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免疫与风湿性疾病
一、小儿免疫系统特点
一、小儿特异性细胞免疫
1.胸腺:是淋巴样干细胞分化发育为T细胞的场所。如果胸腺发育不好,那么就容易感染,到3-4岁胸腺影在X线上消失,到青春期后胸腺开始萎缩。
2.T细胞:足月儿出生时血中T细胞即达成人水平。其靶细胞为CD4细胞(CD4见于艾滋、结核)。出生时淋巴细胞较少,6-7个月时超过中性粒细胞;6-7岁时两者相当。
3.细胞因子:小儿T细胞分泌的IL-4及LFN-γ约在3岁以后达成人水平。
二、小儿特异性体液免疫
1.骨髓和淋巴结:骨髓既是造血组织,又是B细胞成熟场所。颈和肠系膜淋巴结发育最早。
2.B细胞:小儿特异性体液免疫就是由B细胞介导的。它比T细胞发育较晚。足月新生儿B细胞量高于成人。
3.免疫球蛋白:是B细胞的产物,分为:IgG、IgA、IgM、IgD、IgE。
(1)IgG是唯一能通过胎盘的Ig类别(IgG通过胎盘可以导致新生儿溶血),出生后3个月开始下降,6个月完全消失,8-10岁又达成人水平。IgG1主要是对病毒、细菌、外毒素等蛋白质抗原的抗体;IgG2主要是针对多糖抗原(如肺炎球菌荚膜抗原、流感杆菌荚膜抗原)的抗体;IgG4对组织有较低的亲和力,可能与过敏症有关。
(2)如果出生时血清IgM>0.3g/L,提示胎儿宫内感染。
(3)分泌型IgA具有黏膜局部抗感染作用,2-4岁达成人水平。
(4)IgE能引起I型变态反应,约7岁达成人水平。
三、小儿非特异性免疫特点
1.吞噬作用:胎龄34周时,中性粒细胞吞噬功能己成熟,新生儿期吞噬功能呈暂时性低下的改变。
2.补休系统:一般在生后3-6个月时,各种补体成分浓度及溶血性达到成人水平。
四、原发性免疫缺陷病
原发性免疫缺陷病不是一个病,而是一大堆病,它们共同的表现为反复感染(最易出现),易患肿瘤和自身免疫性疾病。
二、风湿热
由于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的全身免疫性炎症(溶血性链球菌感染会引起:风湿热、猩红热、急性肾小球肾炎,都选择青霉素治疗),是A组乙型链球菌咽峡炎的晚期并发症,皮肤和其他部位A组乙型链球菌感染不会引起风湿热。
一、病因和发病机制
1.变态反应:有些抗性链球菌的抗体可以导致Ⅱ型变态反应性组织损伤(主要),也可以导致Ⅲ型变态反应性组织损伤(部分)。
2.自身免疫。
二、●诊断标准(考点,必背)
主要表现
次要表现
链球菌感染证据
心脏炎
发热(热)最常见
ASO和(或)其他抗链球菌抗体阳性
关节炎
关节痛(痛)
咽拭培养或快速链球抗原试验阳性
舞蹈病
血沉增快(增)
环形红斑
C反应蛋白阳性(白)
皮下小结
P-R间期延长(长)
●记忆歌诀1:五环星光下
五(舞蹈病)环(环形红斑)星(心脏炎)光(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下(皮下小结)。
●记忆歌诀2:增白热长痛
三、治疗
1.绝对卧床休息
(1)急性期,卧床休息2周;
(2)有心脏炎无心衰,卧床休息4周;血沉正常后恢复正常活动。
(3)心脏炎伴心衰,卧床休息8周;再经6周恢复至正常活动水平。
(4)心脏炎伴严重心衰,卧床休息12周;然后3个月内渐增加活动量。
2.清除链球菌感染:首选青霉素,2周。
3.抗风湿治疗:没有心脏炎的可以用阿司匹林,疗程4-8周。
4.如果合并心脏炎时加用糖皮质激素,疗程8-12周。
五、预防
预防复发:可应用长效青霉素万U深部肌注,至少5年,最好持续至25岁。有风湿性心脏病患儿,宜做终身药物预防。
三、川崎病
又称黏膜皮肤淋巴结综合征,是一种急性全身性中、小动脉炎,好发于冠状动脉。
一、临床表现
1.发热:一般持续5天以上,呈稽留热或驰张热,抗生素治疗无效。
2.黏膜:口腔黏膜充血,舌乳头突起、充血呈草莓舌。
3.手足症状:急性期掌跖红斑、手足硬性水肿,恢复期指趾端出现膜状脱皮。
4.球结合膜充血:起病3-4天出现,无脓性分泌物,热退后消退。
5.淋巴结肿大:单侧或双侧肿大,坚硬有触痛,表面不红无化脓。
6.皮肤表现:多形性皮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呈弥漫性红斑。
7.心脏表现:如心包炎、心肌炎、心内膜炎等。冠状动脉破裂可致死。
8.高热5天以上,并伴有其中四项排除其他疾病后,就可以诊断川崎病。
●记忆歌诀:发热5天伴四项,淋巴黏膜眼手足,皮疹舌头似猩红,排外诊断川崎病,丙球糖皮血小板。
二、治疗
1.静脉注射丙种球蛋白(首选)+阿司匹林,发病10天以内应用。
2.丙种球蛋白无效时选糖皮质激素(合并有心脏病变表现)+阿司匹林。肾上腺皮质激素因可促进血栓形成,易并发冠状动脉瘤并影响冠脉病变的修复,不宜单独使用。
3.抗血小板聚集:阿司匹林(热退后3天减量,维持6-8周)、双嘧达莫等。
目前+人已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