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一劳动节,当人们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时,顺德三院发热门诊的工作人员却始终坚守岗位,守护着市民们的健康,诠释着劳动之美。
发热门诊的医护人员五一期间照常上班,采用轮班的形式,全力保障广大市民就诊的需求,并为出游回岗人员做核酸检测,5月1日到5月4日,共做了例检测,让普热患者及新入院患者在6小时内可查询到核酸检测报告,而普通群众24小时内也可查询到核酸检测报告。
为了减少市民的等待时间,医院在原有的自助挂号机上新增了核酸检测项目,市民们可自助挂核酸检测号及缴费,不再需要去人工收费处挂号缴费。
医院就诊时,应主动联系预检分诊工作人员,告知自己发热的情况,便于进一步就诊。
进入诊室后医生会仔细询问病情:如患者年龄、发热持续时间以及最高体温、是否有多次测温、是否接受过诊治、有无其他症状(如:寒战、结膜充血、单纯疱疹、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等)、近期或长期是否服用药物或保健品,还有近14天内是否有中高风险地区或其他有病例报告社区的旅行史或居住史;发病前14天内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核酸检测阳性者)有无接触;发病前14天内有无接触过来自中高风险地区或来自有病例报告社区的发热或有呼吸道症状的患者;以及近14天内是否有小范围内2人及2人以上发病等问题。
经过医生的初步判断和检查后,会开具相应检查化验单,如血常规、甲型流感抗原检测、乙型流感抗原检测、肺炎支原体抗体,胸部CT以及目前最重要的新型冠状病毒核酸检测等相关检查。
发热科普小知识
发热,医学术语,又称发烧。每个人的正常体温略有不同,而且受许多因素(时间、季节、环境、月经等)的影响,正常体温在不同个体之间略有差异,且受机体内外因素的影响稍有波动,下午体温较早上稍高;而剧烈运动、劳动或进餐后体温也略微升高;但一般波动范围不超过1℃;老年人代谢率偏低,体温相对于青壮年低;因此判定是否发热,最好是和自己平时同样条件下的体温相比较,如不知自己原来的体温,则腋窝体温(检测5-10分钟)超过37.3℃可定为发热。
病因
发热可见于多种系统的疾病,一般感染造成的发热最常见。
疾病因素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如病毒、细菌、支原体、立克次体等引起的感染。
2.血液病:如白血病、淋巴瘤、恶性组织细胞病等。
3.风湿免疫类疾病:如系统性红斑狼疮、皮肌炎、硬皮病、类风湿关节炎和结节性多动脉炎等。
4.血栓及栓塞疾病:如心肌梗死、肺梗死、脾梗死等,通常为吸收热。
5.颅内疾病:如脑出血、脑震荡、脑挫伤等,为中枢性发热。癫痫持续状态可引起发热,为产热过多所致。
6.恶性肿瘤:各种恶性肿瘤均可能出现发热。
7.相关疾病:各种病原体感染、白血病、系统性红斑狼疮、风湿热、心肌梗死。
8.非疾病因素:夏季低热,低热仅发生在夏季,秋凉后自行退热,每年如此反复出现,连续数年后多可自愈。多见于幼儿,因体温调节中枢功能不完善,夏季身体虚弱,且多发生于营养不良或脑发育不全者。
9.生理性低热:精神紧张,剧烈运动后均可出现低热。月经前及妊娠初期也可有低热现象。
发热症状
发热是临床上一个比较常见的症状,可见于各类疾病,伴随症状有:寒战、结膜充血、单纯疱疹、淋巴结肿大等。
目前药店4医院处方可购买,包括退热药、咳嗽药、抗病毒及抗生素类药品,那么疫情期间发热应如何应对?
首先,出现发热时避免过度紧张,多休息,多喝水,可用冰袋冷敷,轻微感染发热可自行痊愈,发热的患者会使机体内的水分快速流失,所以发热的患者应该大量饮水,以保证体内水分充足。排除可引起生理性发热的原因,如饮热水后、进食后、穿着衣物过度等情况,可安静休息10分钟后,复测体温(测体温时应将腋窝保持干燥,如有汗液应擦干后再测体温);其次,除发热外是否伴有其他症状,如鼻塞、流涕、咽干、咳嗽、咳痰、恶心、腹痛、腹泻等症状,对于发热患者,体温不超过38.5℃时,不建议使用退热药物,可应用物理降温的方法,包括多饮水、稀释酒精或温水擦浴;当体温≥38.5℃时,可使用退热药物,但应仔细记录退热药物使用时间及使用名称(若记不清药名可将使用药品药盒携带或者拍照留存手机内),就诊时告知接诊医生综合评定发热情况。
治疗
医生会根据各项结果综合评估病情,并给予相应治疗,必要时可给予输液治疗。
一、饮食发热期间的患者提倡清淡饮食,避免辛辣刺激性食物。进食易消化的食物,补充足够水分。发热患者机体内会过快丧失过多的水分,应该大量饮水,保证体内水分充足。发热期间,选择清淡易消化的流食或者半流食,如米粥、汤类等。
二、日常护理发热患者居住环境应该清洁安静,室内温度一般在18~20℃,每天至少通风一次。勤洗手、外出佩戴口罩。
三、保障睡眠发热患者往往会出现全身乏力的表现,病人应该保证充足的睡眠时间,以恢复体力。
四、病情监测发热病人要随时观察精神状态,测量呼吸,脉搏,心率。应该间隔一段时间测一次体温,如果发现体温一直处于高温状态且有上升的趋势,应该立即复诊,避免病情加重。
五、心理护理发热患者保持心情舒畅,家属应多关心安慰患者。
预防措施
1.日常生活不要挑食,多喝水,适当体育锻炼,提高身体素质。
2.保持室内通风,清洁,以免细菌病毒繁殖。
3.气候转变时,及时增减衣物,注意保暖。
4.流感季节减少公共场所活动时间,避免感染。出现发热症状后,不要盲目使用退烧药,以免掩盖病情的发展趋势,造成病情误判。
撰稿:发热门诊莫杰夏编辑:卢润枝编审:柳宏燕顺德三院纪录片
《跨越》
致敬全体医务人员
《除夕·生命之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