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委员会》将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风湿寒性关节痛、强直性脊柱炎统称为“风湿四病”;另外,骨关节炎等亦属于风湿性疾病范畴。
(一)风湿性关节炎(风湿热)
风湿热(Rheumaticfever,RF)是上呼吸道A组乙型溶血性链球菌感染后引起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可有全身结缔组织病变,尤好侵犯关节、心脏、皮肤,偶可累及神经系统、血管、浆膜及肺、肾等内脏。
①本病多发于冬春阴雨季节,潮湿和寒冷是重要诱因
②初发年龄以9-17岁多见
③男女比例相当
④居室挤拥、营养低下、医药缺乏,有利于链球菌繁殖和传播,多构成本病流行病学,受链球菌感染而未经治疗的患者风湿热的发病率为0.1%-3%
⑤农村发病率高于城市
(1)前驱症状:在典型症状出现前2-6周,常有咽喉炎或扁桃体炎等呼吸道链球菌感染表现,如发热、咽痛、颌下淋巴结肿大、咳嗽等症状。但临床上超半数患者因前驱症状轻微或短暂而未能主诉此现病史。
(2)典型表现:风湿热有五个主要表现,这些表现可以单独出现或合并出现。50-70%患者有不规则发热,中度发热较常见,亦可有高热。
①关节炎:呈游走性、多发性关节炎。以膝、踝、肘、腕、肩等大关节受累为主,关节痛可继气候变冷或阴雨而出现或加重。
②心脏炎:患者常有运动后心悸、气短、心前区不适主诉。
③环形红斑:皮疹为淡红色环状红斑、中央苍白。
④皮下结节:呈稍硬、无痛小结节,位于关节伸侧的皮下组织。
⑤舞蹈病:为一种无目的、不自主的躯干或肢体动作。
⑥其他症状:多汗、鼻衄、瘀斑、腹痛也不少见。
1、清除链球菌感染,去除诱发风湿热病因;
2、控制临床症状,使心脏炎、关节炎、舞蹈病及其他症状迅速缓解,解除风湿热带来的痛苦;
3、处理各种并发症和合并症,提高患者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延长寿命。
1、一般治疗:注意保暖,避免潮湿和受寒。有心脏炎及急性关节炎早期应卧床休息。
2、消除链球菌感染灶:这是去除风湿热病因的重要措施,否则本病将会反复发作或迁延不愈。目前公认苄星青霉素是首选药物。
3、抗风湿治疗:对单纯关节受累,首选非甾体抗炎药,常用乙酰水杨酸(阿司匹林)。对已发生心脏炎,一般采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常用泼尼松。单纯关节炎疗程为6~8周,心脏炎疗程最少12周。
4、舞蹈病:应在上述治疗基础上选用丙戊酸、利培酮等,并尽量避免强光噪音刺激。
5、并发症和合并症治疗
(二)类风湿关节炎
类风湿关节炎(Rheumatoidarthritis,RA)是一种病因不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主要表现为对称性、慢性、进行性多关节炎。关节滑膜的慢性炎症、增生,形成血管翳,侵犯关节软骨、软骨下骨、韧带和肌腱等,造成关节软骨、骨和关节囊破坏,最终导致关节畸形和功能丧失。
多见于中年女性,男女患病比例约为1:3;我国患病率约为0.2-0.4%
症状和体征
①病情和病程有个体差异,从短暂、轻微的少关节炎到急剧进行性多关节炎
②以近端指间关节、掌指关节、腕、肘和足趾关节最为多见
③颈椎、颞颌关节、胸锁和肩锁关节也可受累,并伴活动受限;髋关节受累少见。
④关节炎常表现为对称性、持续性肿胀和压痛
⑤晨僵常长达1小时以上。
⑥最为常见的关节畸形是腕和肘关节强直、掌指关节的半脱位、手指向尺侧偏斜和呈“天鹅颈”样及钮孔花样表现。
⑦重症患者关节呈纤维性或骨性强直,并因关节周围肌肉萎缩、痉挛失去关节功能,致使生活不能自理。
⑧除关节症状外,还可出现关节外或内脏损害,如类风湿结节,心、肺、肾、周围神经及眼等病变。
⑨60%—80%患者有高水平类风湿因子(RF)
目前,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包括药物治疗、外科治疗、心理康复治疗等。
一、药物治疗:当前国内外应用的药物,以及植物药均不能完全控制关节破坏,而只能缓解疼痛、减轻或延缓炎症的发展。治疗类风湿关节炎的常用药物包括:非甾类抗炎药(NSAIDs)、改善病情的抗风湿药(DMARDs)、糖皮质激素、生物制剂和植物药。
(1)NSAIDs通过抑制环氧化合酶活性,减少前列腺素合成而具有抗炎、止痛、退热、消肿作用。由于NSAIDs使前列腺素的合成减少,故可出现相应的不良反应,如胃肠道不良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腹胀、食欲不佳,严重者有消化道溃疡、出血、穿孔等;肾脏不良反应:肾灌注量减少,出现水钠潴留、高血钾、血尿、蛋白尿、间质性肾炎,严重者发生肾坏死致肾功能不全。NSAIDs还可引起外周血细胞减少、凝血障碍、再生障碍性贫血、肝功损害等,少数患者发生过敏反应(皮疹、哮喘),以及耳鸣、听力下降,无菌性脑膜炎等。治疗RA的常用NSAIDs有:布洛芬、萘普生、双氯芬酸、塞来昔布等。
(2)DMARDs该类药物较NSAIDs发挥作用慢,临床症状的明显改善大约需1-6个月,故又称慢作用药。它虽不具备即刻止痛和抗炎作用,但有改善和延缓病情进展的作用。目前尚不清楚类风湿关节炎的治疗首选何种DMARDs。从疗效和费用等考虑,一般首选甲氨蝶呤,并将它作为联合治疗的基本药物。其他常用药有:柳氮磺吡啶、来氟米特、羟氯喹等。
(3)糖皮质激素能迅速减轻关节疼痛、肿胀,在关节炎急性发作、或伴有心、肺、眼和神经系统等器官受累的重症患者,可给予短效激素,其剂量依病情严重程度而调整。关节腔注射激素有利于减轻关节炎症状,改善关节功能。但一年内不宜超过3次。过多的关节腔穿刺除了并发感染外,还可发生类固醇晶体性关节炎。常用药物如:泼尼松。
(4)生物制剂:是近年来新出现的抗风湿病制剂,大量的动物实验和临床试验都显示生物制剂能很好控制RA和其他自身免疫疾病的症状,有改善病情的功效。但该类药物价格昂贵,大部分患者都负担不起,因此初始治疗时较少采纳。常用药有:依拉西普、阿达木单抗、英夫利昔单抗、利妥昔单抗等。
(5)植物药制剂:雷公藤、青藤碱、白芍总甙
二、外科治疗: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经过内科积极正规或药物治疗,病情仍不能控制,为防止关节的破坏,纠正畸形,改善生活质量可考虑手术治疗。但手术并不能根治类风湿关节炎,故术后仍需内科药物治疗。常用的手术主要有滑膜切除术、关节形成术、软组织松解或修复手术、关节融合术。
三、心理和康复治疗
1、控制关节及其它组织的炎症,缓解症状
2、保持关节功能和防止畸形
3、修复受损关节以减轻疼痛和恢复功能
风湿性关节炎与类风湿关节炎的区别
风湿
类风湿
疼痛时间
下午重
晨僵
累及关节
大关节(一般不对称)
小关节(对称、多发)
皮下结节
有时有(小)
1-2个(较大)
累及内脏
心脏、肺脏
心包
关节拍片
前期正常
关节腔融合或变形
血样检查
抗“O”阳性
类风湿炎性因子RF阳性
(三)风湿寒性关节痛
特发性关节痛综合征,在我国北方俗称“老寒腿”,发病原因未明,多与风、寒、湿环境因素有关,以膝、腰椎、髋、肩、肘等多关节疼痛为主要临床表现,体格检查及实验室检查无异常所见的一种良性风湿性综合征,亦有将之称为风湿痛症或良性关节痛,或不明原因关节痛。
我国中西医结合风湿病专业委员会将风湿寒性关节痛纳入中医寒痹、痛痹的范畴。
多发于20~50岁青壮年体力劳动者,男女性别差异不明显。
风湿寒性关节痛是常见病、多发病,在寒冷、潮湿沿海地区发病率更高。在气候温暖的广东地区发病相对较低。
第一军医大学报告东莞市道窑镇人调查结果,风关痛患病率为0.89%;医院等报告,偃师县两个自然村人,风关痛患病率为2.49%;医院调查该乡3个村人,风关痛患病率16.8%。
以膝关节、腰椎关节疼痛为主症,常表现多关节疼痛,可伴短暂晨僵。疼痛关节无红肿,每年关节痛持续2~4个月者占60.57%;病程2~20年者占88.4%。常于秋冬季天气寒冷或室内寒冷潮湿,室内外温差大的情况下发病。
一般治疗:疼痛关节局部保温、理疗、针灸、按摩等治疗有助于迅速缓解不适;若无效而症状较重者,可服用非甾体类抗炎药或温经散寒止痛中成药治疗。
(四)强直性脊柱炎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性疾病,主要侵犯骶髂关节、脊柱骨突、脊柱旁软组织及外周关节,并可伴发关节外表现。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颈、臀、髋部疼痛以及关节肿痛,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关节强直。
我国AS的患病率约为0.3%;女性发病率较男性低,男女之比为2~3:1,女性发病较缓慢且病情较轻。
1、好发于青年男性,部分有家族史
2、从骶髂关节到颈椎呈上行性进展
3、受累脊柱及髋疼痛、屈曲挛缩、活动受限,并最终骨性强直
4、可遗留驼背畸形、屈髋畸形等
1、物理治疗;
2、药物治疗:①非甾体抗炎药,②柳氮磺吡啶,③生物制剂治疗,④激素
3、外科治疗。
赞赏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