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免疫风湿热
风湿热病因
医治风湿热
风湿热防治
急性风湿热风湿热传染
风湿热肝脏

各路预防流感的中药方,靠谱吗正确的中医预

上海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6621862.html

潘毅

正确预防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

——《素问·至真要大论》

中医围绕“平衡”两字做文章。

治疗如是,预防亦如是。

年前,《流感下的北京中年》刷了屏,随之而来的各种评价文也不少,本文不想蹭热度再去评论。

但流感太常见了,去了一波又来一波,这不,钟南山院士做出了预警,三月份可能还有一波新的流感杀到,且现有的乙型疫苗的匹配性还跟不上。

因此,不少人将目光投向中医的预防,不想自己遭罪,更不想重蹈《流感下...》一文作者之辙。

不得不疑

每逢流感,最常见的是:各医院及一些中医大小咖们纷纷推出各种预防流感复方,看得人眼花缭乱,不知选哪个好!

有这样一个问题,似乎不是很多人质疑:预防流感方,靠谱吗?

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不妨先看看这些方子的组成,其原理是否符合中医预防理念?

或者说,这些方到底合不合理?

什么是辨证论治

?

在解释上述问题之前,我们先看看中医是怎么治病的?

大家都知道,中医治病讲究的是辨证论治。

那什么是辨证论治?

这里不引用书本概念,以下用通俗地说法解释:什么是证,什么是辨证,什么是论治。

证,是个体对致病因素作出的当下反应状态,以一系列症状、体征表现出来。

可简称为个体当下反应状态。

比如:流感或普通感冒初期,按中医分证,常见有:热犯肺卫,风邪犯肺,寒邪犯肺,风寒湿侵袭,风湿热侵袭;虚人(还可以分不同的虚)外感风、寒、湿、热等证;再拓展一下,还可以有外寒里热,外热里寒,外寒里饮,外寒里湿等。

辨证

辨证,就是辨出个体看病的当下,表现出来的不同状态(即症状与体质征的不同组合),中医生分别给出上述等证的对应名称。

比如:同时得流感,甲可能是热犯肺卫证,乙是寒邪犯肺证,丙是外寒里热证。

论治

什么是论治?

如果撇开各种外治法,只缩窄到处方用药范围,就是根据不同的证给出对应的方(及其加减)。

如:

热犯肺卫证,多以银翘散或桑菊饮加减;

寒邪犯肺证,多以麻黄汤加减;

风邪犯肺证,多以桂枝汤加减;

外寒里饮证。多以小青龙汤加减;

外寒里湿证,多以藿香正气丸(汤)加减;

......

证一变,治就变

一个人的证是可以因病情发展而演变的。

比如:同一个患者,如果是犯病第一天来看病,表现为寒邪犯肺证,可用麻黄汤;如果是第二天才来就诊,可能已变化为外寒里热证,若以外寒为主,则多以大青龙汤伺候;如果是拖到第三天才来看病,仍为外寒里热,但以里热为主,则多以麻杏石甘汤对付。

即是说,中医的治疗会因证的变化而变化。

再准确一点表达,证是个体当下的表现状态,治的就是当下这个状态,证变治就变。

以变化的眼光看问题并处理问题——这就是辩证法!

佛家有言:活在当下。医家是:治在当下。

但即便是这样,就能保证疗效百分百吗?——仍然不能!

因为这其中还牵涉到药物加减、分量搭配是否精准到位等问题。

辨证论治的要点

?

综上,辨证论治有两个要点:

1、个体性

讲白了,辨证论治就是对疾病进行个体化治疗。

回到讨论的主题:各类预防流感的方是因应不同的个体开的吗?

不!

它基本是:“虽千万人,吾‘独’往矣!”

目前,稍好一点的处理方式是开出两个方,粗糙地对应了不同的两大类人群。虽有大类划分,但还是不能等同于针对个体,甚至有可能差之毫厘,缪之千里。

比如,某个性偏凉的药方,会注明:适用于儿童、青壮年,身体强壮者;这当然比对千万亿人推荐同一个方略靠谱些,但也仅仅是“略”、些”。因为它远远谈不上个体化。

以上这个性偏凉的方,身体强壮者的适应性确实会好些;

青壮年就不一定了,现代人体力劳动少,脑力劳动多,这个年龄段体质弱的大有人在,恐怕都不能说是少数;

把儿童也纳进去,这估计是将小儿为“纯阳之体”的中医说法误读成了小儿阳气旺,通体都是阳,所以该清热了。

其实,小儿的体质首先是“稚阴稚阳”,即阴阳都处在稚嫩状态,所以,少伤伐为妙。

而小儿“纯阳”实质指的是阳质纯粹,生机勃勃,指的是阳的质地而不是量的多少。正因为阳质纯粹,充满生机,所以,在外感病中确实容易往化热的方向走。

但别忘了,中医治病是治当下,在预防阶段,小儿并没有症状,这时的“当下”并不热,所以,你就不能拿他的“当下”当作热来预先清热。如果一清,他的热变少了,反应可能变成了寒底。须知生机勃勃之体,最忌戕伐!

同样,一个略温或略偏补的方,老年或体弱者是否就适合呢?

首先老人不见得就虚或寒,《流感下...》文中的老爷子,看描述就像是热底,也不太虚。即便有虚,虚还得分阴、阳、气、血、精等不同的虚法,岂能以补其中一种来代替补其他的虚?

2、当下性

我们再看看,中医治的是疾病的当下状态,但没得流感前,我们是处在什么状态?是日常状态!按照辨证论治的要义,这个时候并没有流感的各种表现或状态,那为什么开方?开方的逻辑依据是什么?

我们不妨来猜猜!

这类方或多或少会有些解表发汗药物。

解表药大抵可分两大类:辛温解表或辛凉解表。

若对付流感,辛凉解表对付的是偏热型的流感,开出这类方的逻辑预判实际是患者为偏热体质,而发病后易往热性走。辛温解表对付的是偏寒型的流感,开出这类方的逻辑预判实际是患者为偏寒体质,而发病易往寒性走。

试想一下,按你的经验,假如预估流感发病可能以热居多,于是开出清热类方药。但如果预防者目前不是处在偏热状态呢?用了会怎样?——不偏热的情况,用了清热类方药就会使他们的状态趋于寒,造成一种不平衡状态,越不平衡的身体状态就越容易中流感的招;反向预判与操作亦然。

何况,个体发病后会往哪个方向走,如果不亲见病人是不易预估的,因为这与多因素相关。

这里真的要问一句,凭什么这样开?这是一种没见到个体的盲开!

不少开方的医者或者会说,凭我多年的临床经验!

但是,这么多咖开出的方,又为什么不一样?

其实相当大比例的医生,只要他们没有做过较规范的临床观察研究,都容易有一个心理盲点,就是容易虚高了自己的临床有效率,即便他可能不是故意的。

因为一般来复诊的患者,如果服药后确实有效,他会跟医生讲有效,并且从心理上医生也更容易记住自己的业绩;而无效的病人一般会转诊其他医生,故原先经手治疗的医生听不到这部分意见,下意识地会以为自己也看好了。这就容易强化自己治法有效的印象。

退一步来说,即便某医生治流感的方确有一定疗效,那能否修整为预防流感的方呢?

仍然不能!

为什么?

因为治流感的有效方是针对流感当下状态的,且没有一个固定的方对每例流感都有效,甚至大概率有效也做不到对每个人有效,前面讲过,每个人流感时表现出来的证不尽相同,既然不同,就不可能一方通治。

更不用说,想要预防流感的人“当下”的状态,实际是个体千差万别的日常体质状态,而非流感状态。又因为流感状态会受多因素影响,所以,日常状态与流感状态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

疏表更易中招

?

还有,不管是偏寒还是偏热的方,即便你考虑到了当时、当地的气候特征,比如偏湿时加些祛湿药,偏燥时加些润燥药(应该说,这样考虑是优点),但也挡不住里面肯定有解表药,解表的作用是发汗疏表。

呵呵,没事解解表,卫表不就疏松了吗?卫表一疏松,不就更容易招邪入侵吗?

当然,也有一些温吞吞的方号称不寒不热,这最多说,它如果伤了人,伤得也不会太偏寒或太偏热,但这并不能证明它的有效性,况且,它仍然有疏表发汗药物在。

预防方有效性不易确定

?

还见过某些方的宣传,说某工厂用自己开的方子后,流感的发病率明显下降了,以此来证明其预防有效。

这能证明吗?不得不疑!

首先,资料来源的可靠度可疑,因为是自己说的。

其次,因为流感是有波的,既然有波,发病率就有上升、峰值与下降阶段,你怎能排除用药前不是刚好处在峰值期,服药几天后是下降期呢?

还有,流感初期,一般人的预防观念不足,这时中招率高,等大家都有了警觉,吃你的方的同时,各种预防措施也都用起来了,这时如果发病率下降了,效果能独算到这处方的上面吗?在科研上,这一前一后实际没有可比性。

严格来说,一项措施,包括预防方,要确定他的有效性是没那么容易的,因为相关因素太多了。不排除这些因素,就下不了该方子起作用的定论。

更不用说,预防流感方违背了中医处方理念的两个要点:个体性与当下性(或称即时性)。

我愿意相信,开出流感预防方的医生们都有临床经验,发心也好。但对流感状态跟流感前状态的关系,特别是对预防对象的个体性和当下性这些因素却未完全理清爽,便顺着自己治疗思维惯性开出了这些推荐方,因为这些方子通常就是一个去掉了枝枝蔓蔓的临床治疗方的和缓版。

按照《国家卫计委发布流行性感冒诊疗方案(版)》,中药方及已证明治疗流感行之有效的中成药,都是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按所适证型来使用,并未见到建议外推为预防方的。

顺便提一下:按上《方案》,即使是治疗流感的一线西药达菲,也不应拿来做一般的流感预防药,只能用在重症高危人群的紧急临时性预防用。

正确的预防姿势

?

首先,是各种预防流感的常识:诸如保持室内空气流通,流感流行高峰期避免去人群聚集场所;经常彻底洗手,避免脏手接触口、眼、鼻;出现流感症状时及时就医,并减少接触他人;注意加减衣服等等,相关介绍很容易查到,本文不作具体讨论。

这里重点说的是中医药能否干预?如果能,又该如何干预?

我们先看看中医的调治理念:

“谨察阴阳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素问·至真要大论》。

即是说,中医是围绕“平衡”两个字来做文章的,治疗如是,预防亦如是。

或问:有病时辨证论治,无病时该如何?

那就是辨体质而调,或辨流感前当下状态而调。

只要把体质或流感前状态往平衡方向调,那么即使不能保证不得病。但至少可以让得病的可能性下降,或即使得病,病情也较轻。

这里,有没有一个方可以包调各种体质的?

不用问,同样是没有!

按照目前较流行的分类法,体质常分为: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气郁质、血瘀质、痰湿质、湿热质、特禀质、平和质等九种基础体质。其实基础体质应该还不止这九种。

这些基础体质,在一个人身上,可能不是单纯的一种,可能是两种或多种混杂,一个人可以呈现多种体质的混杂,这样就复杂多了。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个体体质。

看到了吧!个体,又是个体!

如何调?中医调体质与治病的思路是一样一样的。

就是以药物的偏性来调治人体的偏性。

也就是说,调与治,都该因人而异。

这下读者诸君该明白了吧。之所以认为预防流感的方不一定靠谱,就是因为它们试图以一两个方来通调所有不同的体质状态。

碰对了体质,可能有些用,但既然体质复杂,那么从逻辑上来说,更大的概率是碰不对的。

碰不对的结果是什么呢?

既然是中医治病调体都是以偏纠偏,那么碰不对的结果就是以偏致偏。

这是你想要的结果吗?

可能有人会问,这样调理,不就得找医生吗?

是的,中医的辨证论治与辨体而调,讲究的就是个体化的精准调治,这不正是现在的医学所追求之路吗?中医早就这样做了。

正因为它是一个个体化量身定制的服务,才更有价值,更值得您拥有!

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永远是中医的调、治、防的大原则。

这三点的权重哪个最大?

通常情况下,因人制宜的权重是最大的,离开它来谈预防,谈调治,靠谱吗?读者可自己思考!

或者又会有人问,能否详细列出不同体质人群的各自适用方,方便大家按图索骥来用?

这个难,因为不少人的体质是兼夹的,看这一型像,看另一型也似,不懂中医的人还是难以分辨清楚。

所以,该如何预防流感,大家现在心中该有点数了。

即:按预防流感常识做+找靠谱的医生做个体化调理(调理方法并不局限于方药)。

今天的讨论告诉我们——学中医,用中医,正确的理念很重要!

END

朋友们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pgs.com/jxfsrfsrcr/56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