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免疫风湿热
风湿热病因
医治风湿热
风湿热防治
急性风湿热风湿热传染
风湿热肝脏

儿茶酚胺检测方法及临床意义

儿茶酚胺临床检测意义及方法

一、概念

儿茶酚胺(catecholaminesCA)又称邻苯二酚胺,是一种含有儿茶酚(catechol)和胺基的神经类物质,以其结构中均含儿茶酚又属于胺类而得名,包括肾上腺素(epinephrin或noralin,E)、去甲肾上腺素(norepinephrin或noradrenalin,NE)和多巴胺(dopamine,DA)它们都是由酪氨酸衍生出来的神经激素。肾上腺髓质的嗜铬细胞外液中的酪氨酸合成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以肾上腺素为主。肾上腺能神经末梢只释放去甲肾上腺素。中枢神经的一些神经原能产生去甲肾上腺素或多巴胺(又称嗜铬细胞),起神经递质作用。肾上腺髓质的分泌活动受神经系统的控制,其中以延髓的调节中枢最为重要。创伤、疼痛、寒冷、缺氧、低血糖和肌肉活动等因素可兴奋植物神经,使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

二、生理作用

儿茶酚胺的主要生理作用是使血管收缩,主要是小动脉和小静脉收缩,表现在皮肤和黏膜比较明显,其次是肾脏的血管收缩,此外脑,肝,肠系膜,骨骼肌血管都有收缩作用。对心脏冠状血管有舒张作用。它通过作用于α和β受体对心血管系统发挥作用,不仅对高血压的发生、发展起重要作用,近年来还发现其与心室重构的发生、发展及演变过程有密切关系,有关实验表明,高血压患者中向心性重构、向心性肥厚及离心性肥厚血浆去甲肾上腺素与肾上腺素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且呈逐渐增高趋势,表明儿茶酚胺在高血压左室结构的重建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1、儿茶酚胺除通过血压升高引起的血液动力学变化而导致心肌肥大、纤维化以外,还能刺激心肌肥大、引起心肌纤维化,其次,儿茶酚胺作用于心肌通过一系列的生化过程是心肌细胞钙内流增加,引起钙负荷过重导致心肌细胞死亡,另外还可以通过作用于肾小球旁细胞上的β1受体,激活RAAS,使血管紧张素Ⅱ的活性增加,刺激成纤维细胞增生,促进胶原合成,导致心肌间质纤维化,左室发生重构,总之,儿茶酚胺在高血压发生、发展及左室重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的血浆水平的升高促进了左室构型的发展。因此在治疗高血压时,不能只看到血压的下降,还要注意降低儿茶酚胺水平或阻断儿茶酚胺的作用,才能起到降压和防治左室重构的双重作用。

2、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是起源于肾上腺髓质,交感神经节,旁交感神经节可分泌过量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微量多巴胺)并可出现在肾上腺、膀胱、腹主动脉旁、腹膜后及心脏等的嗜铬组织的肿瘤。由于瘤组织可阵发性或持续性地分泌大量的儿茶酚胺,常出现阵发性或持续性高血压临床症状,并表现多样化,以心血管系统症状为主兼有其他代谢紊乱症群。嗜铬细胞瘤病情凶险,变化剧烈,如不及时治疗易引起心脑血管并发症而导致死亡。因此嗜铬细胞瘤的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三、存在形式

1、血浆

血浆中儿茶酚胺水平的变化显示不同的病态情形。一般通过不正常的儿茶酚胺水平可以断定两个方面:首先涉及到肾上腺髓质瘤,这些瘤结合了大量的儿茶酚胺导致循环失常。第二点涉及到心血管系统。儿茶酚胺含量超标会引发高血压和心肌梗塞,含量过低则通常导致低血压。儿茶酚胺含量水平的不同与心脏猝死、冠状心脏病和心脏不充血等也有潜在联系。

2、尿液

尿中儿茶酚胺在嗜铬细胞瘤(pheochromocytoma)早期诊断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嗜铬细胞瘤早期在影像学中较难定位,特别是肾上腺以外包括主动脉旁,膀胱内,直肠后,胸内等部位的瘤体更难发现,而这些部位的嗜铬细胞瘤多数为恶性,尿儿茶酚胺的测定,成为嗜铬细胞瘤的重要诊断依据,与血浆儿茶酚胺检测相比,尿儿茶酚胺测定无创伤,仅与临床用药和特定饮食有关,而血浆容易受如噪音、应激刺激、咖啡因、吸烟及某些食物等诸多生理及病理因素影响。

儿茶酚胺的生化特性:人类的肾上腺髓质以分泌E为主,NE仅占10%~30%。交感神经末梢主要分泌NE。中枢神经系统中许多神经元的递质是NE,也有不少神经元的递质是DA,纹状体中DA含量最高。

正常情况下,人体血液中儿茶酚胺的浓度很低。在高血压病人中,它们在血浆里的水平通常较高;嗜铬细胞瘤病人的儿茶酚胺浓度甚至更高些。由于血浆儿茶酚胺的测定很困难,多数临床医生不愿意把它作为诊断嗜铬细胞瘤的主要指标。因为血浆儿茶酚胺水平只反映最近的儿茶酚胺合成,因此有些肿瘤病例(儿茶酚胺的分泌是阶段突发的)血茶酚胺水平可以在参考值范围内。尿香草扁桃酸、三甲基肾上腺素或儿茶酚胺略高于正常临界值的病人必须做血浆儿茶酚胺的测定。另外,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早期左室重构与血中儿茶酚胺的升高也有一定的关系。

四、检测方法

1、尿儿茶酚胺测定

 

放射免疫法

肾上腺素

去甲肾上腺素

多巴胺

参考范围(尿)

20μg/day

90μg/day

μg/day

收集24小时尿,置于含6molHCL10-15ml的瓶子中,并记录24小时总尿量,标本量要求2-3mL,在-20°C可存放6个月,避免阳光直接照射。

1.尿儿茶酚胺增高:见于嗜铬细胞瘤、成纤维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瘤、心肌梗塞、重症肌无力及剧烈运动后。

嗜铬细胞瘤患者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明显增高,达正常人的10~倍。在整个高血压病人中,嗜铬细胞瘤的发病率为0.3~0.5%。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去甲肾上腺素有84%.在正常范围,而嗜铬细胞瘤的高血压患者在发作期间,尿中儿茶酚胺97%高于正常。80%以上比正常者高5倍以上。

1)在持续性高血压嗜铬细胞瘤患者尿中,儿茶酚胺排出量增加,呈阳性反应,阵发性患者非发作期呈阴性反应。

2)低血糖、重度大外伤、心肌梗死、重症肌无力、剧烈运动等凡使下丘脑兴奋的因素都能增加其排出量。

3)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细胞瘤。

2.降低见于:

(1)见于胶原病(如风湿热等)、营养不良、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失常、肾上腺切除和神经节药物封闭。肾上腺全切、神经节药物封闭。

(2)利血平、哌替啶(杜冷丁)等药物也能引起抑制作用。

1.尿液标本必须新鲜。

2.试验前48h内禁食茶、水果、咖啡、茄子,另外如奎宁等药物也可导致假阳性。

2、血浆儿茶酚胺测定

放射免疫法肾上腺素去甲肾上腺素多巴胺参考范围(血浆)

pg/ml

pg/mlpg/ml采用EDTA抗凝采血,标本可在室温下采集、转运和离心。在室温平衡后(15-25度),未溶血的样品在转离心15分钟,分离血浆至少μL,血浆在2-8°C可存放6小时,在-20°C可存放长达6个月。避免反复冻融。严重溶血、黄疸和脂血的标本不可用。1.增高见于:1)嗜铬细胞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神经母细胞瘤,神经节神经瘤,副神经节瘤、心肌梗死、应激状态、原发性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甲状腺功能低下、神经节细胞瘤、糖尿病酮症酸中毒等。2)成神经细胞瘤:与嗜铬细胞瘤相似,儿茶酚胺的排出量亦增高,但该瘤组织所储藏的去甲肾上腺素完全是无活性的,而且所排泄的儿茶酚胺的量是变化不定的。3)胰岛素诱导的低血糖症,急性冠状动脉闭塞及严重的应激均可引起尿中儿茶酚胺增高。2.降低见于:甲状腺功能亢进症、帕金森病、自主神经病变等。营养不良,颈髓的横截和家族性自主神经功能失常者。3.原发性高血压、肾性高血压、其它内分泌病所致的高血压、妊娠高血压、高血压并发卒中的病人,尿中儿茶酚胺排泄量基本正常。1.儿茶酚胺浓度可因运动、寒冷、不安、激怒、疼痛、高温而增高。因此采血应处于安静状态下进行。2.抽血时同时记录血压,在病人血压正常和无症状时,儿茶酚胺正常不能排除嗜铬细胞瘤的诊断,在有高血压和出现症状时,正常的儿茶酚胺值不大可能诊断嗜铬细胞瘤。3.有许多因素会影响试验结果,抽血前3小时内不能喝咖啡或抽烟,突然停用可乐定和使用肼屈嗪(肼苯达嗪)或长压定扩血管治疗,可使儿茶酚胺增高达到铬细胞瘤水平。一些疾病可升高血儿茶酚胺水平,如脱水、阻塞性肺部疾病、心绞痛,心衰、肾衰、一过性脑缺血发作、抑郁、甲减或酮症酸中毒等。

●检验图谱

粪便中常见医学蠕虫卵的形态

●检验图谱

疟原虫形态

●检验图谱

尿液管型和结晶

●检验图谱

四种疟原虫姬氏染色各期形态

●细说血脂,再看不懂您就下岗吧!

●质量失控常见原因汇总,必须收藏!

●检验医师应该掌握的临床疾病实验室检查及结果分析有用,就点一个“在看”吧戳原文,有干货!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pgs.com/fsrgz/868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