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免疫风湿热
风湿热病因
医治风湿热
风湿热防治
急性风湿热风湿热传染
风湿热肝脏

中医内科学高频知识点之肢体经络疾病

01

风寒湿痹的通治方为(单选)

A.羌活胜湿汤

B.乌附麻辛桂姜汤

C.宣痹汤

D.蠲痹汤

E.独活寄生汤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D。久痹风、寒、湿偏盛不明显,可选用蠲痹汤作为治疗风寒湿痹基本方剂,临证可根据感受外邪偏盛情况随证加减。

02

痹证迁延不愈,可出现的病理变化为(多选)

A.邪气痹阻,经脉不畅

B.气血不畅,痰瘀阻络

C.病邪入里,内舍脏腑

D.正气耗伤,气血不足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BCD。此题旨在考查痹证日久的病理变化。A选项邪气痹阻,经脉不畅为痹证本身就有的病理变化,并不是日久所发生的病理变化。

03

患者痹病病史10余年,现关节酸沉麻木,腰脊冷痛,伴心悸、乏力,舌淡苔白,脉沉缓。治宜选用(单选)

A.蠲痹汤

B.炙甘草汤

C.防风汤

D.独活寄生汤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D。此题目在考查痹证的辨证论治。从题干所示痹病病史10余年,腰脊冷痛,伴心悸、乏力,可以诊断为痹证之肝肾虚痹证,用独活寄生汤培补肝肾,通络止痛。

04

患者两个月来关节肿大窜痛,屈伸不利,恶风怕冷,虽经治疗,症无改善,又增关节局部灼热,口干便燥,脉滑稍数,舌苔薄黄,主方选用(单选)

A.白虎桂枝汤

B.薏苡仁汤

C.防风汤

D.桂枝芍药知母汤

E.犀角散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D。此证乃寒郁化热而成,治宜温经散寒,清热除湿,方用桂枝芍药知母汤。方中既有桂枝、附子温通阳气,又有芍药、知母护阴清热,寒热并用,适用于痹证寒热错杂者。

05

患者关节红肿,剧痛夜甚,舌红绛少津,脉弦数。治宜选用(单选)

A.白虎汤

B.二妙丸

C.犀角散

D.桂枝芍药知母汤

点击空白处查看答案

答案与解析:C。此题旨在考查痹证的辨证论治。纵观脉证关节红肿,壮热烦渴,可以初步判断为痹证之风湿热痹。如热毒炽盛,化火伤津,深入骨节,而见关节红肿,譬之灼热,疼痛剧烈如刀割,筋脉拘急痉挛,入夜尤甚,壮热烦渴,舌红少津,脉弦数,宜清热解毒、凉血止痛,可选用犀角散。

第七章肢体经络病证(全国卷历年出题数:6道)第一节痹证(一)考点一:痹证的概念及历史沿革1.痹证的概念痹证是由于感受风寒湿热之邪,闭阻经络,气血运行不畅,引起以肢体筋骨、关节、肌肉等处发生疼痛、重着、酸楚、麻木以及活动不利为主要症状的病证。2.痹证的历史沿革(1)《内经》不仅提出了痹之病名,而且对其病因病机、证候分类以及转归、预后等均做了较详细的论述。《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着痹也。”(2)《内经》又有五体痹之分,将痹证分为皮痹、肌痹、脉痹、筋痹、骨痹,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可致心痹、肺痹、脾痹、肝痹和肾痹,称五脏痹。(3)元·朱丹溪立痛风一名,其病因有血虚、血热、风、湿、痰、瘀之异,治疗拟痛风通用方,分上下肢选择用药,对于后世影响很大。(4)明·张景岳《景岳全书·痹》认为痹证虽以风寒湿合为原则,但是须分阴证、阳证,阳证即是热痹,“有寒者宜从温热,有火者从清凉”,其认为痹证乃“寒证多而热证少”。(5)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瘀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考点点拨此考点是对痹证历史沿革的概念和了解,同时也对《内经》论痹证做了详细阐述。《内经》中五体痹之分及痹与五脏的关系有考查的可能,复习时应注意。考点二:痹证的病因病理1.痹证的病因分为外因和内因①外因为痹证发生的条件。主要为感受风寒湿邪和感受风湿热邪。②内因为发病的基础。主要为劳逸不当和体质亏虚。2.病机风、寒、湿、热、痰、瘀等邪气滞留肢体筋脉、关节、肌肉,经脉闭阻,不通则痛,是痹证的基本病机。病理属性有寒热之分,素体阳气偏盛,内有蓄热者,感受风寒湿邪,易从阳化热,而成为风寒热痹。阳气虚衰者,寒自内生,复感风寒湿邪,多从阴化寒,而成为风寒湿痹。考点点拨此考点是对痹证病因病理的阐释,其中痹证的病理转归为重点内容,应重点掌握。考点四:痹证的预防调摄及研究进展本病发生多与气候和生活环境有关,平素应注意防风、防寒、防潮,避免居暑湿之地。特别是居住寒冷地区或气候骤变季节,应注意保暖,免受风寒湿邪侵袭。劳作运动汗出肌疏之时,切勿当风贪凉,乘热浴冷。内衣汗湿应及时更换,垫褥、被子应勤洗勤晒。居住和作业地方保持清洁和干燥。平时应注意生活调摄,加强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有助于提高机体对病邪的抵御能力。痹证初发,应积极治疗,防止病邪传变。病邪入脏,病情较重者应卧床休息。行走不便者,应防止跌仆,以免发生骨折。长期卧床者,既要保持病人肢体的功能位,有利于关节功能恢复,还要经常变换体位,防止褥疮发生。久病患者,往往情绪低落,容易产生焦虑心理和消化机能低下,因此,保持病人乐观心境和摄入富于营养、易于消化的饮食,有利于疾病的康复。考点点拨此考点一般掌握。考点五:痹证的临证备要1.辨病位用药辨病位用药是根据痹证的病位不同,在辨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使用药物,以提高疗效。痹在上肢可选用片姜黄、羌活、桂枝、桑枝、秦艽以通经达络,祛风胜湿;下肢疼痛者可选用独活、川牛膝、木瓜以引药下行;痹证累及颈项,出现颈部僵硬不适,疼痛者,可选用葛根、伸筋草、桂枝以舒筋通络,祛风止痛;腰部疼痛、僵硬,弯腰活动受限者,可选用桑寄生、杜仲、巴戟天、?虫以补肾强腰,化瘀止痛;两膝关节肿胀,或有积液者,可用土茯苓、薏苡仁、天仙藤以清热祛湿,消肿止痛。2.注重内外,动静结合痹证不论急性、慢性,在内服药物的同时,要适当配合外治疗法,内外结合。慢性患者病位局限于少数关节时,尤当结合外治,如煎汤熏洗、药物外敷、针灸、推拿按摩等多种疗法综合应用,以提高疗效。治疗痹证要注意动静结合。3.谨慎应用有毒药物治疗顽固性痹痛,常选择具有毒性的药物如川乌、草乌、马钱子、雷公藤等,往往获得显效,但在运用时,应注意以下几点:①注意炮制法。如雷公藤须去皮,马钱子一般不入煎剂,川草乌应制用,先煎1小时以上减毒。②要严格掌握用量。药量应根据病情、体质而定,一般应由小量递增。如制川草乌初用3-5g,无反应者,可增加至6-12g;马钱子单用散剂日0.3-1.6g;雷公藤从5g递增至15g。③为防止中毒,可加甘草同煎。④注意药后反应,如有唇舌发麻,恶心、头晕、心悸、脉迟有歇止者,为中毒反应,应立即停药,并予解毒处理。考点点拨此考点为年新增考点,掌握各部分用药及有毒药的用量。

青医说

用心做中医在线教育

■■■■

编辑:医学生小蓉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pgs.com/fsrgz/507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