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字
面对疫情,中医的作用非常大,中医既能预防,也可以治疗。因为中医有两千多年治疗疫病的经验。
面对疫情,有专家建议我们应该老老实实地呆在家里,保证自己不感染,就是为国家做贡献。但作为一名中医人,光是保证自己不感染还不够,还要用自己的笔去撰写文章,宣传中医防治疫病的理念,让老百姓不但能知道西医对于疫病的防治思路与措施,还能知道中医是如何看待疫病的。
我是中医人,我为自己此生能学习并实践中医而自豪骄傲。尤其是面对各种疾病时,我可以用中医理念帮助病人康复,病人的感谢给了我最大的幸福。我愿意尽我的努力,帮助更多的人。我的时间和精力有限,每天的临床工作只能帮助有限的病人,那么,临床之余我就多多创作中医文章,让那些因我没有时间和精力接诊的读者也能因中医而受益。
一、中医如何预防疫情?
疫情正在蔓延,我们人人都要加强预防,那么,应该如何做呢?00年1月9日,国家卫健委召开新闻发布会,一口气发布了《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通用预防指南》、《有疾病流行地区居住旅行史人员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家庭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和《公共场所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预防指南》,共四个指南。
其中,通用版预防指南适用于疾病流行期间公众个人预防指导,指出公众个人应尽量减少外出活动,注意个人防护和手卫生,做好健康监测与就医,同时要保持良好卫生和健康习惯。在个人防护和手卫生方面,指南明确外出要佩戴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随时保持手卫生。
按照以上预防指南去做,就一定能预防吗?我的观点是,还不够。中医重视内求,认为“行有不得,皆反求诸己”。中医以正为本,以邪为标。中医强调,预防疫病,避邪只是个一方面,扶正则是更为重要的一个方面。可惜国家卫健委还是强调避邪,于扶正强调不足。
由此,我提出更为详细的预防疫毒感染的方法。在扶正方面,除了按国家卫健委的建议积极锻炼身体,提高人体抵抗力之外,还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则,坚持泡脚,使脚保持温暖,足暖则元气自旺;
二则,穿衣盖被不可太暖,以免汗出而毛孔打开,反而容易受邪;
三则,不可恼怒,不要恐慌,这些都是负面情绪,最伤正气;
四则,不宜过饱,过饱则伤脾,脾虚则湿浊内滞;
五则,忌吃大鱼大肉以及油腻、粘滑、生冷等物,容易伤损脾阳。建议清淡饮食,素食更好;
六则,忌吃辣椒、火锅、煎炸、烧烤等动火之物,以免扰动相火,导致虚火上浮;
七则,疫病期间切记不可妄行房事,房事伤肾耗精,导致元气下降;
八则,忌劳心力,心神当安和、恬淡,使精神内守,若妄劳心力,使心气不足,或心神不安,则会影响五脏六腑的平衡;
九则,忌酗酒,尤其是暴饮烧酒,烧酒性剽悍而烈,最扰人相火,动人元气,害人体质;
十则,忍饥、熬夜这些自然也要避免,都是扰阳的行为,导致正气下降。
最后,我要强调一下,为了自己的健康,千万不要再吃野生动物了。我们的肠胃已经适应于平时的食物,脾阳可以充分运化吸收,化生气血,并满足机体五脏六腑和四肢百骸的需求。野生动物的肉进入人体,人体并不熟悉,就要更多地消耗脾阳,加强运化,一方面会加重脾虚;另一方面,也容易诱发一些怪病。
有人问,能否推荐一个可以预防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食物。我分析要达到预防效果,这样的食物需符合几个特点,一则性温,温则能养阳,阳旺则邪不能侵;二则味辛,辛则能散,辛散则邪毒不客。我认为,大蒜最为合适。大蒜色白可入肺,性味辛温,善除肺经之风邪。前贤有谓:“温邪上受,首先犯肺”,所以提前温养肺阳,方能预防温邪侵袭。但建议生吃大蒜,能保留其辛味,方有最佳预防效果。若煮熟吃,其温性仍在,但辛味就消失殆尽了。当然,若不想生吃大蒜,也可以变通一下,吃生姜、大葱也有不错的预防效果。
大蒜、生姜、大葱都是药食两用之品,我在微博里写有专文谈其养生与治病的功效,有兴趣的读者不妨找来读读。
特别强调一下,治疗感冒风寒后伴有咽痒而咳嗽者,大蒜往往有奇效。方法特别简单,剥一粒大蒜,含在口中,时轻咬一下,蒜味一出,慢慢咽下,一粒含一小时,咽痒立减,咳嗽可愈。(建议尽量别在空腹时生吃大蒜,以免引起胃脘不适。)
以上建议愿意与读者交流,也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健康平安地度过疫情。感谢大家给我的鼓励与信任。我愿意把我所学的中医知识全部回报社会,利益每一个人。若读者朋友都能因为我的文字而健康起来,那是我最开心的事情。
二、“冬不藏精”解
今时人的体质普遍偏于元气不足,甚至是下虚上实,由此会导致许多大病,比如高血压、心脏病、中风、糖尿病等等,甚至会导致猝死。导致元气不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是:冬不藏精。
(一)理论分析
《内经》有谓:“冬不藏精,春必病温”。冬天为什么要藏精?因为冬天天气寒冷,寒则闭藏。天地之间的阳气闭藏于地下,所以地面以上会寒冷,而地下却是热的。人居天地之间,人的阳气逢冬天也要藏起来,藏在哪里,藏在土以下的水中,相当于肾里。
按中医理论,冬天由肾主时,“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冬天藏精,其实是阳气归根,藏的越深,归根越彻底,那么,来年春天阳气生发就越有力,人体的阳气圆运动就会越大越圆,人也就越健康。
(二)藏精的关键月份
特别是农历的十月和十一月,是藏精的关键时期。十月属亥,十一月属子。亥与子皆属水,应于冬,应于肾。这两个月是一年中最需要闭藏阳气的时间。此时火气潜伏于肾中,当养其真,以为来年木气发生之本。若时若恣意折腾,持续熬夜,过度房事,不知持养,各种戕伤元气,到了来年春天阳气轻浮,就会阳气拔根,罹患各种疾病。
(三)藏精的方法
《内经》讲的比较清楚:“冬三月,此谓闭藏,水冰地诉,无扰乎阳,早卧晚起,必待日光,使志若伏若匿,若有私意,若已有得,去寒就温,无泄皮肤,使气亟夺。”
一则,早点睡觉,不要熬夜,熬夜伤损元气;
二则,收敛意志,不要胡思乱想,也不要豪气冲天,不妨静下心来;
三则,减少运动,特别是导致大汗淋漓的剧烈运动,让身体静下来;
四则,注意防寒保暖,但绝非把屋子变成春天般的温暖,这就逆反了四时规律,容易造成虚火上浮。冬天的屋子要不冷即可,建议可在0度左右;
五则,冬天要尽量减少刺血、拔罐、汗蒸等“泄皮肤,使气亟夺”的行为;
六则,清淡饮食,少吃煎炸、烧烤、辣椒、火锅等等动火扰阳的食物。
若冬天不能藏精,人的元气就变虚。元气为本,元气一虚,百病丛生。不但容易罹患各种慢性疾病,也容易感冒,甚至容易感染疫毒,而且,感染疫毒后容易死亡。事实上,今时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中感染疫毒并死亡的多是元气不足之人。
三、三仁汤化湿效果好
这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病存在着湿浊内滞的病机。在《关于武汉病毒性肺炎的思考之七》一文中,我已经探讨过三仁汤对于化湿的价值,并且详细解析了三仁汤。文章写后,自觉解析的还不够透彻,还有些想要补充的资料。故再设专篇谈一下三仁汤化湿的问题。读者不妨把这两篇文章结合起来阅读,相信必有收获。
三仁汤出自《温病条辨》,是清代大医吴鞠通根据湿温病初期病因病机而立。
(一)三仁汤组方
原文记载:“三仁汤方:杏仁五钱,飞滑石六钱,白通草二钱,白蔻仁二钱,竹叶二钱,厚朴二钱,生薏苡仁六钱,半夏五钱。甘澜水八碗,煮取三碗,每服一碗,日三服。”按今时度量衡,彼时一钱约当于今时的3克。读者可按此比例自己换算出合适的剂量来。
(二)三仁汤治湿温初起
何为湿温?湿温是由温热病邪引起的急性外感热病。初起以身热不扬,身重肢倦,胸闷脘痞,苔腻,脉缓为主要特征。病起缓慢,病势缠绵,病程较长。
吴鞠通认为,湿温病初期有三个“不可”:一则,不可汗,“汗之则神昏耳聋,甚则目瞑不欲言”;二则,不可下,“下之则洞泄”;三则,不可补,“润之则病深不解”。“惟以三仁汤轻开上焦肺气,盖肺主一身之气,气化则湿也化也。”
吴鞠通创立三焦辨证体系,他认为湿温病遵循“三焦传变”规律,三仁汤即按三焦辨证,为湿温之初期方。其理由是:“上焦病不治,则传中焦;中焦病不治,则传下焦。”
三仁汤的适应证是:湿热留恋三焦,湿重于热者。该方适用于湿温初起,卫气同病。
吴氏在设立三仁汤时,考虑湿性重浊,易阻碍气机,用了针对中焦之白蔻仁、竹叶和厚朴。白蔻仁行气宽中,芳香化湿。
(三)三仁汤用药分析
三仁汤共有八味药,其中三仁合用,三焦分消,共为君药,故名“三仁汤”。
杏仁:味苦、温、微毒,归肺、脾、大肠经。杏仁分苦和甜二种,入药一般为苦杏仁,有润肺,清积食,散滞三大功效。杏仁化上焦之湿浊。
白蔻仁:辛温。入肺、脾、胃经。具有理气宽中、燥寒湿、解酒毒等功效。主治胃痛腹胀、噫气反胃等症。白蔻仁化中焦之湿浊。
薏苡仁:利水渗湿药。味性甘、淡,微寒。归脾、肾、肺经。利水渗湿,健脾,除痹,排脓消痈最善利水,不至损耗真阴之气,凡湿盛在下身者,最适用之。薏苡仁化下焦之湿浊。
半夏:味辛、温,有毒。归脾、胃、肺经。有燥湿化痰,和胃止呕的功能,主治痰湿水饮、呕吐、咳喘等症。
厚朴:苦、辛温,归脾、胃、大肠经。化湿药,有行气消积、燥湿除满、降逆平喘之功。
滑石:甘、淡、寒,归膀胱、肺、胃经。有利尿通淋、清热解暑、祛湿敛疮的功效。《医学衷中参西录》曰:“因热小便不利者,滑石最为要药。若寒温外感诸证,上焦燥热,下焦滑泻无度,最为危险之候,可用滑石与生山药各两许,煎汤服之,则上能清热,下能止泻,莫不随手奏效。”以我临床观察,此言完全符合临床。
竹叶:味甘淡,气平微凉。归入心、肺、胆、胃经。功专清热除烦,生津利尿。
通草:甘淡、寒,无毒。入肺、胃经。能清热利水,通乳。
以上八味药,大约可分为两组,一组芳香苦辛,一组淡渗利湿。化气与利湿合用,通畅三焦水道,分消湿浊与热邪,如此则湿从小便而,热自三焦而除。
(四)三仁汤的应用指征
三仁汤的应用指征有如下几点:肢体倦怠;头身困重;浑身酸痛;呕恶纳呆;胸闷不饥;小便黄赤;大便溏薄或黏滞不爽;发热,以午后发热为多见;不渴或渴不欲饮;苔白或黄厚,或黄腻;脉滑或弦细或濡,略带数象;头痛恶寒;身体虚胖。
只要有以上指征中的三个以上,就可放心应用本方。
(五)三仁汤临床应用范围广泛
三仁汤主治上焦肺气不宣,中焦脾气不运,下焦肾和膀胱之气化失常。此方是《温病条辨》中少有的治疗范围极为广泛的一个良方,是清热利湿的代表方。
有学者认为,三仁汤实际上是“三焦病变同治方”,临证可根据病邪轻重,或受袭部位不同而加减“三仁”剂量,灵活运用于湿温病之任何部位病变,不拘于湿温表证。
我临床喜用此方,疗效非常满意。我的体会是,此方常可根据病机而与他方合用。比如,兼太阳病则合麻黄汤,或加麻黄;兼少阳病则合小柴胡汤,或加柴胡、黄芩;兼阳明病则合白虎汤,或加生石膏、大米;兼三阴病则合四逆汤,或加制附片、干姜。
另外,三仁汤中我常重用薏苡仁和姜半夏各30克。我认为此二药一定要重用,理由有两点:一则,二药合用属于《内经》的半夏秫米汤,不但能化湿,兼能交通阴阳,引阳入阴,可以平衡阴阳,改善体质;二则,二药合用有安眠安神之功,有助于缓解病人的紧张情绪,从而促进病情康复。
再者,不管病在上焦、中焦还是下焦,都当重用薏苡仁。有时当重用至克,配合制附片,温阳化湿之功甚著。当然,若病情缠绵不愈,体质略差,或舌苔厚腻已减,饮食量明显增加,则不必加大薏苡仁剂量。另外,舌苔越是黄腻,越要加大薏苡仁的用量。
以发烧为例,凡是由于湿热内蓄,散发不畅而导致的发烧、头重体乏,出汗而热不解,舌苔厚重者,我都首选三仁汤化裁,疗效甚是满意。用方时时需根据患者体质、病情、当地当时的气候等因素辅以健脾、利咽、宣肺、解表、扶阳、清火解毒、攻下等药物。
大医秦伯未在《谦斋医学讲稿》中指出:“三仁汤为湿温证的通用方。它的配合,用杏仁辛宣肺气,以开其上;蔻仁、厚朴、半夏苦辛温通,以降其中;苡仁、通草、滑石淡渗湿热,以利其下。虽然三焦兼顾,其实偏重中焦。”我的观点是,临床应用可不拘泥于中焦湿热,只要把握湿热郁阻之病机,不论疾病属于内、外、妇、男、儿、五官科何科,并据证灵活加减运用,疗效非常好。
(六)我临床应用三仁汤前后的舌象对比
临床上我往往根据舌苔来决定是否应用三仁汤。苔白,或腻,或厚,或黄者,都会先用三仁汤把舌苔改善,把湿浊化去,再根据病情变化考虑下一步的治疗。也就是说,不管是何种疾病,只要有湿,那就先化湿。湿邪一退,往往许多不适症状即会自然缓解。
近日一位病友因支气管炎咳嗽,服三仁汤,晚上喝,早晨的舌象就完全改善了。请看图一和图二。
图一:服三仁汤之前的舌象
图二:服三仁汤之后的舌象
我的女儿5岁半,前几天随夫人回老家过年,可能是乱吃各种煎炸食物或冷饮,出现黄厚苔,兼见体温39度,口臭,精神萎靡。我分析,一方面湿浊内滞,另一方面,当有化火之象,急让服三仁汤加麻黄10克,连翘40克,生石膏40克,炙甘草6克,嘱大火煎开十余分钟后即可分三次温服,每次毫升左右。晚上服,第二天早晨舌苔厚腻立即改善,发烧亦好转。虽然湿浊化去,但兼有三焦郁火,表现为咽痛,咽后壁发红,之后又用了升降散合银翘散加减,才治愈。请看图三与图四。
图三:服三仁汤之前的舌象
图四:服三仁汤之后的舌象
以上所附的四张照片,都是当晚与第二天对比。可以看到,只是隔一个晚上,湿浊即迅速退去。可见三仁汤化湿的功效极为强大。
我自己临床观察,年三仁汤我用的比较多,分析其原因,可能是己亥年,大运为土运不及,土虚则脾弱,运化无力,湿浊容易积滞。再者,我的工作室在南宁,此地一年四季偏于湿重,当地人们容易感受湿邪。另外,今时有人乱服寒凉药物(甚至为了预防新型病毒性肺炎疫情亦听信某些专家胡言,服一些寒凉性的中成药或中药),或喝冰啤酒,或吃寒凉食物(包括多数寒凉水果、冰淇淋、刚从冰箱取出的食物饮料等)等等,都容易伤损脾阳,造成脾阳不运而湿浊内滞。
湿浊内滞源于两种可能,或者是体质因素,长期如此;或者是某次不合适饮食造成,不管如何,都可考虑用三仁汤。即使如今时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若见有湿浊内滞的病机,不管是偏寒可偏热,都有用上三仁汤的机会。毕竟三仁汤偏寒凉,用于湿热最为合拍。若有寒湿,建议合四逆汤方好。
凡是湿浊内滞的人服三仁汤后,往往会感觉周身舒爽,上下通畅,身体变轻松,这正是“湿化气亦化”、气机升降出入不再滞塞的结果。
四、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当谨慎用寒凉药
此次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病,阳虚体质者容易感染,且病情容易恶化。从中医来分析,治疗疫病当重视扶阳养阳,尤其不能乱用抗生素或苦寒中药,虽然苦寒可以直折其火,但可能尚未起到驱邪作用而先受寒凉之害。且受寒则阳虚,人体更无力驱邪。
特别是抗生素,即使有肺部感染,亦建议慎重考虑。不妨试试千金苇茎汤合麻杏石甘汤,治疗肺部感染的效果并不比抗生素差,甚至更好。
另外,若病人出现高热,我推荐重视生石膏,此药虽寒,但阴中有阳,且其性能散,善去肺与三焦之火毒。另外,我亦推荐芦根,其性偏寒凉,能清热毒,还兼有利咽和化湿之功,一药而三用。若有疫毒,非解毒不可,推荐用黄芩。达原饮中即有黄芩,以之解疫疠之毒。
五、疫病出现发热,怎么办?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为什么会出现发热?发热往往是疫病的常见表现,尤其是湿热疫。当邪入气分时,往往会引起高烧。
分析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新型冠状病毒感染,之所以会出现发热,当有以下几个原因:
一则,因湿而生,湿郁则化热(多属三仁汤);
二则,因客气少阳相火而生,因为少阳相火加临于太阳寒水,导致天地之间虚火上浮,既造成了暖冬,也造成了邪热(多属麻杏石甘汤,或升降散);
三则,因疫毒而生。特别是病情发展到中期,出现湿热蕴毒(甘露消毒丹),或热重于湿(多属白虎加苍术汤,或连朴饮),多会表现为高烧。而且邪入营分,化燥入血时(清营汤或犀角地黄汤),亦有出现高烧;
四则,因阳虚而生热。暖冬让人虚阳外越,上实下虚。下虚为本,意味着病人的元气不足。此时病人往往表现为低烧,是属三阴层次的发热(四逆汤或茯苓四逆汤);
五则,因阴虚而生热。阴虚则内热(青蒿鳖甲汤可用)。
有人提出用青蒿鳖甲汤治疗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此方滋中有清、清中能透,养阴而不碍邪,祛邪不伤正。此方有滋阴药物,适合于白天不发热,而入夜后发热,且早晨退热时不出汗,舌红无苔,脉细数的患者。不过,若兼有湿热,苔白、厚、黄或腻者,不建议用此方。简单来说,青蒿鳖甲汤属于阴虚内热的患者,不论是疫病的早期或晚期,只要出现了阴虚发热的情况,就可以用此方滋阴透热。有的人在早期也可以用上,因为其属阴虚体质。我分析今时多数人偏于阳虚而湿盛,故早期不一定能用上此方,必待病情后期,邪热炽盛,耗损阴津,才可能出现合适的用方机会。
中医正在进入控制疫情的主战场,疫情已经开始转折。让我们中医人众志成城,为祖国安定而努力。
我是一名中医人,我学习并实践中医,从中我深刻地体会到,中医是正能量,中医是内涵天地之道的医学体系,中医里有大智慧。所以,我爱中医,我用自己的生命相信中医。
中医曾经在数百次重大瘟疫中发挥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因为中医重视天人合一,中医重视活着的人,中医强调“形神兼顾”,中医追求人体身与心的和谐以及五脏六腑之间的平衡。中医理念完全是超越现今的科学的,中医是科学中的科学,是哲学中的哲学,是现代科学暂时无法逾越的。现逢武汉重大疫情,中医就应该在一线战斗。由于各种原因,我无法投身一线,但我有我的笔,可以写作,去宣传中医的正信正念。这是第十一篇关于中医防治武汉疫情的长文,读者若有兴趣可参考之前的文章。
一、中医主导,衷中参西
00年1月5日,最高领导人发表讲话,明确地说:发挥中医药优势,彰显中医药责任和能力,推动中西医结合深入发展,促进以往的中西医结合模式由拼盘、辅助、从属向“中医主导的中西医结合模式”跃升。
这段话的信息非常丰富,我试着解读其中的含义。
一则,在疫情期发表这样的讲话,高层的态度非常明确,中医本来是有本事治疗疫病的,中医曾经在非典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那就让中医上;
二则,中医不但要上,而且,中医要做主导,中医终于可以在治疗疫病的前线来主导疫病的治疗方案了。事实上,当年在治疗非典时,广州中医医院就是以中医为主导才达到了零感染,零死亡率,零后遗症的惊人效果的;
三则,是“衷中参西”的模式。所谓衷,忠诚也,即由衷之心;所谓衷中,即发自内心地相信中医。在此基础上,参考西医的学理,既可补充中医的不足,又能走中医之路而不离乎中医。若能按这个原则去坚持纯中医,必然会左右逢源,纯中医之路也会越走越宽。我坚持认为,纯中医才是中医发展的关键。并不是不要西医,但不是搞中西医结合,不是用西医来证明中医,而是以中医为主,让西医来辅助中医。今时我所见,凡是搞中西医结合的,都是丢了纯中医思维,按西医理论用中药。如此结合,不要也罢。
借着这次中医治疗疫病的时机,中医必将腾飞。国家层面重视,中医人进取,社会各界支持,中医再不发展,更待何时!作为中医人,我非常自豪。我也愿意为社会努力培养更多的纯中医人才,为发展中医尽自己的一份力量。
二、北京中医治愈两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痊愈的经验
肝病专业委员会委员,医院中西医结合科王宪波主任参与例新冠病毒肺炎的中医药治疗工作,例病人均痊愈出院。下文是王主任撰写的诊治新冠肺炎的点滴体会。
“我院自收治新冠以来,中医药第一时间参与治疗。痊愈的首例和第二例都是单用中药和对症治愈。连日来诊治的既有普通型也有重症患者,认识到中医药在这次疫情中确实能发挥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目前从国家级、医院都相继推出了诊疗方案和指南,对我们有很大的指导和帮助。
我们诊治的病例中,患者表现多种多样,如果一定要归纳一下的话,主要表现为发热、干咳、咽痛、头身疼痛、乏力、喘憋等,部分患者大便稀溏甚至腹泻,舌质淡红、暗,舌苔薄白、薄黄、厚腻都有,但以舌淡红、苔薄黄为主。此次疫情仍然遵循急性传染病的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而且传变速度快,有患者是普通型,很快发展为重症甚至危重症。
温病救治贵在“急、快、准”,新冠肺炎同样如此,所以治疗目标不外有二:对于普通型要防止发展为重型;重型要较少病死率。不管哪种目标,都需要用药得力,快速阻遏病势,这正是姜春华“扭转截断”学说的价值所在。在具体治法上,解毒凉血非常关键,温补之剂需慎重,“解毒凉血不言早,温补滋润不嫌迟”,当然后期恢复补益实属必要。关于血分阶段的认识,应守正创新,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要遵循,但辨证认识需创新提高。前人囿于条件只能依靠症状体征,我们应结合现代辅助检查在典型症状体征出现前即识别,如果患者氧和已经下降,需要高流量吸氧,此时就已波及营血。因为不高流量吸氧甚至辅助呼吸,患者必然缺氧紫绀、凝血改变甚至神志变化。所以,普通型解毒凉血意在扭转截断,重症解毒凉血亦系病情使然。”
这段话提供了非常丰富的信息,我试着解读一下:
一则,中医能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而且,中医完全可以治愈。中医本来就有抗击疫病的经验。中医治疗温疫历史悠久,积累了大量成功的经验,完全可以用中医治好此次的温疫。从历史来看,从张仲景至刘完素、李东垣、吴鞠通、叶天士等等,都是治疗温疫的大家,他们极大了发展了中医理论。而且,在非典流行中,广州中医院以中医为主治疗非典,疗效显著。达到了治疗73例零死亡,零转院,零传染,零后遗症的效果,且平均退烧时间在三天之内。
二则,因为是北京的病例,寒湿很轻,而湿热,特别是热毒较盛。“以舌淡红、苔薄黄”为主,说明北京的病例与武汉的在舌象上有所不同。这也说明,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要根据具体病情、当地气候特点以及不同体质等情况,辨证用方,不能拘泥于。
三则,具体治法上,“解毒凉血非常关键”,说明热毒炽盛,热入营分是病机的关键。而且王宪波主任特别指出,中医可以应用西医的检查结果来指导辨证。比如,“患者氧和已经下降,需要高流量吸氧,此时就已波及营血”,这对于临床辨证极有帮助,提供了新的辨证方法。这样的中医与西医结合非常好,其实,这是衷中参西,以中医为主,参考西医的诊断结果。
四则,王宪波主任强调,治疗疫病要“急、快、准”,什么意思呢?就是在第一时间就要紧急治疗,不要只是观察,或只是对症治疗,要第一时间用上中医手段,这是急;要迅速辨清病机,抓住病机的根本,这是快;要精确辨证,精确用方,这是准。西医已经承认,目前并无特效药,在这种情况下,除了对症治疗外,不能等待有效药物,而当急急选择中医,急、快、准地治疗起来。
五则,从北京的这两例病人表现出来的症状来看,更象是冬温和湿热疫,偏于热毒炽盛。标准的药方应该是清瘟败毒饮。清瘟败毒饮是清代著名温病学家余师愚所创制的名方,载于其所著的《疫疹一得》一书中。“瘟”即瘟疫,亦称温疫。
清瘟败毒饮组方:生石膏30-,生地10-30,水牛角30,黄连6-18,栀子10,桔梗10,黄芩10,知母10,赤芍10,玄参10,连翘10,淡竹叶10,生甘草10,丹皮10,水煎服,日一剂。(单位:克)
清瘟败毒饮功效与主治:擅长清热泻火,凉血解毒。可治湿热疫毒及一切火热之证。表现为气血两燔,高热狂躁,心烦不眠,或神昏谵语,头痛如劈,大渴引饮,咽痛干呕,发斑吐血,舌绛唇焦,脉沉细而数,或沉数,或浮大而数。
清瘟败毒饮方解:综合白虎汤、芍药地黄汤、黄连解毒汤等三方加减而成。方中重用生石膏合知母、甘草以清阳明之热;黄连、黄芩、栀子三药合用能泻三焦实火;犀角、丹皮、生地、赤芍专于凉血解毒化瘀;连翘、玄参、桔梗、甘草清热透邪利咽;竹叶清心利尿,导热下行。诸药合用,既清气分之火,又凉血分之热,是治疗气血两燔的主要方剂。
六则,王宪波主任强调:“此次疫情仍然遵循急性传染病的卫气营血传变规律。”这句话说明,这次疫情并没有脱离中医的辨证范畴。卫气营血辨证体系由清代大医叶天士所创立,特别适合于温病的辨证。彼时有效,今时仍有效,仍可借助卫气营血的辨证体系来辨识病机,来指导用方用药。这也充分地肯定了中医的温病理论并没有过时,仍然可以发挥其治疗疫病的作用。
七则,当热势炽盛时,温补并非急需。从北京的这两例病例来看,若无明显的阳虚阴寒之证,不能滥用附子等温阳药物。当然,武汉地区的病人多出现舌质淡胖,或舌边齿印,或舌质淡紫,体现出是明显的脾肾阳虚、寒湿内盛、三焦阳虚等病机,这与北京的病例可能不同。有人强调:用药勿过于寒凉,中后期随证治之。但从具体病机来分析,用药亦不可过于温补,当凉则凉,特别是热毒充斥三焦时,当急急泄热解毒,大清气血,又非寒凉不可。治疗热毒,我主张重用生石膏,这是一味治疗疫病热毒的好药,药力平和,值得重视。关于用生石膏治疗疫病,可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三、用中医治疗非典经验来缓解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
缓解疫情,非中医不可。武汉的疫情已经流行了近一个月,但是疫情还在蔓延,康复病例还是太少,为什么?因为现代医学暂时找不到有效的药物。那么,病人都只能用支持疗法干等吗?为什么不能选择中医呢?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我们17年前有中医抗击非典作为例子,还担心什么。以下内容摘自网上的文章:《那年非典疫情危急,中医泰斗联名上书国务院,承诺1-3天退烧!》:
“参与广州市第一例非典治疗的广州中医药大学二附院护士长邓秋云,受感染倒下了,1月4日开始发烧。邓秋云的先生是名老中医邓铁涛教授的学生。邓铁涛知道后,让邓秋云不要用抗生素等西药,完全采用中药治疗,晚上7点多喝完中药,10点多就开始退烧了。最后完全康复,月中旬又开始工作。广州中医药大学二附院另一个分院的护士长叶欣也感染了非典,此后一直采用西医的抗生素等治疗,病情未能好转,最后不幸殉职。
对于当年治疗非典的经验教训,广东老中医邓铁涛说:我们中医药大学一附院治疗73例非典全部治愈,病人0死亡,医护人员0感染,患者0后遗症。
邓铁涛特别牛气的说:我们的医护人员吃中药预防非典,我们只带口罩,不需要隔离衣。我们治疗非典费用最高的一个也只花了块!”
邓老于年1月10日已仙逝,享年岁。但是,中医的火种还在,中医的传承未断,今时我们还有其他的中医人。中医一定可以控制疫情,这是毫无疑问的。
我们完全可以参考当年中医治疗非典的经验,结合今时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发病特点,研究出正确的治疗思路与方法来。当年邓老能带领中医团队取得“零感染、零死亡、零后遗症”的成绩,今天我相信,我们依然可以取得类似的成绩。
但条件是:让中医成为治疗的主力。也就是说,在疫病的治疗方面,中医说了算,以中医为主,西医为辅。况且,现代医学已经承认,暂时没有有效药物,这更需要依赖中医,因为中医有辨证论治,有证就有方,有方就有药。西医没有控制疫情的特效药,但中医有呀。
这个条件难吗?从当前的情况来看,似乎很难。各地党委政府安排冲上去的都是西医,中医极少。为什么呢?我一直找不到答案,难道早日控制疫情不是党和国家所追求的目标吗?中医有两千多年的治疗疫病经验,有十七年前抗击非典的成功战绩,这还不够吗?!
四、疫毒的传染性越高,其致死率越低
最近消息:截至1月8日4时,国家卫生健康委收到31个省(区、市)累计报告确诊病例例,现有重症病例例,累计死亡病例13例,累计治愈出院例。现有疑似病例例。
用13除以,结果是.%。当然,这只是个数字,并不能证明什么。但至少,我们知道,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多,但死亡的人数并不很多。
参与过抗SARS的中国台湾病毒专家苏益仁表示,传染性越高的病毒致死率其实越低。
这恰好也符合现状。从现实情况来看,武汉新型冠状病毒的传播速度、范围都要大于SARS,但目前不到3%的致死率,相较SARS的10%也低了很多。
从中医来分析,传染性高显示出疫毒的致病性,而死亡率则显示出疫情的偏性。这个偏性,可以理解为疫毒的五行偏颇之性,或者说是疫毒的毒性,类似于中药的偏性。比如,都是辛温解表药,苏叶的偏性小点,麻黄的偏性就比较大。中药的偏性越大,若纠偏能力也就越强,若不对证,其对人的伤害也就越大。疫毒亦如此,其偏性(或称其毒性)越大,越容易干扰人体正气,伤正作用越强。人之所以会感染疫毒,因为正不胜邪,导致邪气侵袭而发病;人之所以死亡,源于疫毒的极强偏性,导致人体阴阳脏腑气血逆乱,正气溃败而亡。
由此分析,疫毒当有三种可能,一则,可能致病性强些;二则,可能致死的偏性更强;三则,二者皆强。
不管如何,《内经》反复强调: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扶正永远是重中之重。扶正既可以预防感染,又可以避免死亡。扶正要依赖中医,因为中医懂得生命的全体,中医知道如何让人顺应天地四时规律。
关于中医如何扶正,读者可以参考我之前的诸多文章,里面有详尽的论述。
五、关于武汉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疫情与非典的区别
(一)武汉疫情发展更迅猛
00年1月4日,普利策奖得主、政策分析师LaurieGarrett接受媒体采访时说:“17年前的这个时候,我正在报道那场致死个感染者、波及37个国家的SARS疫情。所以,年1月1日,当我读到武汉海鲜市场聚集性的肺部感染时,有一种惊人的相似感。”
我们观察一下非典的疫情发展时间线,从首个病例出现到病情结束过程中的诸多时间节点
从累计病例的数字来看,非典的发展速度是相对平缓的:第一例报告病例之后个月确诊病例升至18例,4个月确诊病例破千。
而这次的武汉病毒性肺炎疫情则要比非典“迅猛”得多。在首次公开确诊病例被报道后的5天,确诊病例就已经过千,然后迅速接近千。为什么这次的疫情传播更快呢?有学者提出两个原因,一则,00年的春运比往年更早,导致了疫情向外传播更为迅猛;二则,疫情起源的武汉本身就是全国最大的交通枢纽之一,传播链路四通八达。这两点都是“人口流动”的放大器,也直接导致了病毒迅速地在全国范围内传播,随之而来的就是不断增长的恐慌情绪。
(二)新型冠状病毒更狡猾
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成员、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流行病学首席科学家曾光说:“因为这个敌人的话,我们以前没有遇到过,跟SARS比,它实际上比SARS狡猾。它在武汉的社区传播的速度是快的,因为这病我们还不完全清楚在哪,可能还有很多轻症的,可能也就是跟一般的感冒差不多,我们不清楚。所以武汉这个仗的话,可以说是在跟病毒的界限,敌我界限不清楚的情况下展开的。
我觉得现在的话,医院发热门诊去。因为我们现在是冬季呼吸道高发季节,哪个是冠状病毒,哪个是流感,哪个是普通感冒,很难区分的。我们倒建议把发热门诊挪到公园去,比如公开场合、露天场合,这些地方是不容易互相传染的。医院去。”
曾教授的观点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症状不会马上爆发,而有一段时间的潜伏期。我认为,这与湿浊粘滞有关,导致病人在感染的早期甚至不出现发烧症状,甚至完全没有症状。
另外,湿为阴邪,伤损阳气,病人容易表现为寒湿症状来。但从根本上来说,这毕竟还是湿热疫毒,因暖冬而产生,所以病情发展到中期,还是会出现高烧来。
我认为,病毒再狡猾,亦有规律可循,这个规律即是温病的辨证论治体系,包括卫气营血辨证、三焦辨证、六经辨证等等,临床中只要紧紧抓住这三大辨证体系,以证为本,循症辨机,按机处方用药,一定可以取得满意疗效。
六、疫情即将缓解
我看了1月9日晚上七点的新闻联播,00年1月9日国家统计的新发病例今天首次开始减少,较昨天减少新发病例多例。这是一个巨大的转折。
再看人民日报,00年1月9日报道:“央视专访中中国工程院院士张伯礼表示,根据武汉近期疫情变化的数据,我们期盼的拐点可能将要出现。新增的病例开始减少,出院的病例增多,当然死亡的病例还要下降。出院的病例超过了死亡的病例,这一点显示了非常好的前景,也让我们看到了希望。”
疫情之所以能进入转折点,我分析应该有以下几个方面的原因:
一则,政府高度重视,预防措施得力,全国人民都在重视预防。人心齐则泰山移,更何况疫毒;
二则,从中医来分析,00年月4日立春,意味着庚子年到来了。庚子年大运为金运太过,金为燥,燥胜则湿邪自退。司天为少阴君火,在泉为阳明燥金。整年属于一种燥热状态。而且立春开始风木当令,木克土,风可胜湿。只要湿邪退去,则热势自减,此次湿热疫毒的毒性自动就会缓解。
三则,各地都开始了用中医治疗疫病患者,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中医兴则国家兴。中医的春天即将到来,只要中医兴盛,疫情自然不在话下。
至立春还有六天,天地气机已经开始转化了,疫情已经开始缓解。所以说,大家千万不要恐慌,要保持正信正念。相信自己一定健康,那么,这个信念就是维持健康的原动力。平时建议清淡饮食,不要暴饮暴食,不要熬夜,多多运动,多多开心,多多享受生活,并且要远离怨恨恼怒烦。使自己正气健旺,则诸邪不侵;使精神内守,则诸病全消。
凡我所写作的文章,其观点全部都由我自己负责。可能有些观点与某些中医界大咖不同,但都是我自己的独立思考。我愿意发表自己的独特观点,欢迎读者朋友们一起探讨。为了早日控制疫情,我们中医人要齐心协力,要众志成城,我们要发出自己的光与热。
面对疫情,中医人也要努力。中医要成为控制疫病的主要力量,需要我们每位中医人都能积极发声。有人跟我说,你一个中医人,既不在中医药大学工作,医院的领导,也不是国家级专家,疫病自然有大人物们去处理,你乱发声干什么?我认为,中医兴亡,我辈有责。这次武汉的病毒性肺炎疫情给了中医一个极大的发展机会,作为一位中医人,我有责任去传播中医正量,用我的笔去帮助读者避免恐慌,树立正信正念,为早日战胜疫情贡献我的一份力量。
中医也可以为缓解疫情服务。而且,中医擅长治疗疫病。相关论点我已经在之前的文章中反复论及。在此我只想说,国家培养了我,把我从农村一个懵懂的小屁孩培养成了中医博士,我深怀感恩,我要回报国家,回报社会。虽然我不能冲锋在疫情的前线,但我可以在后方写作,我可以宣传中医,可以传播中医防治疫病的理念。我认为,我在行善。只要是利益他人的,我都愿意去做,且甘之如饴。所以,随着疫情的不断发展,我不断思考,不断写作,今天是第十篇长文。
一、解读《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于00年1月7日联合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我试着从中医的角度来分析和解读。
一则,仍强调疫病“以发热、乏力、干咳为主要表现,少数患者伴有鼻塞、流涕、腹泻等症状……部分患者仅表现为低热、轻微乏力等,无肺炎表现,多在一周后恢复”。
从这些症状里我们可以分析,发热是疫毒引起;乏力源于湿邪伤脾,导致脾虚;干咳则源于邪热扰肺,影响肺气肃降;鼻塞、流涕皆是表证,源于外感邪气,病在太阳;腹泻则为病在太阴,源于湿浊直入太阴,脾阳不升,阴浊下陷。
而且,病状越轻,则恢复越快。分析其原因,一则,当属正气健旺之人,虽然感受疫毒,但正气不虚,邪不能扰肺,不能深陷太阴;二则,无肺炎表现,说明邪不在肺,而只在表。按叶天士的说法:“温邪上受,首先犯肺”,即使不侵犯肺,则病情较轻,恢复的速度也快。
二则,“从目前收治的病例情况看,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儿童病例症状相对较轻,少数患者病情危重。死亡病例多见于老年人和有慢性基础疾病者。”
这说明了几个问题:一则,我们无需恐慌,因为多数患者预后良好,即使不慎感染了疫毒也要安心,因为恐慌会伤正,导致病情恶化;
二则,儿童正气健旺,基本上不受邪毒侵袭,所以父母不需担心孩子们的健康;少数患者之所以病情危重,或源于素体正虚,或源于有慢性基础疾病。对于这样的病人,应该注意扶正,若能使正气不虚,当不至于陷入危殆。
三则,治疗措施里,第一条就是“卧床休息”,为什么呢?休息可以养正,养正是康复的关键。休息应该是身与心都休息,身体躺下来放松,心理也要放下来。越是放松,越是不焦虑,不恐慌,越有助于康复。《内经》讲“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句话值得反复咀嚼体味,中有无限深意。未病之人可以此话来预防,已病之人亦当以此话来康复。
四则,治疗措施里强调,“保证充分热量”。如何理解?我认为,生命即是一团阳气。阳气不衰,生命不熄。越是感染了疫病,越要把生命的这团阳气补旺,阳旺则自然机体热量充足。如何保证充分的热量呢?
一则,温饮温食,忌食寒凉;二则,不过度劳累,以免耗阳;三则,早睡早起,可以调养五脏,特别是养肝血的温升;四则,不滥用寒凉药物,包括抗生素、中药苦寒药物等;五则,重视用灸,灸可扶阳,阳旺则根蒂壮固,形躯得养,既可平衡五脏六腑,又能保一身之康宁。
以上措施不仅用于病人的施治,亦对我们正常人适用。建议趁未病时及时艾灸,预防永远大于治疗。
五则,治疗措施里强调,“注意水……平衡”。注意,这里并没有强调要喝八杯水,也没有强调多饮水好,而是平衡。这点非常重要。有的人受某专家影响,每天坚持喝八杯水,结果喝成水肿,湿浊泛滥。其实,水性阴,即使是热水,其性仍然属阴。水入于体内,有一个阳气的气化过程,这个过程是由多个脏腑参与的。比如,《内经》明言:“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水能进入五脏六腑,并濡养四肢百骸,需要先被气化掉,气化即需要阳气。素体阳虚,或素体湿盛之人就不建议多饮水,因为过多饮水,而阳气无力气化,水湿内滞,积而成为水毒,反而有损健康。
如何决定应该喝多少水?我的观点是,自己想喝,就喝。不想喝,不勉强。一切根据自己的感觉来决定。自己的感觉才是最真实,也是最适合于自己的,不是专家的话。
六则,对于重型、危重型病例的治疗,其治疗原则是“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积极防治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继发感染,及时进行器官功能支持。”
也就是说,对于重型及危重型病例并没有重点治疗其病因病机,只是对症治疗、预防并发症、治疗基础疾病、预防感染、器官功能支持。从这个角度来看,中医当有用武之地,即对于重型及危重型病例进行辨证,有其证则用其方,使标本兼顾。在西医的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辅以中医辨证论治,当可提高病人的存活机率。
七则,与之前的版本一样,明确强调:“本病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为感受疫戾之气”。可惜没有确定是何种疫毒,也没有明确的温疫病名。我倾向于认为,武汉的病毒性肺炎的确属于温疫,而且当属于湿热疫,兼冬温。我的诊断论据都写在之前的文章中。
八则,第四版不再强调“病位在肺,基本病机特点为湿、热、毒、瘀。”分析其原因,有的病人病位不在肺,反而在脾。有的病人表现为寒湿,而非湿热。有的病人甚至没有发烧,却兼有类似于感冒的症状,显示出太阳表证的症状来。
九则,第三版将新型病毒性肺炎分为四个型,分别是“湿邪郁肺、邪热壅肺、邪毒闭肺、内闭外脱”,第四版则不再按证型分类,而按“医学观察期、临床治疗期”来分类,临床治疗期内又分为:“初期:寒湿郁肺;中期,疫毒闭肺;重症期:内闭外脱;恢复期:肺脾气虚”四个阶段,每个阶段各有一个证型。
我自己感觉,按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来分类,应该更合适一些。因为疫毒感染人体后,有一个发展的过程。随着正气与邪气交争,病情在不同的阶段会有不同的变化。事实上,历代温病大家在论治温病时,亦是多按病情不同阶段来分类的。比如,三焦辨证、卫气营血辨证、六经辨证等,都是按时间及病情发展来判断病情。
第四版仍强调是“试行”,说明国家相关部门的专家们也在观察,在思考。我希望能在未来几天早日发布最终正式版。
二、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的用方用药分析
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于00年1月7日联合发布第四版诊疗方案。新的版本的用方用药有几个特点,以下试详细分析。
(一)首次推荐多个中成药
一则,在医学观察期,根据临床表现而选择不同的中成药。
若乏力伴胃肠不适,推荐中成药:藿香正气胶囊(丸、水、口服液);
若乏力伴发热,推荐中成药:金花清感颗粒、连花清瘟胶囊(颗粒)、疏风解毒胶囊(颗粒)、防风通圣丸(颗粒)
医学观察期,应该是不确定是否感染了病毒,但出现了些不适症状,尚未确诊。此时有两种可能的情况,一则,素体阳虚而偏于湿浊内滞,邪毒入脾而伤损脾阳,导致胃肠不适,如腹泻,当用藿香正气液温化寒湿;二则,素体阴虚而偏于内热,外感邪毒后容易诱发发烧,需清火解毒,以上所推荐的中成药都是寒凉解毒的。
我在之前的文章里建议,大家不妨多囤些藿香正气液,对于湿浊内滞的人群极有好处。湿浊一化,清阳即升,脾能运化,正气来复,卫外有力,邪毒即不易袭人。
二则,我认为还应该再加一种可能
若乏力伴畏寒(甚至冷至骨头)、无汗、鼻塞、流涕,推荐麻黄四君子汤加味,即四君子汤加麻黄。组方:党参10,白术10,茯苓10,炙甘草10,麻黄10,生姜三片,大枣15(切开),水煎服,日一剂。(单位:克,下同)。
此方既解表,又健脾,补气,化湿,兼顾病因与病机。此处用麻黄辛温解表,不能代以荆芥、苏叶或大葱白等药,因其药力太轻。若有发烧,则加生石膏,发烧越重,生石膏的用量亦越重。关于如何应用生石膏治疗疫毒,请参考我之前的文章。
(二)临床治疗期的用方用药分析
一则,初期:寒湿郁肺。临床表现:恶寒发热或无热,干咳,咽干,倦怠乏力,胸闷,脘痞,或呕恶,便溏。舌质淡或淡红,苔白腻,脉濡。
分析:第四版认为,临床治疗期应该是确诊了的病例。初期强调了是寒湿病邪,不是湿热。之所以强调是“寒湿”,我分析,因为病人多表现为舌大,舌边齿印,苔白,或白厚,或白腻,与寒湿相关。这是从病人的症状与体征来判断的。
我倾向于认为,病邪属于湿热,而被病邪感染之人则属于素体阳虚体质,湿热病邪伤人,则易寒化,表现为一定的寒湿征象。
我认为应该以三仁汤为主,对于阳虚体质,则合四逆汤,如此既治证候,又兼顾体质。若有表寒,则加麻黄。而第四版的推荐处方则是平胃散、达原饮、神术散的合方加减化裁。
二则,中期:疫毒闭肺。临床表现: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脉滑数。
分析:第四版认为,病情继续发展至中期,显示出疫毒化热的征象。此时邪在阳明胃腑,且熏蒸三焦,上下漫延。此时既要急下存阴,又要化湿,还要解毒,更不能放弃退热。诸法当合施。第四版用的是麻杏石甘汤、合宣白承气汤、达原饮等合方加减。并且推荐中成药:喜炎平注射剂,血必净注射剂。
我倾向于认为,亦可考虑用白虎汤、宣白承气汤合三仁汤。白虎汤证有“四大”主症:即大热、大汗、大渴、脉洪大。我临床观察,并非四大症兼备才能用白虎汤。疫毒发展到中期,病人有高热,且有伤津之象,即可应用白虎汤。
用宣白承气汤此时最为合证。肺其色应白,与大肠相表里,主宣发肃降。大肠依赖肺气的肃降得以畅通而能排大便。若湿热邪毒内蕴,导致肺气不降,则肠腑亦滞塞。用生石膏清泄肺热;生大黄泻热通便;杏仁宣肺止咳;瓜蒌润肺化痰,诸药同用,司使肺气宣降,腑气畅通,疫毒邪浊得清,咳喘、胸闷、腹胀等皆可缓解。
三仁汤擅长化湿,兼通畅三焦气机,此方类似于温病的小柴胡汤,能枢机少阳,使湿热毒邪从大小便而下。关于三仁汤的解释及加减法,读者可参考我之前写作的文章。
三则,重症期:内闭外脱。临床表现:呼吸困难、动辄气喘或需要辅助通气,伴神昏,烦躁,汗出肢冷,舌质紫喑,苔厚腻或燥,脉浮大无根。
分析:病至此时,阳气抵抗无力,邪毒已经深陷少阴,心属少阴,邪陷于心,导致心阳衰弱,神不守舍(神昏,烦躁),甚至虚阳外越(则脉浮大无根)。救急之法,在于用大剂四逆汤回阳救逆。
救急需重用附子,推荐处方用的是黑顺片10克,未免用量太低,难以挽回造化。我的建议是破格重用,可参考已故李可老中医的破格救心汤方意,附子破格重用至数十克以上,李可老中医的经验是边煎边喂,不需久煎,以求回阳救急。
再者,第四版推荐方中的山茱萸用量亦太低,只有15克。此处用山茱萸,应该是学习民国大医张锡纯的经验,他认为山茱萸“味酸而性温,大能收敛元气,振作精神,固涩滑脱。在来复汤中重用山萸肉,因山萸肉救脱之功,较参、术、芪不更胜哉。盖萸肉之性,不独补肝,凡人身之阴阳气血将散者,皆能敛之。故救脱之药,当以萸肉为第一。”张锡纯在来复汤中用的山茱萸是二两,也就是约当于60克。
我倾向于认为,此时可考虑用生脉饮合四逆汤,并加生龙骨、生牡蛎,更加重剂山茱萸。必要时要用生附子久煎,以加强回阳救逆之功。
比如,我建议救急可试用此方:制附片30-克(或生附子10克-30克),干姜30,炙甘草30,山茱萸60,生龙骨30,生牡蛎30,红参30,麦冬30,五味子15打碎,稍久煎。
四则,恢复期:肺脾气虚。临床表现:气短、倦怠乏力、纳差呕恶、痞满,大便无力,便溏不爽,舌淡胖,苔白腻。
分析:至病情后期,邪气初退,正气未复,表现为明显的脾虚之象。但以六君子汤最妙。而推荐方用的是香砂六君子汤的加减方,并重用了黄芪。
我认为,不妨缓用黄芪,党参更平和,更能健脾补虚。脾旺则自然气血生化有源,正气易复。黄芪有滞塞中焦之弊端,尤其是阴损津亏之人。
(三)疫病用方用药的治疗原则
因为感染了疫毒邪气,才导致了疾病,所以,祛邪是治疗疫病的首务。祛邪要求以下几点:
一则,易早,越早越好。不必等待西医诊断,也不必在乎西医诊断结果,有是证就用是方,先急急祛除邪气;
二则,易狠,用方不易过轻,当投以重剂。病情初发,此时人的气血尚未逆乱,津液尚未耗损,正气尚能支持,病情尚未危殆,当急急重剂用药,猛一些,狠一些,急一些,都是必需的;
三则,易尽。祛邪务尽,不能留手。此时有多少分邪气,就治到多少分,不必按《内经》所言:“大毒治病,十去其六;常毒治病,十去其七;小毒治病,十去其八;无毒治病,十去其九”。这里讲的治疗常规的病症,治疗疫病则不需如此,疫毒邪气非常霸道,邪气留得一分,就会伤损一分正气。所以,只要有邪,就要祛尽。
而以上第四版提供的药方多数偏于平稳,用量轻,用药亦平和。平稳方的好处是不伤正气,但是,也难以救急。当病情紧急,症状迫切时,有是证则用是药,当用重剂需毫不含糊。大概今时的中医人怕担责任,不愿意承担治疗风险吧。我认为,重剂中药用方的风险怎么说也小于滥用激素和抗生素吧。
三、关于病毒性肺炎的病因病机与病名分析
我认为武汉的病毒性肺炎属于疫病,属于湿热疫,兼有冬温。以下就湿热疫与冬温的病因、病机、疾病特点、发作症状等展开分析
(一)湿热疫的特点分析
一则,源于雨湿偏盛;二则,邪气属性偏湿热秽浊;三则,侵袭人体后多遏伏于膜原,且初起症状常见湿热蕴伏膜原的证候;四则,以足太阴脾为病变中心。
湿热病发病后往往热势不甚,甚至不发热,但有乏力、全身重滞、胸脘痞满,苔腻浊或白厚等特点。这与伏暑或温热疫,或暑疫完全不同,这些疫病往往起病即见高烧。
(二)冬温的特点分析
一则,一年四季都见,但以春冬二季为多;二则,发病急骤,初起即见发热、恶风、咳嗽、口微渴,病变中期则以邪热壅肺等气分证为主要病理改变,部分病人会出现发热、神昏等热陷心包症状;三则,初起邪在肺卫,忌用辛温发汗之法;四则,以手太阴肺为病变中心。
结论:
二者结合起来,则病人或初起发烧,或不发烧;有肺卫受邪症状,如咳嗽;有脾虚湿滞症状,如乏力、腹泻、胸脘痞满等。
而且,冬温与湿热疫皆有传染性,皆能造成流行。二者狼狈为奸,相互夹杂,造成今时的武汉病毒性肺炎疫情流行。
(三)湿热疫的发病分析
正气为本,正气健旺则不容易发病,或发病也容易康复。而且,尤其以脾阳健旺为主。就此次武汉病毒性肺炎的信息来看,素禀正气亏虚,或年高体弱的人,容易感染病邪,且死亡率甚高。事实上,从发病患者的舌象来看,多数存在着脾阳素虚的体质,这应该是导致湿热疫感染的重要原因。
《温疫论》有谓:“本气充满,邪不易人;本气适逢亏欠,呼吸之间,外邪因而乘之。”所以说,人体正气强弱决定着是否感染,以及感染后能否顺利康复。养正非常重要。预防疫病要养生,感染疫病后仍然要养正。正气不亏,则病易康复。
(四)冬温的发病分析
冬季当冷而反暖,一方面造成了天地之间的风热邪毒;另一方面导致了人体虚火上浮,虚阳外越,出现正虚体质。二者相感,则容易发作疫病,即成冬温。
冬温发病,首在正气不足,或素体正虚,或兼患有基础疾病,导致正虚未复,这两种情况都会导致卫外不固,容易感染疫毒,且不容易康复。
结论:
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武汉的病毒性肺炎的发作症状可谓完全符合湿热疫和冬温的发病特点。
(五)湿热疫的病机演变
湿热疫为为感受湿热疫毒所致,疫邪自口鼻而入,初则在肺,湿热邪毒壅滞于肺,导致发烧,干咳,咽干咽痛;湿热邪毒亦会直达膜原,出现邪遏膜原的见证,表现为脘痞,便溏,苔白或黄或腻。若正气不足,则邪毒继续向里传变,则或滞塞胸膈,或热滞阳明,或劫灼真阴。不管如何,总离不开湿浊。
病人的舌象亦可见或白,或腻,或黄,或厚,皆不离乎湿邪。热盛伤津则舌质红,甚至舌前少苔或无苔。
湿热侵袭,素体阳虚者容易感染而发病。临床所见,不少病人的舌象表现为寒湿或脾阳虚之象,这应该是由阳虚体质所决定的。
疫病的特点是起病急,传变快,传染性强,病情凶险,有的病人可在短时间内出现热陷心包、厥、脱等危重证候。
(六)冬温的病机演变
风热邪毒属阳邪,其性升散、疏泄,多从口鼻而侵犯人体。肺居人体高位,首当其冲,所以这次的武汉病毒性肺炎的的初起症状往往是邪犯肺卫的表现,比如,咳嗽、咽痛、发热、恶风等。因为肺主气属卫,外合皮毛,卫气敷布皮毛。若风热邪毒外袭,则肺卫失宣而致以上诸症状。
邪毒侵袭肺卫后有三种变化趋势,一种是正气奋起抵抗,正复而邪退,恢复健康;一种是顺传于气分,表现为高烧、咳喘,甚至邪陷阳明,出现腹胀、便秘诸症;一种是逆传于心包,表现为神昏、烦躁等症状,之所以会逆传,因为素体心阳不振,邪毒自肺卫容易直接内陷心包,闭阻心窍。邪毒内陷心包,出现内闭外脱,正不胜邪,阳气欲脱,此时最为危重凶险。
结论:
二者结合起来分析,武汉的病毒性肺炎患者所出现的症状特征以及病变规律与湿热疫和冬温的非常相似。
虽然国家卫生健康委办公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办公室于00年1月7日联合发布《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四版)》中并没有确定此次温疫的具体病名。但综上所述,我还是坚持认为,这次的疫病属于温疫范畴,是湿热疫兼冬温合而为病。
我愿意与诸位中医同道就这次的疫病的病因、病机、治法、处方用药等多个方面展开交流探讨,希望能早日用中医理念缓解疫情。
在此,
我们诚挚地向所有奋战在一线的医务人员致敬!
希望疫情早日结束!
大家都能平安健康!
文源:xuanzezhongyi(董洪涛)
医院发布第二版预防新冠肺炎的中药处方来源
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1月8日,西南医院根据国家中医诊疗方案,结合泸州地区居民体质拟定预防协定处方受到了不少市民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