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
文小敏
南方医医院教授、医学博士文小敏表示,湿气浓重,容易引起呼吸道、肠胃道等疾病,建议根据不同体质养生,健脾祛湿最为关健。
雨雾弥漫、气温回升,南方的春天湿气重,尤以湿漉漉的“回南天”为最,不仅带来生活不便,且还容易引发疾病。湿气重易引发疾病
病例今年44岁的徐女士,早在半年前已咳嗽,且反复不断。遇上“回南天”,引发感冒,如“雪上加霜”,感觉很困,胃口大减,医院求诊。
接诊的文小敏认为,徐女士舌苔虽不算很厚,但呈现黄腻,脉象浮弦脉,需要解表祛湿,把体内的湿气去掉。以治疗感冒为主,还兼调理祛湿,服用木棉花、鸡蛋花、霍香。
“最近‘回南天’,因潮湿天气引发或加重的各类疾病,特别是感冒、肠胃不适的患者亦明显增多。即使壮年也‘中招’,青年患感冒者也增多了。”文小敏表示。
病例50多岁的陈先生,是一名警察。近日感到口苦口干,全身无力,且胃部不舒服。采用茯苓、砂仁、淮山、三七粉、木香、薏米、苍术、石菖蒲等中药调理,三天后,陈先生的疲劳症状有所缓解、胃痛亦减少。
踏入春季,阵阵湿气不经意间入身,容易出现全身酸痛,且食欲下降等症状。文小敏认为,春属木,与肝相应,因为春季肝气旺盛,易克伐脾土而引起脾胃疾病。“回南天”亦最易困脾脏,内外的湿气相合,使得湿邪流连,难以去除,容易导致脾胃运化功能的损伤。建议“雨水”前后应注意调养脾胃,脾胃健旺是养生之本。
由于去岁冬季为暖冬,因而阳气萌动较早。而新年过后遭遇倒春寒,雨水过后空气中水分增加,气温不仅低,而且寒中有湿,尤其是岭南地区的“回南天”,湿气尤甚加之。“回南天”易患呼吸道疾病如哮喘、鼻炎、支气管炎,消化道疾病如慢性泄泻、慢性胃肠炎,皮肤病如湿疹、皮炎,风湿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脾虚湿盛体质及年老体弱者。最近临床发现,呼吸道、肠胃疾病最为明显。
饮食注重清肺燥湿
雨水,是立春之后一年中的第二个节气。雨水至惊蛰有天,分为三候。《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讲:“五日谓之候,三候称之气,六气谓之时,四时谓之岁。”90天为一个季节,春夏秋冬四个季节合计为一年。雨水初候河水解冻,鱼开始浮出水面,二候大雁开始由南向北迁移,三候草木开始萌动。
“长时间的低温,平均气温低于12℃,至少要持续3天以上,然后温度突然上升,容易形成“回南天”,其与露水形成的原理是一样。”文小敏表示,
文小敏认为:“回南天”通常指华南地区每年春季时节气温回升而空气湿度加大的现象,其最具特色的表象是天气返潮,非常潮湿。人与自然相应,天气潮湿,湿气太胜侵袭人体,我们的身体自然也容易湿气重,湿性重浊、粘滞、趋下,湿邪犯表,则头重身困,四肢酸楚,身热不扬;若湿滞经络,流注关节,则关节酸痛沉重,活动不利;若湿注下焦,则小便不畅、混浊,大便粘滞不爽,妇人带下粘稠腥秽;若湿浊内阻脾胃,脾失运化功能,则胸闷不舒,食欲不振,大便溏泄,肌肉疼痛等。湿邪致病,病程迁延日久,缠绵难愈。
“对号入座”健脾祛湿
人们都说人参好,有人吃了就上火;有人减肥用大黄,有人越用身体越虚。有人总是面色红润,有人怎么养都是脸色发暗。每个人的体质不一样,如何根据不同体质袪湿?记者问。
文小敏表示,中医依据人的不同体质来调养,并非千人一方。经专家研究,总结出了中医体质九分法。其中,除平和质一种为最佳外,其他气虚质、阳虚质、阴虚质、痰湿质、湿热质、气郁质、血瘀质、特禀质八种均属“偏颇”体质。
九种体质有不同的方子平和体质:目光有神,唇色红润,不易疲劳,精力充沛,睡眠、食欲好,大小便正常,性格随和开朗,患病少。
此类体质人士健脾,可用山药、薏苡仁、赤小豆、扁豆等。
气虚体质:容易精神不振,说话没劲,经常出虚汗,容易呼吸短促,疲乏无力,性格多内向。
此类体质人士应补脾益肺祛湿,可用党参、太子参、黄芪、白术,山药,甘草等。
阳虚体质:肌肉不健壮,手脚发凉,胃脘部、背部或腰膝部怕冷,吃或喝凉的食物不舒服,容易大便稀溏,小便颜色清而量多。性格多沉闷、内向。
此类体质人士应养阴清肺、健脾化湿,可用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等。
血瘀体质:面色偏暗,嘴唇颜色偏暗,舌下的静脉瘀紫。皮肤比较粗糙,眼里的红血丝很多,牙龈易出血;易烦躁、健忘、性情急躁。
此类体质人士应活血化瘀健脾,可用当归、川芎、牛膝、肉桂心、秦艽、地黄、白芍,人参、茯苓、甘草等。
阴虚体质:阴虚体质的人体形多瘦长,经常感到手、脚心发热,脸上冒火,面颊潮红或偏红,常感到眼睛干涩,口干咽燥,总想喝水,皮肤干燥,性情急躁,外向好动。
此类体质人士应养阴清肺、健脾化湿,可用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等。
痰湿体质:体形肥胖,易出汗。经常感觉肢体酸困沉重、不轻松。性格较温和,舌苔厚腻。
此类体质人士应健脾利水、燥湿化痰,可用苍术、厚朴、半夏、橘红、竹茹、陈皮、茯苓、甘草等。
湿热体质:面部油光发亮,皮肤易瘙痒。常感口苦、口臭,大便粘滞不爽,小便有发热感,尿黄。
此类体质人士应清热祛湿,可用茵陈、栀子、大黄等。
气郁体质:体形偏瘦,常感闷闷不乐、焦虑不安,多愁善感,容易感到害怕或容易受到惊吓,常有胸闷的感觉,容易失眠。
此类体质人士应宣畅气机、清利湿热,可用杏仁、半夏、厚朴、薏苡仁、白蔻仁、竹叶、滑石、通草等。
特禀体质:容易精神、皮肤过敏,容易紧张、恐惧。
特禀体质即过敏体质,建议加强锻炼,增强机体免疫力,避免接触过敏原,平时可食用山药、薏苡仁、赤小豆等健脾之物。
文小敏强调,不少老广喜欢煲汤健脾祛湿,如排骨加薏米、淮山及赤小豆煲汤。不过,中医讲,过度利湿会伤气。建议不要每天吃,适可而止,最好一周吃二至三次为好。
文小敏提供三款食疗方
参芪粥
材料:黄芪15克,党参15克,炒薏米60克,炒扁豆15克,红枣2个,大米克。
做法:先将薏米、扁豆炒至微黄,红枣去核,用清水洗净黄芪、党参并放入砂锅内,加水煎汁。药汁熬好后,去除药渣,将炒薏米、炒扁豆、红枣肉、大米一同放进药汁中煮沸,后用文火煮成粥。
作用:黄芪、党参具有健脾益气的作用,薏米、扁豆能够祛湿,做成能够养胃的粥,可补中益气,健脾祛湿,缓解湿盛带来的身体不适。
赤小豆冬瓜生鱼汤
材料:黄生鱼一条,冬瓜(连皮)克,赤小豆60克,葱头5个。
做法:将新鲜生鱼剖开,去鳞和内脏。生鱼与冬瓜、赤小豆、葱头同放入锅内煮熟,不加或加少许盐,饮汤食鱼肉。
作用:补脾、利水、消肿,其作用为补脾而不留邪,利水而不伤正气。
淮山薏米莲子粥
材料:淮山、薏米各30克,莲子肉15克,大枣10枚,小米60克。
做法:莲子去芯后用水浸泡,薏米也用清水浸泡。山药去皮后用水洗干净,然后用菜刀切成一片片。薏米、莲子与小米先煮成粥,等煮沸后加入切好的山药。
作用:健脾益气,适用于脾胃虚弱,食少纳差,肢体无力。
-(←长按复制)食经,您身边健康、养生的指导师。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