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teName}
首页
免疫风湿热
风湿热病因
医治风湿热
风湿热防治
急性风湿热风湿热传染
风湿热肝脏

基于ldquo脑脾胃肠rdqu

专业治白癜风医院 https://m-mip.39.net/nk/mipso_7107858.html

编辑推荐语

目前临床对中风湿热证相关研究不足,本文着眼于中风湿热证“脑-脾胃-肠”轴的病变核心,提出“湿热致中”具有“蒙上、阻中、流下”的特点,强调防治中风,应树立脾胃、大肠脏腑发病观。[摘要]认为脾胃肠湿热是中风湿热证发病率升高的始动因素。基于“脑-脾胃-肠”轴理论,提出中风湿热证病位在脑,但与脾胃、大肠密切相关。湿热致中,易于蒙上,困遏清阳,阻滞气机;湿与热结,易犯中焦;湿热氤氲,易于流下。防治中风,应树立脾胃、大肠脏腑发病观,治以祛湿清热、通腑开窍,方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菖蒲郁金汤等。中风是威胁人们健康的常见重大疾病,目前中风病理因素多责之风、火、痰、瘀、气、虚六个方面,气血逆乱、脑脉痹阻是其主要病因病机。然而,近年来通过临床实践发现,部分中风患者,尤其是处于急性期者,湿热证发病率有所提高。现代人生活节奏加快,嗜食肥甘厚味,吸烟饮酒无度,加之气候环境变化以及食品安全等问题,脏腑湿热病证日益突出,致使高脂血症、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代谢综合征、动脉粥样硬化等诱发中风发生的慢性疾病发病率逐年升高。此外,近年来多项研究显示,肠道菌群失调不仅在消化系统疾病、代谢综合征以及慢性肾脏疾病等进程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也成为心脑血管疾病特别是中风发生的新关键因素。中风湿热证发病始于胃肠道,脾胃肠脏腑湿热是其重要的致病因素。因此,基于“脑-脾胃-肠”轴理论,提出中风湿热证为湿热邪气易于蒙上、阻中、流下,困遏清阳,阻滞气机,导致浊邪害清,引发中风。其病位主要在脑,但与脾胃、大肠密切相关,防治中风,勿忘脾胃、大肠。

1“脑-脾胃-肠”轴理论

脑为元神所居之地,位置居上,乃奇恒之腑。脾胃为后天之本,位置居中,乃升降之枢。大肠为糟粕汇聚之所,位置居下,乃传化之腑。湿热病证病机如薛生白《湿热条辨》所言:“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其中阳明多指胃肠道,太阴即指脾。湿热困阻脾胃、肠道,若上蒙清窍,则可致浊邪害清,发为中风。“魄门亦为五脏使”,五脏六腑的浊气自魄门排出,有赖于大肠的传导与排泄。大肠腑气通畅,则脾可升清,胃可降浊,肺能宣降,肝能疏泄,肾能固摄,五脏六腑升降出入正常,神乃自安。若胃肠道“腑气不通”,则会对脑产生重要影响,这一变化之于中风既可作为诱发因素,又可作为一种病理状态持续存在。因此,基于张思超构建的“脑肠相通”假说,提出中风湿热证病在“脑-脾胃-肠”轴的理论,认为脑、脾胃、肠之间在生理上相互促进,病理上相互影响。脑肠肽的发现使脑肠相关疾病发病机制更加清晰,张思超等通过实验研究证实:小鼠在便秘模型状态下,异常的胃肠道功能会诱发脑部发生病理变化。李建香等认为机体通过脑-肠轴调节脑肠功能,形成脑肠互动,脑肠肽、肠道菌群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神经胃肠病学的建立为“脑-脾胃-肠”轴理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李学军等研究发现,脑肠肽升高可能是脑卒中急性期合并胃肠道疾病的关键病因。以上研究为脑、脾胃、肠相关疾病的防治提供了新思路。

2“脑-脾胃-肠”轴是中风湿热证病变核心

湿热邪气易于蒙上、阻中、流下,困遏清阳,阻滞气机,导致浊邪害清,引发中风。中风湿热证病位主要在脑,但与脾胃、大肠密切相关,病变核心责之“脑-脾胃-肠”轴。

2.1困遏清阳,阻滞气机

《素问·生气通天论》曰:“因于湿,首如裹。”六淫邪气,惟湿有形,余皆无形之气。湿为阴邪,其性重浊黏腻;热为阳邪,其性燔灼炎上。湿热互结,侵袭人体,极易困遏清阳,阻滞气机,以致“蒙上”,引起头重如裹、昏沉不清等症状。薛生白《湿热条辨》第四条曰:“湿热证,三四日即口噤,四肢牵引拘急,甚则角弓反张。”吴鞠通《温病条辨·解儿难》曰:“湿久致痉者多,盖湿为浊邪,最善弥漫三焦,上蔽清窍,内蒙膻中。”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云:“胃之支脉,上络心脑。一有邪火壅闭,即堵其神明出入之窍。”以上论述一致表明,湿热邪气易于蒙上,困遏清阳,阻滞气机,令清窍不利,导致神志异常症状发生。内生湿热者最易发生中风,正如叶天士《温热论》所言:“湿与温合,蒸郁而蒙蔽于上,清窍为之壅塞,浊邪害清也。”

2.2湿与热结,易犯中焦

《素问·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素问·通评虚实论》曰:“凡治消瘅,仆击,偏枯,痿厥,气逆发满,甘肥贵人则高粱之疾也。”脾为湿土之脏,胃为水谷之海。湿土之气同类相召,故中风湿热之邪始虽外受,但好犯中焦,以致阻中,引起痞满、胀痛甚至仆击、痿厥等病证,正如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中所言“九窍不和,皆属胃病”。薛生白在《湿热条辨》中指出:“太阴内伤,湿饮停聚,客邪再至,内外相引,故病湿热”,“劳倦伤脾为不足,湿饮停聚为有余。”张山雷指出:“肥甘太过,酿痰蕴湿,积热生风,致为暴仆偏枯,猝然而发,如有物击,使之仆者,故仆击而特著其病源,名以膏粱之疾。”历代医家强调嗜食肥甘厚味,常可酿生湿热、痰浊,最终诱发中风。由此可见,中焦脾胃为中风湿热证病变中心,平素脾胃湿盛者,更易酿生湿热诱发中风。

2.3湿热氤氲,易于流下

湿为阴邪,属水之类,沿三焦水道而下行。热为阳邪,属火之类,其性炎上循经燔灼,最易耗气伤津,扰乱神明。热为湿阻,郁热更炽,湿为热蒸,则成弥漫之势。因此,湿热证病位广泛,常可三焦并见。若疾病后期,湿重于热,可进一步伤及脾肾之阳气,继而出现小便短少、大便溏薄、腰膝冷痛诸症。湿热困阻下焦肝肾,则见水肿、四肢不利、记忆力减退、小便不利等症,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言:“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若湿邪化燥,或热邪较重,热重于湿,则可入里化热化燥,伤阴动血,损伤脉络,发为多种出血性疾病。若湿热下注,阻塞经脉,以致筋脉失养,肢体废用,则可见半身不遂、口舌歪斜等中风诸症。由此可见,“湿热致中”病位涉及三焦,常致“蒙上、阻中、流下”:若湿重于热,则易于上蒙清窍或流于下焦;但湿无热,则既能上蒙清阳,亦可内阻中焦或下焦;湿热俱重,则最易三焦俱困,正如《温热经纬》所言:“湿热俱多,则下闭上壅”。

3辨治中风湿热证,勿忘脾胃、大肠

3.1实则阳明,虚则太阴

《温热论》曰:“在阳旺之躯,胃湿恒多;在阴盛之体,脾湿亦不少。”叶天士认为,湿热致病因邪气盛衰、体质差异、病位不同,会形成胃湿、脾湿两类,正如柯韵伯《伤寒来苏集》所言:“实则阳明,虚则太阴”。此与薛生白《湿热条辨》中“湿轻热重则归阳明,热少湿多则归太阴”“中气实则病在阳明,中气虚则病在太阴”观点相同。中风湿热证病变核心责之“脑-脾胃-肠”轴,病位主要在脑,但与脾胃、大肠密切相关,因此“实则阳明,虚则太阴”应是中风湿热证论治的关键。加之肠道菌群失调、炎症反应等诱发中风发生的关键因素,均与脏腑湿热环境密切相关。因此,中风湿热证治疗勿忘脾胃、大肠,“腑气不畅,调神可康”。中风湿热证在治脑的同时,要着眼于改善脾胃、大肠脏腑气机的正常运行,或泻或补,力求保持腑气通畅。同样,消化系统疾病在治疗胃肠的同时,也要兼顾调神、养神、安神以治脑,使得“神安腑自畅”。

3.2祛湿清热,通腑开窍

薛生白《湿热条辨》曰:“热为天之气,湿为地之气,热得湿而愈炽,湿得热而愈横。”湿性氤氲黏腻,与阳热之邪相搏,胶着难解,如油入面,滞着难化,“不若寒邪之一汗可解,温热之一清可除”。因此,湿热致中病程较长,传变较慢,化热较缓,缠绵难解,且易于复发。祛湿清热、通腑开窍是中风湿热证的核心治法。祛湿清热是温病学经典治法之一,是解除三焦湿热的根本治疗大法,可以起到运脾和胃、宣畅气机、通利水道等多方面作用,适用于各种湿热类病证。有研究显示,肠道微生态系统很可能是清热利湿类中药的重要作用靶点,清热利湿类中药可以通过抑制胃肠道有害菌群,调节菌群结构而发挥治疗多种疾病的作用。此外,针对中风湿热证蒙上、阻中、流下的特点,治疗上应注重分消走泄,通过宣湿、化湿、燥湿、利湿,兼以清热、通腑、开窍,达到宣上、畅中、渗下的目的。临床常用藿朴夏苓汤、三仁汤、达原饮、茯苓皮汤、王氏连朴饮、甘露消毒丹、菖蒲郁金汤及苏合香丸等方剂治疗,其中三仁汤、菖蒲郁金汤等临床应用报道较多。同时,若有湿热挟痰、挟瘀、挟浊及气阴亏虚时,应兼以化痰、逐瘀、泻浊及调补气阴。此外,治疗中还应注意,对于化燥化热及内湿较盛的患者,辛温燥烈及苦寒攻下之品当慎用或禁用,药后也应注意调护。

4小结

中风湿热证病机复杂,病势缠绵,病程较长。然而目前临床对中风湿热证相关研究不足,甚至有所忽视。因此,开展基于中风湿热证的大样本、多中心、多区域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及临床治疗研究,明确中风湿热证的分布特征、病因病机、证候演变规律,对形成更具系统性、逻辑性的中医中风“因机证治”诊疗体系具有重要的临床实际意义。本文着眼于中风湿热证“脑-脾胃-肠”轴的病变核心,提出“湿热致中”具有“蒙上、阻中、流下”的特点,困遏清阳,阻滞气机,致使“浊邪害清”,诱发中风。强调防治中风,应树立脾胃、大肠脏腑发病观,治以祛湿清热、通腑开窍的核心治法思想。[通信作者]张思超(-),男,山东郓城人,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温病治法研究。邮箱:zhangsichao

.

转载请注明:http://www.changpgs.com/fsrby/5946.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热点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