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背疼痛是一种比较常见的临床表现,其原因是比较多的。比如出现足背部筋膜炎,存在局部损伤、劳损等问题都有可能会引起疼痛。另外也有可能是因为在活动过程中出现外伤或者受力过多,造成软组织损伤,损伤多为急性期损伤。这种损伤与无菌性炎症有关,所以可以通过物理治疗来调整、改善局部血液循环,改善局部血液循环后症状可以慢慢消失。比如可以局部热敷,或者出现疼痛等症状时可以考虑针灸、理疗、按摩等,都可以达到改善的作用。此时避免受力过多,尤其是应该避免伏案过多等不良因素,其都有可能会造成足背疼痛。另外,足背疼痛也有可能是腰椎疾病所造成的,在压迫神经后容易引起疼痛。
病例1王某某女46岁,10,20
主诉:左侧脚背和小腿下部都有持续的疼痛,觉得踝关节无力,有时抬脚都有困难,甚至做足背伸动作时疼痛加重。最直接的问题是开车时候脚不听使唤。曾服中西药效果不佳,今来我科就诊。查尿酸,x光片未见骨折,再检查足背2/3、3/4足趾间压痛明显,诊为:足背肌筋膜炎,选点实施针刀治疗,治疗24小时后以中药外洗,三次治疗疼痛消失。
病例2李某某女70岁、12、3
主诉:近一个月来经常在夜里因为小腿前侧肌肉的抽筋而醒来。足背大多数时间都是很痛的,而且,脚趾也不能伸直,就像爪子一样蜷缩着。因为反复发作的足背疼痛,使之几乎不想走路。
在有小腿前侧发现了很严重的压痛点,建议针刀治疗,患者拒绝希望自疗,医师决定指导患者,通过自我按摩,她很好地减轻了小腿前侧肌肉夜里的抽筋,三周固定的早上和晚上的按摩很快去除了足背的疼痛。脚趾终于可以放松了,对脚底的深入按摩使她得到了更多的放松。
对于病人出现了足背部疼痛的情况,怎么治疗主要是看什么原因导致的。
如果说是外伤引起的,导致了足背有明显的肿胀、疼痛的情况,这种情况平时一定要限制足部的活动和足部的负重,并且在休息时要垫高患肢在损伤24小时以内行足部的冷敷,24小时以后可以应用热敷及活血化瘀药物的治疗,疼痛明显可以应用非甾体类的抗炎药物来缓解疼痛。
如果说病人的足背部疼痛是足背筋膜炎导致的,这种情况主要是劳损、受凉引起的,所以说平时要多注意保暖,多行足部的热敷、烫洗,同时应用非甾体类抗炎药物治疗。
而如果病人足背部的疼痛是神经受压引起的,特别是有腰椎间盘突出的患者,很容易导致足背部的神经受压,引起足背部疼痛。而这种情况可以行腰部的牵引、理疗、正椎复位,同时配合非甾体类抗炎药和神经营养药物治疗。”
下边介绍一下足背部部分肌肉及激痛点的位置及按摩方法。
一、趾短伸肌和拇短伸肌的激痛点引发的疼痛。
1、肌肉位置:
2、激痛点位置:
3、自我按摩方法:抬起脚尖就可以定位趾短伸肌和拇短伸肌,可把两手握空拳,用拇指来按摩,这些肌肉一般都很小,并不需要用很大的力量。
二、趾长伸肌的激痛点引发的疼痛
无论成人和小儿,趾长伸肌的激痛点都很常见。激痛点引发的问题经常被误认为是肌腱炎,传统的治疗比如锻炼、拉伸和休息等一般效果不是很好。诱发此肌肉激痛点的原因主要有:当你绊倒或者踢足球时,瞬间的超负荷很可能会拉伤你的趾长伸肌。经常开车不停地踩油门和刹车,也会使趾长伸肌过度劳累。骑自行车和爬很长的楼梯也是容易让趾长伸肌疲劳的运动。骨折后长期不运动也可以使你的肌肉出现激痛点。
1、肌肉位置:
2、激痛点位置:
3、自我按摩方法:
趾长伸肌位于胫骨前肌的深部,沿着胫骨的全长爬行,通过它们的独立收缩来确定其位置是很困难的,但也不是不可能。在髌骨的下方大约一个手掌的部位,寻找趾长伸肌的肌腹。趾长伸肌的激痛点位置大约在胫骨前肌激痛点外侧2-3厘米的部位,也就是小腿的斜外侧。为了可以触到趾长伸肌的收缩,抬起你的脚趾,但不要抬起你的脚,如下图:由于趾长伸肌的位置比较深,用小硬球、深度按摩杖、两个手指并起来按摩可以有很好的效果。如果你能按摩得足够深,那么你的疼痛可能当时就会减轻,小腿的肌肉对按摩的反应特别好。下图用深度按摩杖的姿势可以很好地利用杠杆原理按压趾长伸肌上的激痛点。
三、拇长伸肌的激痛点引发的疼痛
1、肌肉位置:
2、激痛点位置:
3、自我按摩方法:
在膝盖和踝部的中点寻找拇长伸肌的激痛点,就是在胫骨的外侧缘,当你抬起你的大脚趾时,你可以感觉到肌肉的收缩,当你做这个动作时,你可以在你的踝部前方,在胫骨前肌肌腱和趾长伸肌肌腱之间,看到明显的拇长伸肌。按摩方法与上面趾长伸肌基本一样。
四、拇短屈肌的激痛点引发的疼痛
1、肌肉位置:
2、激痛点位置:
这块肌肉只找到了所提到的激痛点位置,无与足背痛相关的图片。
3、自我按摩方法:当你向下屈曲大脚趾时,可以感觉到拇短曲肌的收缩(见下图),在跖骨足横弓和第一跖骨头后方寻找激痛点。按摩的最好方法就是手握空拳,用大拇指按摩(见下图)。深度按摩杖和35mm的弹力球都是很好的工具。这些肌肉有的激痛点很深,这是由于肌肉自身位置比较深形成的。使用深度按摩杖的方法见上图。
病例3王某某男,39岁。年7月10日
主诉:右足背疼痛3月余。3个月前运动后出现右足背疼痛,以刺痛、发热为主,夜间疼痛加重,行走受限,拄拐行走。医院,查足部MRI示“右足第2、3跖趾关节低密度改变”,予针灸等康复治疗效果不佳。今患者我科门诊,以风湿热痹接诊。。
查体:神志清楚,拄拐步来诊,精神欠佳。右足背无明显红肿,右足2、3跖趾关节附近局部压痛(++)。舌质暗红,苔黄腻,脉弦数。既往有痛风性关节炎病史。
辅助检查:血尿酸umol/L。
诊断:中医诊断:痹证(风湿热痹证)
西医诊断:1、跖趾关节炎
2、高尿酸血症
治疗:以“清热祛湿通络止痛”为法。选择除痹靶向松解术,痛点周围针刀松解并放血;治疗1次后,患者丢弃拐杖,可自行行走。两次痊愈;半月后随访,未见复发。
足背痛首先要搞清楚什么原因造成的可以是局部筋膜炎等,适当按摩及合理理疗等应该是可以缓解疼痛症状,另外要注意休息,也一定除外是痛风,痛风一般好发于足大拇指,起病比较急,伴有局部红肿,疼痛的症状,同时血尿酸增高:因此,如果没有上述症状,一般不考虑是痛风,可能是因为足部的腱鞘炎所致的,一般通过贴膏药,局部腱鞘内注射疗法等等就可以缓解症状。这个病例就是久痹入络,气血瘀阻不通,疼痛剧烈的痛风,常规刺法难以凑效,采取针刀松解配合局部血络放血以筋膜松解,祛除络瘀,方凑良效。
吴茂文主任简介:
中医主任医院中医风湿病科/中医脊椎病科主任、天津中医药大学骨伤科学硕士研究生导师、天津市针灸学会理事、吴氏正椎临床技术创始人、奇砭推压技艺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从医四十余年,擅长治疗内科、妇科、儿科疾病。运用中医中药、针灸正椎治疗心脑血管病、风湿类疾病、系统性红斑狼疮以及颈肩腰腿痛、儿科咳喘、消化不良、不孕不育等。尤其擅长正椎针刀治疗颈肩腰腿痛、软组织疾病以及各种疼痛证,疗效显著。
详细内容敬请收听3月7日(周日)生活广播10:30-11:00播出的《养生堂》节目,直播间播出频率:FM91.1AM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