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免疫风湿热
风湿热病因
医治风湿热
风湿热防治
急性风湿热风湿热传染
风湿热肝脏

张喜奎杏林耕读传薪录湿疹医案一则

周某某,男,46岁,年2月24日初诊。

主诉:反复皮肤湿疹年余,再发1周。

病史:患者形体肥胖,平素喜湿肥甘厚腻之品。1年前出现皮肤泛发丘疹水泡,搔抓后渗液、糜烂,伴瘙痒,以夜晚尤甚,医院皮肤科,诊断为:湿疹。予激素类软膏外用,症状缓解,但其后反复发作,迁延不愈。近1周来,外感愈后不日,丘疹复起伴瘙痒,遂来求诊。刻诊:双下肢皮肤泛发红斑、丘疹、渗液,伴瘙痒,以夜晚尤甚;嗳气,寐欠安,二便尚调,舌红苔稍腻,脉滑。

处方:桂枝汤化裁。

桂枝15g白芍15g甘草5g

土茯苓20g白鲜皮20g地肤子15g

地龙12g路路通20g姜半夏12g

太子参20g陈皮12g谷麦芽各12g

共7剂,水煎服,日1剂,早晚饭后40分钟温服。

二诊(/3/3):丘疹渐退,渗水消减,偶有瘙痒,余证皆缓,舌淡苔白稍腻,脉滑。守上方加徐长卿20g,续服7剂,煎服法同前。

三诊(/3/10):湿疹已缓,瘙痒已止,偶有嗳气,守上方加黄芪15g、苏梗12g。再服14剂后,皮疹消退,皮肤复常。守法随证加减调治月余,病情稳定,未见再发,嘱患者加强锻炼,节制饮食,以防复发。

按语:湿疹是由多种内外因素引起的瘙痒剧烈的一种皮肤炎症反应,急性期具有渗出倾向,慢性期则浸润、肥厚,皮损具有多形性、对称性、瘙痒和易反复发作等特点,属中医学“湿疮”范畴。中医学认为,湿疮的病因病机主要由禀赋不耐,感风湿热之邪或饮食失节,湿热内生等诱发。西医治疗可缓解患者病情,但易复发。中医药在治疗湿疹方面,不仅疗效确切,还能降低复发率,有明显优势。

本案患者外感后,表疾虽愈,然营卫功能未复,营卫不和,血脉阻滞;加之平素喜食肥甘厚腻之品,久居东南湿热之地,素体湿盛。今外感犯表后,内外相招,邪气入里,邪从湿化,湿性重浊,趋于下部,湿邪蕴结于双下肢肌肤,内不得疏泄,外不得透达,血脉不畅,血溢脉外,故发红斑、丘疹,水湿浸渍,疹出渗液;营卫失调,卫气不固,营阴不养,风邪蕴表,风胜则痒,故见皮肤瘙痒;入夜阴隆,阴盛则寒,寒性凝滞,血脉不通,故发疹以夜晚尤甚;营卫失和,阴阳失调,且夜间痒甚,故夜寐欠安;湿阻中焦,气机不畅,脾胃失和,胃气上逆,故见嗳气;湿邪郁久有化热之机,故见舌红、脉滑。四诊合参,本案辨为营卫不和,风湿热蕴之证。

吾师治以调和营卫、清热除湿、祛风止痒,方投桂枝汤化裁。桂枝汤解肌祛风,调和营卫,为《伤寒论》第一方。方中桂枝配甘草,辛甘化阳,解肌通阳,助阳化气;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敛阴和营;桂枝主卫,白芍主营,一散一敛,一刚一柔,解肌祛风,调和营卫,通利血脉;土茯苓解毒利湿,合白鲜皮、地肤子清热除湿,祛风止痒;地龙性寒,既可清热,又能配路路通,通经活络、畅行血脉;太子参益气健脾,脾胃健则营卫得充,阴阳平衡,不易复发,正如李东垣所言:“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则六腑阳气皆绝于外……故营卫失守,诸病生焉。”姜半夏归脾胃经,和中降气兼能燥湿,配陈皮辛行苦泄,长于健脾和胃,调气畅中;谷麦芽健脾开胃,行气消食。全方扶正祛邪,调和营卫,促进肌表功能复常,疹退而不易复发。

二诊丘疹渐退,渗水消减,偶有瘙痒,余证皆缓,药已中的,效不更方,守上方加徐长卿化湿解毒,祛风止痒。三诊湿疹已缓,瘙痒已止,偶有嗳气,守上方加黄芪补气固表,走经络而益卫气;苏梗气与味俱薄,能升能降,理气宽中。药后诸症悉平,守法加减调治,巩固疗效月余,则邪除正复,营卫谐调,气血畅通,“内外调和,邪不能害”(《素问·生气通天论》),病情稳定,未见再发,疗效昭彰。

免责声明:本平台所发布的内容归相关权利人所有。我们分享此文的目的是传播和学习交流中医。中医治病讲究辨证论治、因时因地因人制宜,本平台所涉及的方药切不可盲目引用。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pgs.com/fsrgz/5039.html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