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被光明所笼罩,即使在漆黑的夜晚,我们依然可以看到光明,这就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灯。
都市的夜晚,万家灯火,白炽灯、日光灯和五光十色的霓虹灯,争妍斗艳,就像灯的展览会一样。
霓虹灯很美,它的名字也美,为什么叫它霓虹灯呢?这里面还有一段有趣的故事哩。
早在年,英国化学家雷姆赛和特拉弗斯两人,从液态空气中发现了一种既奇怪又稀少的气体,他们把这种气体密封在一条半真空的玻璃管中,在玻璃管的两端通上电流,原来没有任何颜色的玻璃管,却会射出鲜艳可爱的红光来。世界上第一支霓虹灯就这样诞生了。
两位化学家真是快乐极了!面对着这种奇异的气体、有趣的“红灯”,化学家决定用希腊文“新”这个词儿作为这种气体的名字。这“红灯”就称为“新的灯”。希腊文“新”这个词儿的
读音就是“霓虹”。“霓虹两个字翻译得很美,又有表示彩色的意思,所以新的灯”就被称为“霓虹灯”了。
充在灯管中能发出红光的这种气体是氖气。但是,单是红色的霓虹灯还不够,这时可以请绿色、黄色、蓝色、白色的荧光粉来帮忙了。例如将蓝色的荧光粉涂在玻璃管的内壁上,把玻璃管弯制成所需要的文字或花纹图案后,装上电极,并把玻璃管内的空气抽干净,再充氖气,就成了粉红色的霓虹灯了。如果在涂了蓝色荧光粉的灯管中,充入氩气和水银,就成了鲜蓝色的霓虹灯;要是在涂有绿色荧光粉的灯管中充入氖气,就成了橘红色;如果把氖气改为氩气和水银,它就摇身一变,成为绿色霓虹灯了。多彩的霓虹灯不仅点缀了商店的橱窗、招牌和广告牌,美化了城市,而且还是一种重要的标志灯呢
新买来的灯泡,总是光亮透明的,但用了一段时间后,灯泡玻璃里面往往会出现一层黑影。灯泡发黑了,不但影响它的亮度,而且灯泡的寿命也不长了
灯泡为什么会发黑呢?
原来,灯泡的肚子里盘着一圈很细的钨丝。当你打开电灯开关,电流通过细细的钨丝时,会受到很大的电阻,因而发出了高热,使钨丝因炽热而发白,就射出了耀眼的光芒。钨是金属中的“硬汉”,也是最难熔化的金属,它的熔点高达℃,这是人们选择钨作为灯丝的原因。但是,在使钨丝达到白炽程度的高温下,钨丝的表面有一小部分开始变成蒸气挥发出去,遇到了比较冷的灯泡玻璃后,就凝结在玻璃上日子一久,电灯泡的“脸”就“抹”上黑了。灯泡一发黑,就表示它已经到了“风烛残年”。因为钨丝越挥发越细,越细电阻越大,电阻越大就使得通过电流时产生的温度越高,也越促进它的挥发,等到钨丝细得维持不住时,它就会断掉,电灯泡也就命呜呼了。
为了阻止钨丝的挥发,灯泡厂在制作灯泡时,往往要充入一些氮气或其他惰性气体,把钨丝团团包围住,不让钨的蒸气随便跑出来。所以,充了惰性气体的灯泡不容易发黑,也比较耐用些。
半个多世纪前,新闻记者如用闪光灯拍照,总是先使灯泡闪,“嘭”的一声,发出耀眼的亮光。这时按动一下照相机的快门,照片就拍好了。
那时的闪光灯,是通过金属镁或铝的燃烧来实现的。镁和铝都是雪白锃亮的金属,质量挺轻。平时,它们都比较“平静”,可是一燃烧起来就异常迅猛。这是因为它们的氧化作用很特别:在干燥的空气里差不多不发生变化;可是一遇到高温,镁就会在空气中燃烧,生成白色的氧化镁,产生大量的热,并且发出极强的白炽光芒。这种光对照相胶片的感光作用极大,即使在漆黑的夜里,闪光灯的照耀下,依然可以把景物清晰地拍下来。
铝,看来似乎比镁老实些。人们不是天天用铝锅烧饭吗?可是,铝一旦燃烧起来,却跟镁差不多猛烈!如果把铝制
成极薄的铝箔或极细的粉末,一烧起来,可以把钢熔成钢水。最初的闪光灯是用镁带在空气中燃烧这样燃烧得很慢。后来改为镁粉,并加上氯酸钾粉末,氯酸钾是一种氧化剂,它受热后会放出大量的氧气来。这下子真是“火上加油”,使镁粉在百分之几秒内燃烧完毕。
但是,镁粉燃烧时不太安全,用铝来代替镁效果则较好些,而且铝的价格更便宜,容易加工。后来,人们制成极薄的铝箔来代替镁粉,它的厚度还不到一根头发直径的十分之一,并且用纯氧气代替氯酸钾,与铝箔一起封装在玻璃壳里制成闪光灯泡。这种闪光灯泡使用起来很方便,燃烧非常快,发出来的光更强烈、更集中。所以看起来总是一亮就熄了。
再后来,人们又用镁、铝等合金制成细丝,来代替铝箔制成灯泡。这种闪光灯中的氧化作用更快,灯泡体积可以做到一粒花生米大小,使用更为方便。
但是,上面所说的这种灯泡只能使用一次,现在已被电子闪光灯所取代。电子闪光灯使用干电池,可反复闪光,所以人们又称之为“万次闪光灯”。电子闪光灯是将电能转变为光能其中已不存在金属的燃烧了。
这些给予光明的灯,让我们提高了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