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年12月以来,以湖北省武汉市为中心陆续发现了多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患者。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亦有感染病例出现,感染波及新生儿、婴幼儿,并且已出现儿童重症病例。儿童感染病例引起了社会高度重视。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理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亦缺乏特效药,这些问题都给疫情防控和临床救治带来极大困难。尝试从中西医不同角度认识儿童COVID-19,分析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病因、流行特点、病情发展特点及治疗,同时从中医角度探讨儿童COVID-19病因病机、辨证及治疗,能更好地通过中西医结合对此次儿童COVID-19进行深入了解,理解其病理之基础,分析目前疫情发展之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对临床更好地防治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提供参考。
自年12月以来,湖北武汉陆续发现多例不明原因肺炎,后确认为新型冠状病毒(severeacuterespiratorysyndromecoronavirus2,SARS-CoV-2)感染引起。截止2月15日22时,全国确诊病例例,疑似病例例。全国(不包含湖北地区)已报道确诊儿童病例确诊余例,疫情已经扩散到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及境外多个国家[1]。人群普遍易感,儿童亦有感染病例出现,感染波及新生儿、婴幼儿,并且已出现儿童重症病例。目前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ronavirusdiseasein,COVID-19)病理机制尚不清楚,治疗亦缺乏特效药,这些问题都给疫情防控和临床救治带来极大困难。如何控制疾病,防止疫情进一步发展,找到切实有效的治疗方案是目前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作为一位中西医结合儿科医生,以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结合儿童生理病理特点,尝试从中西医不同角度认识儿童COVID-19,分析儿童COVID-19病因、流行特点、病情发展特点及治疗,以更好地了解儿童COVID-19病理之基础,分析目前疫情发展之趋势,并在此基础上,寻找安全有效的防治措施,以期对临床更好地防治儿童COVID-19提供参考。
1西医对儿童COVID-19的认识
1.1病因学
SARS-CoV-2属于β属冠状病毒,圆形或椭圆形,常为多形性,直径60~nm,基因组为单正链RNA,有包膜,包膜上有蘑菇状蛋白刺突使病毒体形如王冠状[2],其抵抗力弱,56℃条件下30min可灭活,对乙醚、75%乙醇、含氯消毒剂、过氧乙酸和氯仿等脂溶剂敏感,对紫外线和热敏感[2]。
1.2儿童流行特点分析
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病毒潜伏期1~14d,多为3~7d,传染性强且能人传人,儿童COVID-19传染源主要是其他成人COVID-19患者,且多是处于潜伏期或和无症状SARS-CoV-2感染者[3]。传播途径包括直接传播、气溶胶传播和接触传播。目前已有报道从患者粪便中检出SARS-CoV-2核酸[4],提示该病毒存在通过粪-口途径消化道感染的可能性[5]。据报道,一位孕35周的COVID-19患者产下的新生儿第一次咽拭子标本SARS-CoV-2核酸检测为阴性[6],后续仍需再次检测。目前最小确诊新生儿为出生30h[7],不排除母婴垂直传播可能。
COVID-19人群普遍易感。儿童COVID-19流行特征是聚集性发病,即所谓“二代”感染者。截止2月15日22时,全国(不包含湖北地区)已报道确诊儿童病例确诊余例,最小确诊新生儿为出生30h,最大18岁[7]。儿童自身防护能力较弱,小年龄儿童的非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功能尚不成熟,如婴幼儿时期分泌型免疫球蛋白A(sIgA)和免疫球蛋白G(IgG)水平较低,易受感染。目前与成人发病率对比,儿童COVID-19发病明显偏低,不排除存在隐性感染病例可能。相比较于成人,儿童相对较少机会进入人员密集的场所。同时疫情期间,家长会注意儿童防护,隔离在家,少去人口聚集地,这些可能也是儿童发病率相对较低的潜在因素。
1.3病情特点分析
分析目前报道的多例儿童确诊病例(包括蔡洁皓等[8]收集的38例儿童病例),儿童COVID-19病初主要表现为发热、乏力、咳嗽,可伴鼻塞、流涕、咳痰、恶心、呕吐、腹泻、头痛、头晕等,症状多在1周内消失。随病情加重可出现呼吸困难、发绀等,这些症状多在病后1周出现,可伴全身中毒症状,如精神萎靡或烦躁不安、喂养困难、少吃、少哭、少动等。部分患儿病情迅速进展,可在1~3d内进展为呼吸衰竭,提示为危重病例。
与成人病例相比,儿童病情大多明显轻,恢复快,预后更好。这可能跟儿童特殊的生理病理特点有关,其处于生长发育阶段,新陈代谢旺盛,具有非常强的修复、再塑能力,适宜的治疗常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对SARS-CoV-2这同一致病因素,儿童与成人的病理反应和疾病过程会有较大的差异。另在儿童病例中,发热患儿占比较大,一般家长对发热较为重视,症状早期家长即会携患儿及时就诊,早期识别,这可能也是导致儿童病情大多较轻,重症病例偏少的原因。《湖北省儿童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诊断与防治建议(试行第2版)》报道2例儿童危重症病例均有基础疾病史,1例为先天性心脏病术后7个月且严重营养不良;另1例有双肾积水和左肾结石[9]。提示儿科医生也需重视密切监测,尤其对有基础疾病患者,力争早期识别、及时救治。
1.4西医治疗现状
目前儿童患病人数较成人少,治疗经验亦多根据成人治疗经验加以改进,据病情严重程度确定治疗方案[9]。疑似病例单人单间隔离治疗,确诊病例可多人收治在同一病室。治疗过程中须密切观察患儿的病情变化,定期监测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SpO2)等,及早识别重型和危重型病例。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加强支持治疗;监测血象、血气、生化,必要时复查胸部影像学;对低氧血症患儿给予有效氧疗措施。抗病毒治疗:目前尚无儿童使用的有效抗病毒药物;对于轻症患儿可选用干扰素雾化,对危重症患儿可参考成人用药。根据SARS期间治疗经验,初期临床有采用洛匹那韦/利托那韦治疗病例尝试,结果显示部分病例痊愈[10]。美国首例患者在使用瑞德西韦后病情获得快速好转,但是依然需要进行随机对照临床研究去确证该药治疗COVID-19患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3]。李兰娟团队根据初步体外细胞实验,认为阿比朵尔、达芦那韦能有效抑制SARS-CoV-2,但其对儿童有效性及安全性等尚待探索研究[11]。抗生素应用方面,应当避免盲目或不恰当使用抗菌药物治疗。同时也应当避免常规使用皮质类固醇,只有当考虑患儿肺部病变处于进展期时,可使用短疗程糖皮质激素治疗。若发生严重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可选择使用免疫球蛋白治疗。重型和危重型的治疗:呼吸支持,脏器功能支持,支气管镜下灌洗治疗,血液净化,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membraneoxygenation,ECMO)。
蔡洁皓等[8]报道上海首例儿童SARS-CoV-2感染,因家庭内感染,属COVID-19轻症患儿,负压病房隔离,经过对症治疗后治愈,指出家庭内传播是儿童感染重要的途径,儿童COVID-19临床表现相对成人较轻。陈锋等[12]报道中国首例儿童危重型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以消化道症状起病,早期呼吸道症状不明显,快速进展为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脓毒症休克并伴有急性肾衰竭,入重症隔离病房后立即予以补充血容量、纠正酸中毒、改善循环、气管插管、血液净化等治疗后,成功撤离呼吸机。
2中医对儿童COVID-19的认识
2.1病因病机
儿童COVID-19属于中医“疫病”范畴,病因外责之于感受疫戾之气,内责之于正气不足、卫外机能低下,主要病位在肺,与脾胃相关,病性为湿热毒邪,兼夹风邪。“凡温病者,始于上焦,在手太阴”。疫疠之气易夹湿、风邪,由口鼻而入,首犯肺卫,肺失宣降,气机不利,气郁则身热;肺失清肃,肺气上逆则咳嗽;咽喉为肺气之通道,气郁化热,则咽喉肿痛。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更易为湿邪所困,气机不得宣畅,运化失司,清阳不升,浊阴不降,患儿会出现头晕乏力、恶心、呕吐、大便溏、舌苔腻等症状。且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痰湿内生,痰阻气道,故出现咳嗽咳痰、喘息气促等症状。小儿阳常有余,感邪易化热,且多数患儿饮食不节,多食肥甘厚味,食积化热,湿热内蕴。湿困脾闭肺,气机升降失司,湿毒化热,传入阳明,形成阳明腑实,出现身热不退、腹胀便秘、胸闷喘憋、舌质红、苔黄腻或黄燥等症状;危重甚者湿毒瘀热内闭,热深厥深;恢复期,因儿童病情较轻,恢复良好,部分患儿肺炎后期,肺脾气虚,余邪未尽。
2.2辨证论治
根据儿童COVID-19流行病学特征、临床症状表现(病情较轻)、病情发展特征(危重症少、发病率低、死亡率小、预后良好),结合儿童的生理病理特点,儿童COVID-19分为初期、中期、重症期、恢复期辨证论治,以期减轻临床症状,改善预后,促进康复。治疗上应在辨证基础上,尽早使用中医药治疗,截断疾病进程。病在初期多表现为发热、微恶寒,干咳,咽痛,头晕乏力,伴或不伴胃肠不适,恶心呕吐,咽红,舌质红,苔薄白腻,脉浮数,辨证为风湿相挟、肺气失宣,用银翘散合六味汤加减以疏散外邪、宣畅肺气,即金银花、连翘、桔梗、生甘草、荆芥、防风、蝉衣、僵蚕等;中期多表现为身热不退或往来寒热,咳嗽痰少,或有黄痰,腹胀便秘,胸闷气促,咳嗽喘憋,动则气喘,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辨证为湿热内蕴、疫毒闭肺,用麻杏石甘汤合甘露消毒饮加减以宣肺解毒、化湿驱邪,即炙麻黄、杏仁、生石膏、黄芩、石菖蒲、浙贝、藿香、砂仁等;因重症儿童COVID-19病例很少,可参考成人重症COVID-19辨证施治的中医药方案[3];恢复期,因儿童病情较轻,恢复良好,部分患儿肺炎恢复期可表现为咳嗽,喉间有痰,乏力,纳差,大便溏,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等症状,辨证为肺脾气虚、余邪未尽,用六君子汤合三仁汤加减益气健脾、化湿驱邪,即太子参、炒白术、茯苓、炙甘草、陈皮、姜半夏、砂仁、米仁等。另中医辨治具有灵活性,治疗个体化,应根据疾病的轻重缓急、病邪性质、病程长短等因时因地因人进行整体的辨证施治、随症加减。
2.3病案分析
儿童COVID-19病情较轻,重症患儿极少,本文举例证属初期、中期的典型病案,分析其病机特点、病情转归、辨证论治、遣方用药,以更好地了解儿童COVID-19发生发展的特点、预后情况及中医药辨证施治疗效,供临床参考。
2.3.1病案1患儿,女,7岁,因发热伴咳嗽1d于年1月23日收入院,发热,体温最高37.5℃,咳嗽,干咳,白天为主,鼻流清涕,咽痛,无喘息气促,无声音嘶哑,无犬吠样咳,无乏力,无头晕头痛,无恶心呕吐,无腹泻,无胸闷心悸,纳便正常。查体:咽红,扁桃体I度肿大,呼吸平,双肺呼吸音粗,未闻及干湿性啰音;心腹查体无殊,舌质红苔薄白腻,脉浮。既往1周前接触有武汉居住史的祖父,查SARS-CoV-2RNA阳性,胸片提示两肺纹理增粗。西医诊断:急性上呼吸道感染(SARS-CoV-2感染),入院后单间隔离。中医诊断疫病,病在初期,病机属风湿相挟、肺气失宣,用银翘散合六味汤加减以疏散外邪,宣畅肺气,即金银花6g、连翘6g、桔梗6g、生甘草6g、荆芥6g、防风3g、蝉衣6g、僵蚕3g,藿香6g,共3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服中药1剂发热消失,咳嗽好转,无咽痛,少许汗出,胃纳可,二便调,咽红,听诊两肺无殊,舌红苔薄白腻,脉细。以上处方去金银花,续服3剂。三诊:诸症痊愈,多次复查SARS-CoV-2RNA阴性,隔离至2周出院。
按语:小儿为纯阳之体,生机蓬勃,脏气清灵,多无痼疾,发病后有较强的恢复能力,故发病症状较轻、易趋康复。疫病初期,风湿相挟、肺气失宣,治以疏风宣肺为要旨。银花、连翘辛凉解表,荆芥、防风祛风疏散,桔梗、甘草宣肺利咽,蝉衣、僵蚕宣肺达邪以解表泻热平肝以清里,藿香化湿和中,全方用药轻灵,辛平疏宣,温凉并施,共凑疏散外邪、宣畅肺气、透邪外出之功。本病患儿病情较轻,用中药治疗后预后较好。
2.3.2病案2患儿,男,5岁,因咳嗽2d,发热1d于年1月30日入院,发热,体温最高38.5℃,咳嗽,阵发性干咳,胸闷气促,伴乏力,头晕头痛,恶心,无呕吐,纳减,大便干,小便偏黄,舌质红,苔黄腻,脉滑数。查体:咽红,扁桃体I度肿大,呼吸稍促,吸凹征阴性,双肺呼吸音粗,可闻及细湿啰音;心腹查体无殊,舌质红,苔薄腻,脉细数。既往体健,其父亲有武汉外出史。查SARS-CoV-2RNA阳性,肺部CT提示肺炎。西医诊断为COVID-19,入院后单间隔离、高流量鼻导管吸氧、抗病毒、循环支持等对症治疗。中医属“疫病”,证属中期湿热内蕴、疫毒闭肺,用麻杏石甘汤合甘露消毒饮加减以宣肺解毒、化湿驱邪,即炙麻黄3g、杏仁3g、生石膏15g、黄芩6g、石菖蒲6g、浙贝6g、藿香6g、射干3g、砂仁6g(后下),3剂,水煎服,每日1剂。二诊:服中药2剂发热消失,咳嗽有痰,乏力,无胸闷气急,无恶心呕吐,无头晕头痛,胃纳差,二便无殊,咽红,两肺听诊未闻及湿啰音,舌质红,苔白腻,脉细。以上处方去炙麻黄、生石膏、射干,加桔梗6g、枳壳6g,神曲6g、炒麦芽9g,续服5剂。三诊:诸症好转,咳嗽不多,咳出白黏痰,乏力,胃纳改善,二便无殊,舌淡红苔薄白腻脉细,处方改六君子汤合三仁汤加减,即太子参6g、炒白术6g、茯苓10g、炙甘草3g、陈皮3g、姜半夏3g、砂仁6g(后下)、米仁9g、淡竹叶6g,5剂,多次复查SARS-CoV-2RNA阴性,隔离至2周出院。
按语:疫疠之气易夹湿,湿困脾闭肺,肺失宣降,脾失健运,出现身热、咳嗽、胸闷气促、头晕头痛、乏力、恶心、纳少等症状。小儿阳常有余,感邪易化热,湿热内蕴,症见大便干、小便偏黄、舌红苔黄腻、脉滑数。疫病中期,湿热内蕴,疫毒闭肺,用麻杏石甘汤合甘露消毒饮加减,方中麻黄开宣肺气、石膏清泄肺热,浙贝、杏仁清宣降气,黄芩、射干清热解毒,石菖蒲、藿香、砂仁行气化湿,共凑宣肺解毒、化湿驱邪之功。二诊加桔梗、枳壳,一升一降,一宣一散,使气机通畅、痰消热清;神曲、麦芽健运脾胃。三诊肺炎恢复期,患儿肺脾气虚、余邪未尽,用六君子汤合三仁汤加减。六君子汤益气健脾、燥湿化痰为主,培土以生金,重在治脾,执中央运四旁。余邪未尽用三仁汤加减舒畅肺气、化湿驱邪,以防滋补药闭门留寇,砂仁和胃燥湿健运的作用胜于蔻仁。
3结语
本文从中西医不同角度研究儿童COVID-19,分析其病因、流行特点、病情发展特点及治疗,从中医角度探讨儿童COVID-19病因病机、辨证及治疗,为临床及科研提供参考。儿童COVID-19多数病情较轻,中医证属初期,预后好,部分患儿病情中度,其肺炎恢复期需防肺脾气虚、余邪未尽,重症患儿少。作为儿童COVID-19医院,浙江大医院将医院进一步探索此次COVID-19可能存在的感染规律,明确其致病机制、流行病学特征、疾病发展与转归;做中西医队列或随机对照研究,观察中西医结合治疗疗效,以期提升临床疗效、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降低重症率。阻击COVID-19已到关键时刻,面对SARS-CoV-2,守护儿童健康,是医护者最大的责任与挑战,无论中医治疗或西医治疗,都应最大限度地做好疫情防控和临床病例的救治工作,做好一切可能的防范措施,携手并进,共同战胜威胁全人类健康的巨大敌人。
参考文献(略)
来源:朱月玲,杨斌斌,吴芳.中西医不同角度对儿童新型冠状病毒肺炎(COVID-19)的认识[J].中草药,,51:CNKI首发.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