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湿病属于慢性疾病,容易反复发作,致残率高,根治难度大,往往给患者带来很大的痛苦。风湿病究竟怎样治疗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武汉国粹中医馆风湿病科学科带头人张家停主任认为:风湿病治疗应从脾入手,通过健脾祛湿,可有效控制临床症状,减缓疼痛,预防复发,避免病情进一步进展。
张家停主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40余年,研究千种古方秘法,擅长辨证治疗各类疑难杂症。在临床用药上,坚持根据不同病患,定制专属个性化诊疗方案。在既强调中医传统同时,善于将现代药理研究成果融入进去,因诊断准、用药精、见效快,而被患者称为“张一贴”。擅长包括风湿、类风湿、关节炎在内的各种常见病和中医病。
风湿病的发生与脾脏有什么关系?
为什么风湿病治疗应从脾入手?
张家停主任介绍说,风湿病是风湿性疾病或风湿类疾病的简称,是一组泛指影响骨、关节及周围软骨组织、肌肉、滑囊、肌腱、筋膜及免疫系统等的疾病,常见症状为疼痛、肿胀、发热、麻木、多汗、皮肤红斑等。在中医典籍中,风湿病属于痹证范畴。
脾为后天之本,每个人的生命活动和精气血津液的化生、充实,均赖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脾气充实,运化正常,则正气充足,不易受到邪气的侵袭。《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就曾有“四季脾旺不受邪”之说;而宋代严用和所著的《济生方·痹》,则直接指出了痹症产生的原因:“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痹而成痹也。”此说与风湿病的发病过程相符,风湿病刚发作时,是以邪实为主,因感受风寒或热邪而致病。病既久则损伤正气,导致寒湿内盛,困阻脾阳,脾失温运,形成虚实夹杂之症,最终引发痹证即风湿病的发生。
脾脏在五脏中虽然属于孤脏(春夏秋冬,四时之主分别为肝心肺肾,脾不主四时,故称为“孤脏”),但其在人体内所发挥的生理作用,却是举足轻重的。脾的位置在中央(中医所说的脾包括脾和胰二部分),五行属性为土,能化生、输送水谷精微以充养心、肝、肺、肾四脏,乃至全身上下,四肢百骸、五官九窍。所以《素问·玉机真藏论》云:“脾为孤脏,中央土以灌四傍。”如果脾脏运化功能健全,能提供充足的养料化生精、气、血等,此时脏腑、经络、四肢百骸以及筋肉皮毛等组织就能得到充足的营养,进而发挥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脾气运化水液的功能失常,就会导致水液在体内停聚,产生水湿痰饮等病理产物,导致痹证的产生。所以《素闻·至真要大论》中说:“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另外脾脏还有一个生理功能,就是主统血。就是说脾有统摄血液在脉中正常运行而不致溢于脉外的作用。脾主统血的功能主要是通过气的固摄作用而实现的。脾主运化水谷,为气血生化之源;气为血之帅,血随气行,气能摄血。脾气健运,则水谷精微化源充足,气亦充盈,气旺则能固摄血液,使血行脉中而不外溢。五脏六腑之血,全赖脾气统摄,血液失去统摄就会而导致出血。若脾气虚衰,血液失去气的固摄,即可导致各种出血,称为脾不统血。这时就会出现像系统性红斑狼疮有紫癜和出血点的症状。
经验丰富的中医师可以从脾脉感受到脾脏的正常与否。脾脏运化功能正常,则脉象平和;若脾脏受损,运化失职,此时脾的恶脉随之出现,其中太过与不及之脉,皆为病脉,可见于四肢不用、九窍不通等病证。这些病证中,就包括风湿病。
“风湿病为什么要从脾而治?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脾主四肢肌肉。”张家停说,“脾主运化,是气血生化之源,脾气健运,可将饮食物中的营养物质输送到全身以营养肌肉四肢,使其丰满健壮,活动有力。从这个角度说,全身的肌肉皆赖于脾胃运化水谷精微的营养。人体运动均需肌肉、筋膜和骨节的协调合作来完成,而脾胃与筋有着密切关系,《内经》云:食气入胃,散精于肝,淫气于筋。只有在脾胃健旺、化源充足、气血充盈时,肝才能有所滋,筋才能有所养。若脾被湿困,或脾胃虚弱,化源不足,筋失所养,就会出现关节病变。再者脾虚生湿可致水湿停聚,当湿聚于关节时,则发为风湿之病。”
基于对脾脏的功能透彻了解的基础上,张家停主任大胆提出:风湿病治疗,当以健脾祛湿、扶正祛邪为法则。他据此施治,取得了确凿的疗效,深受患者欢迎。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