炎症,就是平时人们所说的“发炎”上火,是机体对于刺激的一种防御反应,表现为红、肿、热、痛。一般来说,炎症有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之分。炎症是一种常见病,如感冒、扁桃体炎、鼻炎、伤口发炎,等等,大部分的发炎部位都有明显的“热感”,因此,中医治疗炎症常见的方法就是滋阴清热。
中医常见的几个词汇,“消炎”“清热”“解毒”“阴虚”“口渴”“阳虚”都与“火”有关。“炎”属于多发性疾病,百度解释为“热”,有些炎症患者明显感觉是“上火”,如患了扁桃体炎就总是感觉嗓子有火。按照中医和老百姓自己的解释,就是炎症部位“上火了”。
中医学认为炎症与局部气、血瘀滞不畅有关,不通则痛;气血瘀滞,加之水液由血管中渗出,局部则肿;气血瘀滞,气郁可以化热,轻则局部发热,重则引起全身高热;局部气血瘀滞,气血不畅,在体表表现为发红;局部气血瘀滞不畅,影响器质功能,必将出现功能障碍。根据中医气血理论分析,形成各种炎症的病理机制,主要是各种不同病因导致局部气血瘀滞不畅所致。《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载病机十九条的最后归纳性地指出:“疏其血气,令其条达,而致和平。”这是中医治病的大法,亦可作为各种炎症总的治疗原则。
《天下第一草》中,国医大师李振华老先生讲:火热炎上,侵犯上焦,轻则气管、咽喉、鼻腔气血不畅发炎,重则可致肺炎,甚而火热上冲脑部,引起各种脑炎,出现头疼、神明失常、心烦急躁、谵语,以致昏迷不醒。这种炎症由于火热过盛,热则病进,病情急,发展快,并发症多,常危及生命,属中医温病、瘟疫范畴。在治疗上应根据温病卫、气、营、血辨证施治。
治疗原则:病在卫、气者,以辛凉透表,清热解毒为主。病入营血者,常出现热毒犯脑的症状,治以清热解毒,凉血透窍为主。如出现抽搐者,可酌加平肝熄风之类的虫类药;如热毒夹湿或侵犯胃肠等并发症,可酌加芳香化湿,淡渗利湿之品。总之不可死守成方,宜随证加减施治,热清不壅,气血通畅,阴阳平衡,炎症自消,功能自复。即使有病毒、细菌亦可自消。炎症是常见病、多发病,西医治疗以消炎为主,多用抗生素,由此也导致滥用抗生素的情况。抗生素虽然能杀死细菌,但经常服用抗生素会使人体免疫力下降,甚至损害部分器官,小病常发,大病潜伏。
《神农本草经》说石斛是强阴药,《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记载石斛:“益胃生津,滋阴清热。用于热病津伤,口干烦渴,胃阴不足,食少干呕,病后虚热不退,阴虚火旺,骨蒸劳热,目暗不明,筋骨痿软。”石斛作为食疗内服效果好,见效慢,需久服,中医根据辨证施治,处方应用效果更加明显。
研究表明多糖类物质具有抗肿瘤、抗氧化、降血糖、增强T细胞及巨噬细胞免疫活性、直接促进淋巴细胞有丝分裂、增强机体免疫力的作用,研究发现石斛多糖还可以抑制小鼠活跃的淋巴细胞产生一些特殊的细胞因子(如IL1β、IL-10、IL-6、IFN-γ)、粒细胞-巨噬细胞刺激因子(GM-CSF)和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的活性及表达,从而发挥其抗炎作用。实践证明,石斛不仅内服能祛火,局部外敷也能收到奇效。
年笔者在云南省红河州绿春县考察,当地一科协领导腮腺炎久病不愈,午饭时常以手压迫脸部以减轻疼痛,笔者根据此前多人反映石斛外敷清热消炎实例,建议其将新鲜石斛捣碎用纱布敷于痛处。结果,该病人当日疼痛减轻,三日后电话回访,已基本恢复正常。程志源等人发表的《鲜铁皮石斛佐治小儿顽固性发热53例疗效观察》研究文献结果表明,治疗组效果优于对照组,证实新鲜铁皮石斛可以缩短体温降至正常的时间,减少体温复升的次数。新鲜铁皮石斛因其具有益气,养阴,清热作用,且味甘易为患儿接受,故可用于发热时间较长、反复应用解热镇痛药发汗导致气阴两虚、余热未清的患儿,以解决反复发热、体温不退的难题。
案例分析
发热是常见病症之一,由于致热原的作用使体温调定点上移而引起的调节性体温升高(超过0.5℃)。引起发热的原因很多,最常见的是感染(包括各种细菌感染、病毒感染、支原体感染等),其次是结缔组织病(即胶原病)、恶性肿瘤等。
中医认为,发热原因,分为外感、内伤两类。外感发热,因感受六淫之邪及疫疠之气所致;内伤发热,多由饮食劳倦或七情变化,导致阴阳失调,气血虚衰所致。外感发热多实,见于感冒、伤寒、温病、瘟疫等病证;内伤多虚,有阴虚发热、阳虚发热、血虚发热、气虚发热、虚劳发热、阳浮发热、失血发热等。发热本身不是疾病,而是一种症状。它是体内抵抗感染的机制之一。发烧还可以缩短疾病时间、增强抗生素的效果。
长期发热或者反复发热,就要考虑其他病因,临床中一般采用苦寒或甘寒药退热,或用滋补气血原理治疗。著名中药师徐锡山先生说:鲜石斛治疗疾病已有数千年的历史,如“四鲜汤”,用鲜石斛、鲜生地、鲜沙参、鲜藕节,治疗因热引起的出血症具有独特疗效(来源于《天下第一草》)。
《中医临床家魏长春》一书中,介绍了一个病例,许某,男,23岁。5日前起居不慎,卫外失司,风温上受,邪热壅肺,炼液酿痰。恶寒发热(39.2℃),咳嗽,咯痰黄脓或带铁锈色,左胸隐痛,口渴,舌红燥、苔黄,脉浮数。法宜宣肺达邪化痰,用自拟六二清肺汤加减治之。药用鲜芦根60g,白茅根30g,桑白皮9g,桑叶9g,枇杷叶9g(刷去毛),杏仁6g,冬瓜仁6g,浙贝母9g,知母6g,南沙参6g,北沙参6g。1帖。
药后恶寒已除,体温下降(37.3℃),食欲佳,咳嗽仍剧。再进原方3剂。
午后体温复升(38.8℃),头痛,咳剧,汗多,脉滑数。上方去杏仁、冬瓜仁、北沙参,加玄参15g,炒山栀9g,黄芩9g。2帖。
头痛已愈,身热未退,体温(38.2℃)。表邪未尽,里热尚炽。用新加麻杏石甘汤加减。药用麻黄1.5g,杏仁9g,生石膏30g,炙甘草3g,焦山栀9g,黄芩9g,天花粉12g,瓜蒌皮9g。1帖。
身热仍未见退,虑其热灼津伤。前方加鲜生地24g,鲜铁皮石斛9g。再服2帖。
热势已减(37.8℃),稍有咳嗽,痰白量少,食欲转佳。仍须清解,药用鲜芦根60g,白茅根30g,黄芩9g,山栀9g,桑叶9g,枇杷9g(刷去毛),瓜蒌仁9g,苦杏仁9g,桑白皮9g,地骨皮9g,鲜生地24g,鲜铁皮石斛9g。2帖。
微热(37.7℃),咳嗽。上方去瓜蒌仁、鲜生地、鲜铁皮石斛,加冬瓜仁9g,浙贝母9g,知母9g。3帖。
热退,体温正常,咳稀痰少,脉缓,舌红润。上方去黄芩、山栀,加鲜竹茹9g。2帖。咳嗽瘥,精神振,脉缓,舌淡红。治以养阴清肺善后。药用橘红3g,孩儿参9g,茯苓9g,炙甘草3g,白芍9g,百合9g,甜杏仁9g,桑白皮9g,地骨皮9g。3帖。
本案患者入院时,肺部听诊呼吸音减低;血检白细胞计数22.4×/L,中性0.81,淋巴0.17;胸透报告:左下大叶性肺炎。按风温论治,服药后病情迅速好转。出院时体温正常,症状、体征消失,血检白细胞计数9.1×/L,中性0.80,淋巴0.18;胸透:左下肺炎症已基本吸收。肺为娇脏,清虚而处高位,邪热犯肺最易灼津酿痰。魏长春和吴鞠通“治上焦如羽,非清不举”之说,常以自拟验方六二清肺汤宣泄,涤痰生津治疗肺炎,屡获显效。
魏长春医案
病案一◆马某,女,40岁。素患热淋,阴分不足。新感暑湿,痢下赤色,日数十行,腹痛,里急后重,身热,口渴,神疲,沉睡,脉数,舌光鲜红。阴虚热痢,日久不痊,伤阴化燥。治用黄连阿胶汤加味。药用川黄连3g,阿胶9g(另烊化,冲),黄芩6g,生白芍12g,鸡子黄2枚,北沙参9g,鲜石斛12g。1帖。
脉左弦、右滑实,舌赤光亮、苔白滑,渴饮,内热,便痢未已,阴液消耗。仍于滋阴清热,略参清化暑湿之品。药用炒川连3g,生白芍12g,北沙参12g,鲜石斛12g,阿胶12g(另烊化,冲),猪苓12g,泽泻6g,飞滑石12g
魏长春,男(—年),浙江宁波慈城人(今属宁波市)。初学药业,旋学中医,继拜浙东名医颜芝馨为师,年悬壶慈邑。年受聘赴杭,医院副院长、省中医学会副会长。年评为主任医师,年评为浙江省名老中医。著有《慈溪魏氏验案类编初集》《魏长春医案》《魏长春临床经验选辑》《中医实践经验录》等,并发表论文数十篇。
病案一◆马某,女,40岁。素患热淋,阴分不足。新感暑湿,痢下赤色,日数十行,腹痛,里急后重,身热,口渴,神疲,沉睡,脉数,舌光鲜红。阴虚热痢,日久不痊,伤阴化燥。治用黄连阿胶汤加味。药用川黄连3g,阿胶9g(另烊化,冲),黄芩6g,生白芍12g,鸡子黄2枚,北沙参9g,鲜石斛12g。1帖。
脉左弦、右滑实,舌赤光亮、苔白滑,渴饮,内热,便痢未已,阴液消耗。仍于滋阴清热,略参清化暑湿之品。药用炒川连3g,生白芍12g,北沙参12g,鲜石斛12g,阿胶12g(另烊化,冲),猪苓12g,泽泻6g,飞滑石12g(包)。2帖。
舌转红润,口润不渴,痢已减,胃醒思纳,此佳兆也。拟用清燥救肺汤加减治之。药用冬桑叶9g,枇杷叶5片(刷去毛),北沙参9g,原麦冬9g,鲜生地12g,鲜石斛9g,甘草3g,生牡蛎24g,阿胶9g(另烊化)。2帖。药后,痢止,胃醒,病愈。
本案患者阴虚体质,素患热淋,加之暑热伤阴,热在血分,故舌质光而鲜红,身热,口渴。此时如果给予止涩,则有变成噤口不食的危险。处方以黄连阿胶汤加参、斛育阴坚阴。黄连阿胶汤原系《伤寒论》用治阴虚内热,虚烦不寐,今移以治疗阴虚赤痢。取芩、连坚阴以清湿热;阿胶、芍药育阴敛阴以治血痢;鸡子黄具有滋养阴血,补益脾胃的作用,《温病条辨》大小定风珠以此作为主药用治热灼真阴,虚风内动。参、斛甘寒生津,滋阴养胃。
方中苦寒与甘寒同用,能起育阴坚阴作用,由于有了甘寒育阴的药物,苦寒药物才不致化燥,此即所谓“苦甘化阴”之意。复诊从旧有淋证考虑,参用猪苓汤,于扶养阴液之中兼化暑湿。三诊病已有转机,续进清润调理善后。下痢舌赤光亮,苔见白花,一般多为胃败之征,故预后不良。本案患者幸无呃逆,故用黄连阿胶汤合猪苓汤滋养阴液,清化暑湿后,能热减湿化,胃醒思纳而获效。从本案可以看出白花苔有胃败和胃热之异,本例系胃热一类,故治之能迅速见效。
病案二◆徐某,男,8岁。疹点未现,先有腹痛,误认痧气,妄以痧药取嚏,并服温燥药逐秽,以致热药伤肺,劫津化燥,疹出面颧皆全,毒火上攻,气喘不停,目赤眵封,神迷谵语,烦躁不宁,协热下利,渴饮腹痛,脉洪数,舌绛中裂干燥。误药坏证,治以解毒救液润燥。药用活水芦根、生石膏、知母、甘草、银花、黄芩、黄连、玄参、紫草、连翘、鲜生地、紫雪丹。
舌红苔黄糙,脉洪数,腹痛再现,呼吸气粗,口干咳嗽,壮热目赤。仍用解毒方法。药用活水芦根、生石膏,知母、生甘草、银花、黄芩、黄连、牛蒡子、鲜生地、鲜石斛、地丁草、紫金锭。
脉滑数,舌质红润,边苔薄黄,咳嗽,泻止溲少,口干稍润,腹痛止,目赤退,疹点渐隐。病势将愈,可以减轻治剂。药用玄参、麦冬、鲜生地、玉泉散、黄芩,知母、连翘、银花、白前、天花粉、瓜蒌仁、活水芦根。
舌红,脉滑数,便泻黑色酱粪,口渴,潮热,气急皆愈,目赤未退,肌肤疹点色淡。用清化痰火法。药用生石膏、知母、生甘草、桑白皮、地骨皮、紫草、玄参、黄芩、川贝、竹沥、活水芦根、牛蒡子、瓜蒌皮。服此方后,疹回热清药停。
此系麻疹初起时疹点未现,医者不识,仅用温燥之剂治之而成坏证。故以大剂清热解毒之品,佐以紫雪开窍。因辨证明,用药当,三诊后热毒渐泄,疹点渐见。病由逆转顺,继用清宣之品透疹而收全功。
申明:本文摘自四川科技出版社出版的《石斛名医临床与食疗应用》,作者杨明志、赵菊润、何伟、姚国祥、白音。转载请注明出处。
杨明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