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人大代表宋亚平
宋亚平表示,发达国家都将艺术文化教育看作是国家的软实力,作为基础教育,儿童和儿童美术教学更是作为一个特殊的学习领域受到普遍重视。研究表明:随着智能时代的到来,艺术已经成为科技发展的动力。只有尊重儿童天性并加以引导,他们才能在将来在自然、生活和艺术中发现美、表现美、创造美,并能够在核心科技领域有所发现、有所发明、有所创造。宋亚平认为,延续20多年的儿童美术考级对我国美育的推进已造成明显的不良影响。
“考级的价值取向与美育的精神背道而驰”宋亚平介绍,儿童美术考级的形式与内容等同于成人的基本技能,是将鲜活的少儿美术教育变成僵硬的技能技巧,误导人们对艺术、艺术教育和艺术作品的认知。不要求儿童去观察生活表现生活,发现美好的事物,表达自己的情感、想象和创意,只求一考定级。
儿童美术考级影响教育评价,教育评价关乎教育发展方向。美术考级的评价标准,抹杀少儿美术的差异性,造成美术表现的同一性,更谈不上对儿童成长阶段心理情感的尊重,不但不能配合核心素养的全面教育,还会干扰学校全面的美育目标,同时也误导了家长和学生对艺术的认知。
教育和评价应该是统一的行为,而美术考级方并不参与包括制订课程标准和实施教学等教学行为的全过程,而是强行占据了评价这一环节,不但不能准确评价,也是不公正的行为。
“考级的做法对儿童、美术学科和教育改革负面影响巨大”宋亚平介绍,考级对孩子的伤害是显而易见的。单纯模仿是损害儿童想象力的一把“软刀子”,在幼小的心灵上关闭了形象思维的通道。学生按照预设好的套路去考,将原本生动活泼的艺术创作演变成了工艺品的流水线加工厂。对美术学科的伤害也是惨不忍睹的。美术不仅仅是教小朋友依样画葫芦地画画,而是培养创新思维的有效载体。考级的做法,交一张蹩脚的临摹,让儿童翻来复去地画上N遍再去默写,即便让他们通过了考级也厌烦了美术。
宋亚平认为,考级对教育改革也是一种可怕的误导。在不断呼吁减轻小学生学业负担的情势下,考级把素质教育又变成了考试教育,妨碍了学生正常的课余文化生活和课外阅读,把艺术素养的培养成为纯功利的行为,要考的学,不考的不学,对艺术多元化采取排斥态度。
“考级为利益驱动,易滋生学术腐败”宋亚平表示,有的考级点不具备评价的资质,盲目竞争,标准也越来越低。通过率已达96%,画得如何无所谓,反正都有证书。导致现在模式化的作品盛行。甚至有的考级机构自己印证书,这么多的证书满天飞,有谁来归档查阅验证呢?有些培训机构为了证明办学质量和考级的费用分成,进行捆绑式集体报名(无视教育部关于学校不组织考级的规定)。考级助长了不良教学、不合格的老师和劣质作品的盛行,也助长分成不均的利益竞争。考级单位抓紧以考级为目标培养师资,扩大培训班,造成恶性循环,这一现象特别要引起重视。
“考级涉及未成年人的教育环境保护”宋亚平表示,曾请教了有关的司法人士,他们认为有关儿童考级的这个问题可以提起保护未成年人的公益诉讼,从儿童美术考级对美育环境的污染,消费者及儿童权益保护入手,可以向检察院提起公益诉讼。强调儿童美术考级是违背儿童心理成长规律,以成人功利需要,诱导学童考级;导致孩子们在智力开发的宝贵时段被模式固化,影响孩子们的全面发展。
宋亚平认为,问题如此严重,应该引起有关方面更多的
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