇亚籽卫生计生委年第10号圆苞车前子壳卫生计生委年第10号罗伊氏乳杆菌卫生计生委年第10号蛹虫草卫生计生委年第10号植物甾烷醇酯卫生计生委年第10号壳寡糖卫生部年第6号水飞蓟籽油卫生部年第6号柳叶蜡梅卫生部年第6号杜仲雄花卫生部年第6号乳酸片球菌卫生部年第6号戊糖片球菌卫生部年第6号番茄籽油卫生计生委年第20号枇杷叶卫生计生委年第20号竹叶黄酮卫生计生委年第20号燕麦β-葡聚糖卫生计生委年第20号清酒乳杆菌卫生计生委年第20号低聚木糖卫生计生委年第20号湖北海棠叶茶海棠叶卫生计生委年第20号产丙酸丙酸杆菌卫生计生委年第20号阿拉伯半乳聚糖卫生计生委年第20号磷虾油卫生计生委年第16号马克斯克鲁维酵母卫生计生委年第16号显齿蛇葡萄叶卫生计生委年第16号裸藻卫生部年第10号1,6-二磷酸果糖三钠盐卫生部年第10号丹凤牡丹花卫生部年第10号狭基线纹香茶菜卫生部年第10号青钱柳叶卫生部年第10号光皮梾木果油卫生部年第10号长柄扁桃油卫生部年第10号低聚甘露糖卫生部年第10号茶树花年第1号盐地碱蓬籽油年第1号美藤果油年第1号盐肤木果油年第1号广东虫草子实体年第1号阿萨伊果年第1号茶藨子叶状层菌发酵菌丝体年第1号人参人工培养卫生部年第17号中长链脂肪酸食用油卫生部年第17号小麦低聚肽卫生部年第17号蛋白核小球藻卫生部年第19号乌药叶卫生部年第19号辣木叶卫生部年第19号蔗糖聚酯卫生部年第19号蚌肉多糖年第2号玛咖粉卫生部年第13号元宝枫籽油卫生部年第9号牡丹籽油卫生部年第9号翅果油卫生部年第1号β-羟基-β-甲基丁酸钙卫生部年第1号金花茶卫生部年第9号显脉旋覆花
小黑药卫生部年第9号诺丽果浆卫生部年第9号酵母β-葡聚糖卫生部年第9号雪莲培养物卫生部年第9号DHA藻油年第3号棉籽低聚糖
棉子低聚糖年第3号植物甾醇酯年第3号植物甾醇年第3号花生四烯酸油脂年第3号白子菜年第3号御米油年第3号雨生红球藻卫生部年第17号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卫生部年第17号磷脂酰丝氨酸卫生部年第15号玉米低聚肽粉卫生部年第15号γ-氨基丁酸卫生部年第12号初乳碱性蛋白卫生部年第12号共轭亚油酸卫生部年第12号共轭亚油酸甘油酯卫生部年第12号植物乳杆菌卫生部年第12号杜仲籽油卫生部年第12号菊粉卫生部年第5号多聚果糖卫生部年第5号茶叶籽油第18号盐藻及提取物
盐藻
盐藻提取物第18号鱼油及提取物
鱼油
鱼油提取物第18号甘油二酯油第18号地龙蛋白第18号乳矿物盐第18号牛奶碱性蛋白第18号低聚半乳糖卫生部年第20号副干酪乳杆菌卫生部年第20号水解蛋黄粉卫生部年第20号异麦芽酮糖醇卫生部年第20号植物乳杆菌(菌株号v)卫生部年第20号植物乳杆菌(菌株号CGMCCNO.)卫生部年第20号叶黄素酯卫生部年第12号L-阿拉伯糖卫生部年第12号短梗五加卫生部年第12号库拉索芦荟凝胶卫生部年第12号嗜酸乳杆菌卫生部年第12号植物乳杆菌(菌株号ST-Ⅲ)卫生部年第12号鼠李糖乳杆菌(菌株号R)卫生部年第20号塔罗油卫生部年第10号珠肽粉卫生部年第20号菊芋卫生部年第16号蔗糖聚酯卫生部年第15号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