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良春
年8月出世,病院主任医生、教师,年1月起从事中医临床做事,为世界老中医药行家学术阅历承担做事指点训练、江苏省名中医。
痹病
“痹病”是风湿类疾病之总称,囊括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痛风、骨质增生及坐骨神经痛等疾病。其协同特点均以关节痛楚、肿胀、拘挛僵硬为主证。
其病因、病机均以风、寒、湿、热之邪外袭,气、血、痰、瘀内阻,致使经脉闭阻,凝涩不通,气血壅滞,痰瘀胶结,深入经隧骨骱,如油入面,难以化解,甚至病情屡屡绸缪,施治颇感辣手,绝非通常祛风、散寒、燥湿、清热、通络、止痛之品所能收效。
且久痛多虚,久痛多瘀,久痛入络,久必及肾,故在诊疗上需于常例辨治原形上,参用益肾培本、涤痰化瘀、钻透剔邪之品,庶可收效。兹就痛楚、肿胀、僵硬拘挛三个主证,连接临床实际,谈谈用药阅历。
一痛楚
痛楚是痹病最要紧的病症之一,假若也许敏捷缓和痛楚,则患者决心增加,病情易趋缓和。依照痛楚的临床体现,可分为风痛、寒痛、湿痛、热痛、瘀痛,此五者不过各有偏重,常常多是夹杂证型,难以截然隔开。
1风痛
其痛楚多呈游走状,走注无定,因“风者善行数变”之故。祛风通络以治其痛,是为正治。在辨治原形上,轻者也许加用独活,因《名医别录》谓其“治诸风,百节痛风,无问久新者”;
《本草公理》称“独活为祛风通络之主药,……能宣通百脉,融合经络,通筋骨而利陷阱,……故为风痹痿软诸大证必不行少之药。”
本品确有镇痛、抗炎沉着、催眠之效用,用量以20~30g为佳,惟阴虚血燥者慎用,或伍以养血之品,始可缓其燥性。
或用海风藤30~45g亦佳,以其善解游走性之痛楚。重证则宜采用蕲蛇,《玉楸药解》谓其“通关透节,泄湿驱风”;《本草原则》称其“内走脏腑,外彻皮肤,无处不到也”。
本品砭骨搜风之力最强,乃“截风要药”。不光长于祛风镇痛,并且具备推进养分神经的磷质构成之功,对拘挛、抽搐、麻木等症有缓和革新效用。
还能增加机体免疫机能,使抗原、抗体的干系产生转变,防备布局细胞进一步受损,督促痹证病情之褂讪,升高疗效。以散剂效佳,屡屡2g,1日2次,如入煎剂需用10g。
2寒痛
因寒邪内阻经脉而致之痛楚,临床最为常见,受寒加重,得温稍舒,治宜温经散寒,而止其痛。川乌、草乌、附子、细辛四味乃辛温大热之品,长于温经散寒,宣通痹闭,而解寒凝。
川乌、草乌、附子均含乌头碱,有大毒,通常多制用,逐日15~30g;生者应酌减其量,并先煎1小时,以减其毒。细辛可用8~15g,有人曾报导用60~g,未见毒副效用,或者与地区、气象、体质相关,仍宜留意为是。或用穿山龙30g,徐长卿15g,亦有祛寒止痛效用。
3湿痛
把柄有重着之感,肌肤麻木。治当健脾化湿,参用温阳之品。湿去络通,其痛自已。生白术45g,苍术15g,熟苡仁30g,制附子15g,具备佳效。或用钻地风、千年健各30g,善祛风渗湿,疏通经脉,以止痛楚。
4热痛
常见于痹证急性发生期,或邪郁已久而化热者,其关节红肿热痛,得凉稍舒,伴见发烧、口干、苔黄、脉数等一派热象。常例用药收效不著时,加用羚羊角粉0.6g,分2次吞,也许收效。黄宫绣《本草求真》精确指出:“历节掣痛,羚羊角能舒之”。
用山羊角或水牛角30g亦可代用。关节红肿热痛,如仍不解者,可服用“犀黄丸”,当能挫解。同时突矬“芙黄散”(生大黄、芙蓉叶各均分研细末)以冷茶汁调如糊状,取纱布涂敷患处,逐日1换;或用鲜凤仙花茎叶(砭骨草)捣拦外敷亦佳,也许加快消肿止痛,减少疗程。
5瘀痛
久痛多瘀,凡顽痹久治乏效,关节肿痛,机能阻滞,绸缪不愈者,多是病邪与瘀血固结经隧,胶结难懂,即叶天士所云“络瘀则痛”是也。
常例用药,恒难收效。务必采用砭骨搜络、涤痰化瘀之品,始可搜剔深入经隧骨骱之痰瘀,以蠲肿痛。而首选方剂,则以蜈蚣、全蝎、水蛭、僵蚕、天南星、白芥子之属最为合拍。
此中虫类药之特效已为了如指掌,唯天南星之功,甚值一提:生天南星苦辛温有毒,制则毒减,能燥湿化痰,祛风定惊,消肿散结,专走经络,善止骨痛,对各样骨关节痛楚,具备佳效。《神农本草经》之“治筋痿拘缓”,《开宝本草》之“除麻痹”,均已有所启迪。
就类风湿性关节炎来讲,其原形病变是滑膜炎,在体液免疫反常方面,滑膜布局有大批淋巴细胞、浆细胞、巨噬细胞及肥硕细胞等会聚。
类风湿因子不论是IgM、lgG、IgA,都大多在关节内部构成,这些病理转变,似与痰瘀深结经隧骨骱之机理,相为切合,先哲指出南星专止骨痛,是很有深意的。其用量制南星可用15~30g。
二肿胀
“湿胜则肿”,此为关节肿胀构成之主因。初期可祛湿消肿,但久则由湿而生痰,终则痰瘀交阻,肿胀对峙不用,务必在祛湿之时,参用涤痰化瘀,始可收效。每每而言,“伤科治肿,重在化瘀;痹证治肿,重在祛湿”。二法同时并用,相获利彰,可升高疗效。
肿胀初期,罕用二妙、防已、泽泻、泽兰、土茯苓等。
中后期则需参用化痰软坚的半夏、南星、白芥子和消瘀剔邪的全蝎、地鳖虫、乌梢蛇等。
另外,七叶莲擅长祛风除湿,活血行气,消肿止痛,并有壮筋骨之效。又刘寄奴、苏木、山慈姑均擅消骨肿,亦可采用。
三僵硬拘挛
僵硬、拘挛乃痹病晚期之意味,不光痛楚加重,并且机能严峻阻滞,偶然生计不能自理,特别患难。此时均应偏重全体调养,细辨其阴阳、气血、真假、寒热之偏畸,而施以响应之方药。
凡关节红肿僵硬,难以屈伸,久久不已者,多系毒热之邪与痰浊瘀血夹杂胶结,在清热解毒的同时,务必加用豁痰破瘀、虫蚁搜剔之品,方可收效。
药如山羊角、地龙、蜂房、蜣螂虫、水蛭、山慈姑等,能清热止痛,缓和僵挛,如肢节拘挛较甚者,还可加蕲蛇、山甲、僵蚕等品。如属风湿痹痛而关节拘挛者,应重用宽筋藤,通常可用30~45g。
偏寒湿者,重用川乌、草乌、桂枝、附子、鹿角片等。另外,青风藤、海风藤长于通畅经络,疏利关节,有舒筋通络之功,与鸡血藤、忍冬藤同等用,不光养血通络,且能舒挛缓痛。
伴见肌肉减弱者,重用生黄芪、生白术、熟地黄、蜂房、石楠藤,并用蕲蛇粉,屡屡3g,1日2次,收效较佳。
以上诸证在辨治时,均需参用益肾培本之品,药如熟地黄、仙灵脾、仙茅、淡苁蓉、补骨脂、鹿角片、鹿衔草等,始可标本同治,升高疗效。
朔本岐黄
正源国医
一针一药
长按