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妈
我家宝宝睡觉总是出汗,醒来后稍微活动一下也出汗,这正常吗?
出汗是一种正常生理功能,汗液通过人体的汗腺分泌。出汗是人体调节体温、保持体表的基本湿润和排泄废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当体内热量过多时,体温升高,这时体温调节系统就会起作用,使身体出汗,通过汗液在体表的蒸发而把多余的热量散失掉,使体温降到恒定值。
但宝宝总出汗,稍微活动一下就出汗。很多父母会认为是孩子体虚,或孩子的营养没有跟上,实际上还有一些更深层次的原因可导致出汗。
知情人士中医认为,汗是人体五液之一(五液是指汗、涕、泪、涎、唾五种体液),由阳气蒸化而来。心主血,可以理解为汗是血液转化过来的,卫气为阳,营血为阴,阴阳平衡,营卫调和,则汗津内敛。如果小儿多汗,盗汗多是由体虚引起,这时就需要注意了。
经常出汗多为虚症,自汗以气虚,阳虚为主;盗汗以阴虚,血虚为主。
小儿脏腑娇嫩,元气未充,腠理不密,所以容易出汗。若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脾胃失调,肺气虚弱,均可自汗或盗汗。肺主皮毛,脾主肌肉,肺脾气虚,表虚不固,故汗出不止。
营卫为水谷之精气,化生血脉,行于经隧之中为营气,其不循经络而直达肌表,充实于皮毛分肉之间为卫气,故有营行脉中,卫行脉外之论述。正常状态下,营卫之行不失其常。
宝妈看完上面的这些介绍,都已经恍惚了。宝宝出汗多,到底哪儿出问题了呢?不及时调理又有什么危害呢?其实很简单,这四种情况会导致宝宝多汗。
1.肺卫不固2.营卫失调3.气阴亏虚4.湿热迫蒸。
知情人士1.肺卫不固
症状: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以头部、肩背部汗出明显,动则尤甚,神疲乏力,面色少华,平时易患感冒。
分析:以体虚的宝宝多见。阳主卫外而固密,肺主皮毛,肺卫不固,津液不藏,故汗出。头为诸阳之会,肩背属阳,故汗出以头部、肩背明显。动则气耗,津液随气泄,故汗出更甚。气阳不足,津液亏损,故神疲乏力,面色少华。肺卫失固,腠理不密,外邪乘袭,故常易感冒。舌质淡,脉细弱为气阳不足之象。
危害:威胁抵抗力,容易生病,尤其是在病毒感冒流行期间,更易患病。
治法:益气固表。
2.营卫失调
症状:以自汗为主,或伴盗汗,汗出遍身而不温,微寒怕风,不发热,或伴有低热,精神疲倦,胃纳不振。
分析:以表虚的宝宝多见,比如大病初愈,正气还未恢复,营卫失和,卫气不能外固,营阴不能内守,津液无以固敛,故汗出遍身,微寒怕风,或伴低热;肺脾受损,故精神疲倦,胃纳不振。
危害:怕冷、不愿意活动,从而导致厌食、挑食等症,长此以往将会导致营养不良,严重者影响发育。
治法:调和营卫。
3.气阴亏糜
症状:以盗汗为主,也常伴自汗,形体消瘦,汗出较多,神萎不振,心烦少寐,寐后汗多,或伴低热,口干,手足心灼热,哭声无力,口唇淡红。
分析:多见于急病、久病、重病之后失于调养,或素体气阴两虚,故形体消瘦;气虚不能敛阴,阴虚易生内热,迫津外泄,故汗出较多。很多疾病恢复期的孩子容易出现多汗的情况,这些孩子往往由于疾病本身的耗伤,或者滥用抗生素、苦寒清热的药物,损伤了脾胃中气,气虚后就没有力量控制汗液的排泄,加之皮肤腠理病后松懈,更容易出汗。
危害:易患病,且反复,情绪焦躁,不宜与人沟通。
治法:益气养阴。
4.湿热迫蒸
症状:自汗或盗汗,以头部或四肢为多,汗出肤热,汗渍色黄,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色质红,苔黄腻,脉滑数。
分析:脾胃湿热蕴积,热迫津液外泄,故自汗或盗汗;头为诸阳之会,脾主四肢,故头部或四肢汗多;湿热郁蒸,故口臭、口渴不欲饮;小便色黄。
危害:影响食欲、易造成营养不良从而引发其他疾病
宝妈没想到小儿盗汗、自汗的危害竟然这么多。那我该怎么办呢?中医理论中,中药有很多收敛的药物,像郁金、生龙骨、五倍子等,皇家小宝敛汗贴中就含有此类药物,对以上4种小儿健康问题有很好的疗效。只需将敷贴,贴在神阙穴上,一段时间后,你就能看到效果啦。其次,饮食上也是需要注意的。
知情人士推荐饮食:
1.黑豆煮烂,每日适量食之。有健脾固表之功。
2.鸭血糯米适量,煮烂食之。有补血和营之功。
日常护理:
1.进行适当的户外活动和体育锻炼,增强小儿体质。
2.注意病后调理,避免直接吹风。
3.加强预防接种工作,积极治疗各种急、慢性疾病。
护理:
1.注意个人卫生,勤换衣被,保持皮肤清洁和干燥,拭汗用柔软干毛巾或纱布擦干,勿用湿冷毛巾,以免受凉。
2.汗出过多致津伤气耗者,应补充水分及容易消化而营养丰富的食物。勿食辛辣、煎炒、炙烤、肥甘厚味。
3.室内温度湿度要调节适宜。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