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的家庭,身处城市或乡村,只要你有一套自有房产,谁家没有20盏以上的灯具,如今富裕的练市农家,有的家庭别墅或楼房装修考究,甚至有几十盏几百盏的各色灯具,金碧辉煌。
走进练市百姓家,厅堂中央挂着晶莹剔透的吊灯,也可能是简约流畅的吸顶灯,桌前有调光可明亮可柔和的台灯,沙发一侧有落地灯,电视墙有射灯,浴室有浴霸灯,晚上起夜有感应灯,等等,五花八门,精美绝伦。白炽灯泡耗能太大,早已过时,成为历史,日光灯是冷光,长长一根,样子土气,也已经被淘汰。如今大多用的都是Led节能灯。
时代发展,世事沧桑,天翻地覆。一盏灯,我悠悠地想起了我童年的日子,尤其让我回忆起五十年前我们练市农村乡村的夜晚,农户那家家户户一盏盏昏黄的15瓦白炽灯。
练市农村用上电,据我知道也是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的事情。有了电,才有了农家夜晚的光明,才有了机埠抽水泵站的水利之便,才有了电动脱粒机,更有甚者,练市农家妇女在15瓦电灯下做鞋纳底,眯着眼睛捏针奋力抽线了。
用上电灯,要钱,要收电费。贫穷的年代,练市农村的百姓,一个壮年的正劳力,田间地头,一天重体力的劳作得到的工分,价值不到4、5毛钱,有的生产队年成不好,还不到这个数,我所在的棉花兜生产队,10分工仅有0.36元的劳动日,这是一个正劳动力干一天活的辛苦所得。
那个时候不叫电表叫火表,灯炮分别有15瓦、25瓦、40瓦、60瓦不等。有镙口、插口二种,乡村农家一般用的都是插口。农家也买不起电表。每户用的电灯是包月包年的,全村用电一把闸刀,由电工控制,电费由电工收缴,傍晚大约五点半到六点才能来电,而清晨六点,天亮了,电也切断了。
那个年代,我们棉花兜生产队农家除了一盏15瓦电灯,没有任何家用电器,包月的电灯收费按功率瓦数计算。一盏15瓦的灯泡,包月电费是0.25元左右,绝大多数的人家,都点的15瓦灯泡,最低的费用。就这每月0.25元的电费,也是我们生产队每户当家人一笔不小的开支,太穷了。
一户农家,不管是几间屋,楼上楼下,就一盏灯,一盏15瓦灯泡,睡觉了把灯泡从辅房拎到楼上,早上把灯泡又放到辅房。农家主妇入寝前检查鸡舍猪圈,依然要用洋油灯照明。
夜晚我有时也会串门,在家家户户仅有一盏昏黄的15瓦灯泡照映下,女人们在昏黄灰暗的灯光下做鞋或织毛衣,男人吸着廉价的纸烟或烟管在昏黄的灯下聊天,狗吠鸡叫,乡村夜晚格外寂静。日子就这样一天天地过去。
有一事,我至今依然百思不得其解。现在的学生在优异的环境中,在明亮的灯光下读书学习,近视眼,戴镜片的比例是如此之高,想当年,那些做鞋纳底织毛衣的练市农家女,无论白发老妪,中年大嫂,待字闺中的姑娘,在昏暗的15瓦灯泡下,长时间地做针线活,如此目力受累,我没听到过也没看到有戴近视眼镜的。我想了又想,大概是那个贫穷的年代,谁会去测眼视力,或者花钱去配近视镜啊!都是因为穷的缘故。
曾经在昏暗的15瓦灯泡下做鞋织毛衣的练市农妇,恐怕都已七八十岁以上了,曾经在昏暗的灯光下吸烟聊天的乡村男人也都进入了老年。在如今别墅洋房里,在亮堂堂的灯下,幸福安度晚年的他(她)们,不知会不会想起当年日子的艰苦和窘迫。
冬日的阳光,透过明亮的窗玻璃,温暖地沐洒在我的身上,太阳西斜了,暮色收尽最后一线光亮后,电灯开了,城市和乡村又会华灯齐放,夜空变得晶莹璀璨。
原标题:《浔声而来·不浔常丨记忆中练市农家昏黄的15瓦电灯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